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21:29:4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開關櫃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
背景技術:
開關櫃是一種電設備,用來接受和分配電能、並對電路進行控制和保護。根據國家標準的要求,高壓開關櫃應具備抗內部短路故障的能力,高壓開關櫃櫃頂應設置相應的壓力釋放裝置,減弱櫃體內部故障引起的強大壓力對開關櫃前後櫃門的衝擊破環作用,進而減弱對設備維護人員的安全危害。
現有技術中的高壓開關櫃洩壓裝置如圖1所示,將洩壓蓋板的一側通過六角螺栓固定在櫃體上,另一側用尼龍螺釘與櫃體連接,洩壓蓋板與櫃頂基本平齊。事故發生時,內部氣壓按如圖洩壓通道將尼龍螺釘衝斷,並迅速衝開洩壓蓋板,達到壓力釋放的目的。這種洩壓結構雖然能起到壓力釋放的作用,但因其一側用六角螺栓與櫃體固定連接,無法旋轉,洩壓蓋板打開不靈活、打開需要時間較長,打開蓋板的這段時間內,其內部壓力可能已經將門板強度較為薄弱的部位衝開,造成人員傷害。
另一方面,即使將六角螺栓固定改為鉸鏈方式固定,使洩壓蓋板的開啟靈活性得到提高,但由於洩壓蓋板與櫃頂基本平齊,打開蓋板時,可能造成壓力向側方釋放,噴向操作人員的頭頂位置,也容易造成人員傷害。
因此,對於額定電流較大的開關櫃,既要保證內部故障壓力的順利釋放,又要保證較好的散熱和溫度控制,現有結構難以實現。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安全性更高的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提供一種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包括洩壓蓋板和支撐筒,所述支撐筒固定與高壓開關櫃的櫃體頂部並連通所述櫃體內的洩壓通道,所述洩壓蓋板固定於所述支撐筒的頂部並將所述支撐筒密封,所述洩壓蓋板的一端與所述支撐筒的頂部鉸接,另一端通過尼龍螺釘與所述支撐筒的頂部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在高壓開關櫃的頂部設置支撐筒,所述的支撐筒並不局限為中空的圓柱筒,還可以是長方形、正方形或者橢圓形、三角形等的形狀,利用支撐筒增加洩壓通道的高度,高壓開關櫃內的壓力通過支撐筒被引導到櫃體頂部以上的空間,避免從高壓開關櫃的側方釋放,噴向操作人員的頭頂位置,安全性更好;洩壓蓋板依靠尼龍螺釘和鉸接件連接在支撐筒的頂部,內部故障發生時,內部氣壓通過高壓開關櫃內的洩壓通道到達支撐筒內,支撐筒內壓力升高將尼龍螺釘衝斷,洩壓蓋板通過交接件旋轉打開,保證洩壓蓋板開啟的靈活,使故障時的開啟率大大增加,降低設備風險。
作為優選,所述支撐筒包括筒體、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分別固定於所述筒體的兩端,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水平設置,所述支撐筒通過所述第一固定板與所述櫃體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支撐筒通過所述第二固定板與所述洩壓蓋板密封連接。
本實用新型在支撐筒的筒體的兩端分別固定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筒體頂部通過第二固定板與洩壓蓋板固定,筒體底部通過第一固定板固定於高壓開關櫃頂部,避免因筒體的筒壁太薄而固定不牢固的情況。
作為改進,所述第一固定板與所述高壓開關櫃的頂部之間設有密封件。使支撐筒與高壓開關櫃頂部的密封性更好,避免高壓開關櫃內洩壓通道內的壓力通過支撐筒與高壓開關櫃頂部的縫隙洩露而危害操作人員的安全。
作為改進,所述支撐筒的相對的兩個面上分別設有散熱孔,且兩個相對面上的所述散熱孔相對於中心線對稱設置,較佳的,所述散熱孔的內徑為0.5~3mm;作為最佳,所述散熱孔的孔徑為1mm。
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散熱孔的孔徑非常小,一般設置在0.5~3mm之間,通常為1mm,不會對支撐筒內的壓力造成明顯影響,支撐筒向櫃體上方凸起,凸起的空間內能有效形成負氣壓,加快櫃內底部的冷空氣的提升,並通過散熱孔帶走櫃內熱量,由於散熱孔為相對設置的一對,能夠加快空氣對流和熱量向櫃外擴散,使設備溫升能有效控制,提高設備運行的安全性。
作為優選,所述支撐筒為一體成型的結構。一體成型密封性更好。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含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包括洩壓蓋板和支撐筒,所述支撐筒連通高壓開關櫃的洩壓通道,所述洩壓蓋板固定於所述支撐筒的頂部並將所述支撐筒密封,所述洩壓蓋板的一端與所述支撐筒的頂部鉸接,另一端通過尼龍螺釘與所述支撐筒的頂部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在高壓開關櫃的頂部設置支撐筒,增加洩壓通道的高度,避免從高壓開關櫃的側方釋放,噴向操作人員的頭頂位置,安全性更好;洩壓蓋板依靠尼龍螺釘和交接件連接在支撐筒的頂部,內部故障發生時,洩壓蓋板通過鉸接件旋轉打開,保證洩壓蓋板開啟的靈活,使故障時的開啟率大大增加,降低設備風險。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介紹,顯而易見的,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高壓開關櫃洩壓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打開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的第一種支撐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的第二種支撐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的第三種支撐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示:洩壓蓋板1、螺釘2、尼龍螺釘3、櫃體4、支撐筒5、筒體5.1、第一固定板5.2、第二固定板5.3、散熱孔6。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參見圖2和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高壓開關櫃新型洩壓裝置包括洩壓蓋板1和支撐筒5,所述支撐筒5連通高壓開關櫃的櫃體4內的洩壓通道,所述洩壓蓋板1固定於所述支撐筒5的頂部並將所述支撐筒5密封,所述洩壓蓋板1的一端與所述支撐筒5的頂部鉸接,另一端通過尼龍螺釘3與所述支撐筒5的頂部固定連接。
所述支撐筒5的底部可以與櫃體4的頂部焊接固定,也可以藉助固定件固定,所述洩壓蓋板1的一端通過尼龍螺釘固定於支撐筒5的頂部,另一端鉸接與支撐筒5的頂部,其鉸接方式可以是使洩壓蓋板1相對於支撐筒5左右旋轉,以打開支撐筒5,也可以是使洩壓蓋板1相對於支撐筒5向上旋轉打開支撐筒5,以能夠旋轉打開為準,本實用新型對其鉸接方式不進行具體限定。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所述洩壓蓋板1能夠相對於支撐筒5向上旋轉打開支撐筒5,所述支撐筒5的底部通過螺釘2固定於所述櫃體4的頂部。
本實用新型在櫃體4的頂部設置與櫃體4內的洩壓通道相連通的支撐筒5,利用支撐筒5增加了洩壓通道的高度,使櫃體4內的洩壓通道的壓力被引導至櫃體4頂部以上的空間,即支撐筒5內,避免了洩壓蓋板1與櫃體4的頂部平齊時壓力從櫃體4的側方釋放而噴向操作人員的頭頂位置,危害操作人員健康的情況,提高了安全性;另一方面,洩壓蓋板1的一側與支撐筒5的頂部鉸接,當櫃體4內發生故障時,內部氣壓通過櫃體4內的洩壓通道到達支撐筒5內,支撐筒5內的壓力升高將尼龍螺釘3衝斷,由於洩壓蓋板1的一側與支撐筒5的頂部鉸接,當尼龍螺釘3被衝斷時可迅速旋轉打開洩壓蓋板1,相對於通過螺釘或其他可拆卸的固定方式,保證了洩壓蓋板1開啟的靈活性,使故障時的洩壓通道開啟率大大增加,降低了設備風險。
進一步,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所述支撐筒5包括筒體5.1、第一固定板5.2和第二固定板5.3,所述第一固定板5.2和所述第二固定板5.3分別固定於所述筒體5.1的兩端,所述第一固定板5.2和所述第二固定板5.3水平設置,所述第一固定板5.2固定於所述高壓開關櫃的頂部,所述洩壓蓋板1固定於所述第二固定板5.3上,且所述支撐筒5為整體成型的結構。
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筒5除了包括筒體5.1外,在所述筒體5.1的上下兩端個設置第二固定板5.3和第一固定板5.2,利用第一固定板5.2和第二固定板5.3來完成支撐筒5與櫃體4頂部以及洩壓蓋板1的連接,使連接更方便,避免了因筒體5.1的筒壁太薄使洩壓蓋板1與支撐筒5之間以及支撐筒5與櫃體4頂部之間的連接不牢固的情況,增加了結構的整體強度以及安全性。
更進一步,所述第一固定板5.2與所述高壓開關櫃的頂部之間設有密封件。本實施例中,所述密封件為彈性密封圈,所述彈性密封圈的內徑小於所述第一固定板5.2的外徑,以使所述彈性密封件能夠將所述第一固定板5.2與所述櫃體4的頂部之間的縫隙密封,提高密封性,避免了壓力從第一固定板5.2與所述櫃體4的頂部之間的縫隙洩露而側向吹向操作人員頭頂的情況,同時避免了因壓力從縫隙洩露而使第一固定板5.2與櫃體4的頂部連接不牢固的情況,增加了安全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撐筒5除了如圖4所示的結構外,還可以設置為如圖5所示的第一固定板5.2和第二固定板5.3均向筒體5.1內延伸的結構,或者如圖6所示的一個向筒體5.1內延伸,一個向筒體5.2外延伸的結構,以能夠利用第一固定板5.2和第二固定板5.3完成支撐筒5與洩壓蓋板1以及櫃體4的緊密連接為準,對其具體形式本實用新型不進行限定。
更進一步,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筒5的相對的兩個面上分別設有散熱孔6,且相對的兩個面上的散熱孔6的位置相同,即相對兩個面上的散熱孔6相對於中心線對稱,使支撐筒5內的空氣形成對流,所述散熱孔6貫穿所述筒體5.1的厚度方向;較佳的,所述散熱孔6的孔徑為0.5~3mm之間;作為最佳,所述散熱孔6的孔徑為1mm。
本實施例中,所述散熱孔6的孔徑為1mm,由於孔徑較小,不會對支撐筒5內的壓力造成明顯影響,支撐筒5向櫃體4上方凸起,凸起的空間內能有效形成負氣壓,加快櫃體4內底部的冷空氣的提升,並通過成對設置的散熱孔帶走櫃內熱量,加快空氣對流和熱量向櫃外擴散,使設備溫升能有效控制,提高了設備運行的安全性。
當然,上述說明也並不僅限於上述舉例,本實用新型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徵可以通過或採用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以上實施例及附圖僅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並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參照優選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範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宗旨,也應屬於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