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吸卷式噴漆處理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12-04 21:39:26
專利名稱:高壓吸卷式噴漆處理設備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噴漆設備,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對油漆漆渣進行收集處理的高
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
背景技術:
我國南方及沿海城市作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前沿城市,有相當數量的產業,如 家具、機械裝備及汽車製造等產業,在生產過程中不同程度地要使用到油漆,其中大部分為 溶劑型油漆。溶劑型油漆由於其工藝成熟、成本相對較低、性能好等特點,在相關行業內被 廣泛應用。 但在噴漆過程中產生的漆霧中含有大量的有機溶劑即有機高分子,而高分子的碳 具有粘性,不能隨便直接燃燒,以免汙染大氣環境,也不能任意傾倒,因為這樣一則會汙染 土地,二則容易引起火災。因此對於在噴漆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有機溶劑的處理越發受到人 們的高度重視。 在傳統的生產過程中,將這些漆霧收集起來,使其統一流過裝有化學藥劑的水槽 中,則漆霧中的有機溶劑在化學藥劑的作用下凝結成塊或沉澱為粉狀的顆粒而形成漆渣, 然後再集中收集形成的漆渣進行後續處理。但是在這種處理過程中,由於對化學劑的添加 位置或添加的劑量均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不少企業在處理過程中隨意添加化學藥劑,造 成人員及藥品的浪費,重要的是若不能及時地從藥水中分離出漆渣,則可能降低循環藥水 捕集漆霧的效率,不僅縮短了循環藥水的使用周期,而且增加了汙染物排放量。另外在進行 批量生產時企業引進這些化學藥劑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這樣不僅不利於降低生產成本也 不利於節約能源。 因此,急需一種既不需要通過化學藥劑處理,又能有效地集中收集處理漆渣使生 產過程中產生的漆霧不會汙染環境,同時還能降低生產成本的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來 克服上述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所述高壓吸巻式噴漆處 理設備通過水循環吸收噴漆過程中產生的漆霧而形成漆渣,並收集漆渣進行集中處理,不 會對環境造成汙染,有利於環保。在上述處理過程中不需要通過化學藥品來處理漆霧而消 耗大量的藥品,而且所述噴漆設備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易於實現,從而為企業節省了大量的 資源並且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包括過濾室、 噴漆室、漆渣處理室及控制系統,所述過濾室的一端設置具有吹風機的供風槽,所述吹風機 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外界鮮風經所述吹風機從所述供風槽進入所述過濾室並在所述過 濾室內過濾後進入所述噴漆室,所述噴漆室內設置有支架及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的機器 人,待噴漆的工件放置於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可連同所述工件一起在所述噴漆室內移動,
4所述機器人自動對所述工件進行噴漆,所述漆渣處理室包括底端水槽和具有抽風機的抽風
槽,所述抽風機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底端水槽的一端與所述噴漆室連通,所述底端
水槽的另一端與所述漆渣處理室的下端連通,所述漆渣處理室的上端與所述抽風槽連通,
漆霧中的氣體經所述漆渣處理室處理後從所述抽風槽排出。其中,所述漆渣處理室還包括
旋渦裝置、水泵、後水箱、頂端水盆及汽水分離器,所述旋渦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底端水槽
內,且所述旋渦裝置包括第一旋渦漏鬥和第二旋渦漏鬥,所述第二旋渦漏鬥開設有與所述
第一旋渦漏鬥的出水口相對應的開口,所述第二旋渦漏鬥的出水口與所述後水箱連通,所
述後水箱裡設置有一刮渣機且所述刮渣機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水泵固定安裝於所
述噴漆室外,所述水泵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連接兩水管,且所述兩水
管分別與所述第一旋渦漏鬥和所述第二旋渦漏鬥連通,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與所述底端水槽
連通,所述頂端水盆內的水向外溢出形成主水幕,所述底端水槽位於所述主水幕的正下方,
所述汽水分離器固定安裝在所述頂端水盆內並且一端與所述抽風槽連通。 較佳地,所述第一旋渦漏鬥設置有面對所述第二旋渦漏鬥的開口的弧形擋板。所
述弧形擋板對滴落於其上的水和漆渣產生反彈力從而將漆渣連同水一起推送至所述第二
旋渦漏鬥周圍。 較佳地,所述漆渣處理室還包括多個風道隔板,相鄰風道隔板之間形成汽水通道, 所述汽水通道的上端與所述頂端水盆連通,下端與所述底端水槽連通。噴漆過程產生的漆 霧與水在所述風道隔板之間的汽水通道內充分混合,以保證水對所述漆霧進行充分吸收。 較佳地,所述漆渣處理室還包括與所述頂端水盆連通的側水盆,所述側水盆位於 所述頂端水盆兩側,所述側水盆內的水向外溢出形成側水幕,所述側水幕位於所述底端水 槽正上方。 較佳地,所述底端水槽的頂端設有一開口 ,所述開口設於所述第一旋渦漏鬥的正 上方且所述開口的一端與所述主水幕的一端連接。在噴漆過程中產生的漆霧經所述開口進 入所述底端水槽並與所述底端水槽中的水初步混合,而且經所述分離器分離後的大部分液 體在所述頂端水盆內向外溢形成主水幕流下通過所述開口流入所述第一旋渦漏鬥內。 較佳地,所述抽風機為高壓抽風機。在噴漆過程中產生的漆霧經底端水槽中的水 初步吸收形成漆渣後,剩餘部分連同水一起被所述高壓抽風機抽送至所述頂端水盆,並且 在抽送過程中使所述漆霧與水進一步混合併吸收。 較佳地,所述汽水分離器由第一分離部分和第二分離部分組成,所述第一分離部
分與所述第二分離部分相互垂直連接,所述第一分離部分位於所述主水幕與所述頂端水盆
之間,所述第二分離部分與所述抽風槽連通。所述汽水分離器的第一分離部分對所述混合
後的漆霧與水進行第一次分離,經第一次分離後達到排放標準的氣體中可能還粘附有少量
的水分,因此所述第二分離部分對其進行再次分離,確保汽水分離操作充分徹底。 較佳地,所述過濾室與所述噴漆室之間設有過濾網,所述過濾網過濾進入所述噴
漆室的外界鮮風。 較佳地,所述噴漆室還包括自動門,所述自動門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控制 系的控制所述自動門自動開啟以供所述工件出入所述噴漆室。 較佳地,所述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還包括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的照明裝 置,所述照明裝置安裝於所述噴漆室的頂端。所述照明裝置可方便工作人員對噴漆過程進
5行有效的監視。 本實用新型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的渦旋裝置的第二旋渦漏鬥使所述底端水 槽內的水產生大量的旋渦,從而使進入所述底端水槽內的漆霧與水初步混合併被水吸收而 形成漆渣;經初步混合吸收後的漆霧、水及漆渣在所述高壓抽風機的作用下被一起抽送到 所述頂端水盆,在抽送過程中再次進行混合吸收;所述汽水分離器對經多次混合吸收後的 漆霧進行雙重過濾,過濾後達到排放標準的少量氣體從所述抽風槽內排出,其它被水吸收 而形成的漆渣通過第一旋渦漏鬥和第二旋渦漏鬥的推送與吸取並被所述刮渣機集中收集 於所述後水箱內進行集中處理。因此,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對漆霧的處理完全通過 水的循環吸收來處理,而不需要通過化學藥品來處理而消耗大量的藥品,排放的少量氣體 也完全符合環保排放的標準,不會汙染大氣,而且上述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結構簡單 價格低廉易於實現,因此節省了大量的能源並且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同時也有利於環 保。 通過以下的描述並結合附圖,本實用新型將變得更加清晰,這些附圖用於解釋本 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圖1為本實用新型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的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的又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現在參考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附圖中類似的元件標號代表類似的元 件。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所述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 設備通過水循環吸收噴漆過程中產生的漆霧形成漆渣並收集漆渣進行集中處理,不會對環 境造成汙染,有利於環保。 參考圖l-3,本實用新型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包括過濾室100、噴漆室200、 漆渣處理室300、照明裝置400及控制系統。所述過濾室100與所述噴漆室200連通,所述 噴漆室200與所述漆渣處理室300連通,所述照明裝置400固定安裝在所述噴漆室200的 頂端並且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控制系統控制所述照明裝置400的開啟與關閉,所 述照明裝置400保證所述噴漆室200內的噴漆過程清晰可見可,方便工作人員在噴漆過程 中對噴漆質量進行有效的監視,在發生異常情況時可及時進行調整。 所述過濾室100的一端設置具有吹風機(圖未示)的供風槽IIO,所述控制系統 與所述吹風機電連接並控制所述吹風機的開啟與關閉。外界鮮風在所述吹風機的吹動下, 從所述吹風槽IIO進入所述過濾室IOO,所述吹風機吹動外界鮮風流動,一方面可加速乾燥 噴塗在工件表面的油漆,另一方面還將吹導噴塗過程中產生的漆霧進入到所述漆渣處理室 300內。在所述過濾室100與所述噴漆室200之間設置有過濾網120,所述過濾網120能 有效過濾進入所述噴漆室200內的鮮風中的灰塵雜質等,防止灰塵雜質等進入所述噴漆室 200內而影響噴漆效果,從而保證噴漆的質量。 所述噴漆室200內設置有一支架220、機器人210及一組自動門240。待噴漆的工件230放置於所述支架220上,所述支架220可帶動所述工件230 —起移動;所述機器人 210和所述自動門240分別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工作時,設置在所述噴漆室200前端的 一扇自動門240在所述控制系統的控制下自動打開,所述支架220裝載著所述工件230移 動到所述噴漆室200內的合適位置,在所述控制系統的操作控制下,所述自動門240自動關 閉同時所述機器人210開始自動對所述工件230進行噴漆;噴漆完畢後,所述噴漆室200兩 端的自動門240在所述控制系統的操作控制下均自動打開,噴漆完畢的所述工件230連同 所述支架220 —起經所述噴漆室200後端的自動門240移出所述噴漆室200,同時下一個 待噴漆的工件(圖未示)連同另一個支架(圖未示) 一起從所述噴漆室200前端的自動門 240進入所述噴漆室合適的位置,然後所述噴漆室200兩端的自動門240均自動關閉,如此 循環,直到所有工件230噴漆完畢。 所述漆渣處理室300包括底端水槽310、具有高壓抽風機(圖未示)的抽風槽320、 旋渦裝置330、頂端水盆340、側水盆341、汽水分離器350、水泵360、多個風道隔板370、後 水箱312及刮渣機(圖未示)。所述底端水槽310的頂端設置有開口 311,所述開口 311使 所述噴漆室200與所述漆渣處理室300連通,噴漆過程產生的漆霧通過所述開口 311進入 到所述底端水槽310內。所述側水盆341位於所述頂端水盆340兩側並且所述側水盆341 與所述頂端水盆340連通。所述旋渦裝置330固定安裝在所述底端水槽310內並包括並列 安裝的第一旋渦漏鬥331和第二旋渦漏鬥332。其中,所述第一旋渦漏鬥331包括弧形擋板 331a、出水管331b及進水管331c,在所述第一旋渦漏鬥331的出水管331b上設置有弧形擋 板331a,並且所述弧形擋板331a固定安裝於所述出水管33b的彎曲處;所述第二旋渦漏鬥 332包括進水管332a、出水管332b及設於所述進水管332a與出水管332b之間的開口 332c 的,所述開口 332c面對所述第一旋渦漏鬥331的弧形擋板331a。所述水泵360固定安裝 於所述漆渣處理室300外並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水泵360的出水口連接兩個出水 管,其中, 一個出水管與所述第一旋渦漏鬥331的進水管331c連接,另一出水管與所述第二 旋渦漏鬥332的進水管332a連接,所述水泵360的兩個出水管分別將水抽至所述第一旋渦 漏鬥331和第二旋渦漏鬥332內;所述水泵360的進水管與所述底端水槽310連通。所述 多個風道隔板370設置安裝在所述底端水槽310與所述頂端水盆340之間,相鄰所述風道 隔板370之間形成汽水通道371 ;所述汽水分離器350固定安裝在所述頂端水盆340內並包 括第一分離部分351和第二分離部分352,所述第一分離部分351與所述第二分離部分352 垂直連接,所述第一分離部分351的底端連接一水幕板382,所述第二分離部分352與所述 抽風槽320連通;所述高壓抽風機(圖未示)固定安裝在所述抽風槽320內並且與所述控 制系統電連接,所述控制系統控制所述高壓抽風機的啟動與停止。所述頂端水盆340內的 水向外溢出並且在所述水幕板382的引導下在所述第一分離部分351的底端與所述底端水 槽310上的開口 311之間形成主水幕381,所述主水幕381的一端與所述底端水槽310的開 口 311連接。所述側水盆341內的水向外溢出形成側水幕(圖未示)。所述刮渣機固定安 裝於所述後水箱312內並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刮渣機在所述控制系統的控制下收 集形成的漆渣。 下面結合圖1和圖3描述本實用新型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的工作過程。圖1 所示箭頭方向表示氣體的流向。首先啟動所述控制系統,使整個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 在所述控制系統的控制下而配合工作。在所述噴漆室200內對所述工件230進行噴漆時將產生大量的漆霧,所述漆霧在所述吹風機的吹送及所述高壓抽風機抽送的作用下大部分直 接經所述底端水槽310上的開口 311進入所述底端水槽310內,另外少部分流動速度較快 的則流動到所述主水幕381附近並與所述主水幕381形成汽水混合物而經所述開口 311進 入所述底端水槽310內;由於所述水泵360連續向所述旋渦裝置330的第二旋渦漏鬥332抽 送水,因此所述第二旋渦漏鬥332不間斷地在所述底端水槽310內產生旋渦,從而使所述底 端水槽310內的水與所述漆霧初步混合併吸收部分漆霧而形成漆渣;由漆渣、漆霧和水組 成的混合物被所述高壓電機以龍巻的形式抽送至所述頂端水盆340內,在抽送過程中水和 漆霧在由所述風道隔板370形成的汽水通道371內進行再次混合吸收並再次形成漆渣;所 述混合物經所述汽水分離器350的第一分離部分351和第二分離部分352的雙重分離後, 少量的氣體通過所述抽風槽320排出,同時大部的水和漆渣的混合物在所述水幕板382的 引導下形成主水幕381並流入所述第一旋渦漏鬥331內,其餘部分的混合物在所述側水盆 341內向外溢出形成側水幕並流回所述底端水槽310內;流入所述第一旋渦漏鬥331內的 混合物滴落到所述弧形擋板331a上,所述弧形擋板331a對混合物產生反彈力,經所述水泵 360不斷抽送至所述第一旋渦漏鬥331進水管331c內的水不斷對上述混合物產生衝擊力, 上述混合物在反彈力和衝擊力作用下被推送至所述第二旋渦漏鬥332的開口 332c附近;經 所述水泵360不斷抽送至所述第二旋渦漏鬥332進水管331a內的水向下流動在所述第二 旋渦漏鬥332的開口 332c周圍產生旋渦,導致所述開口 332c周圍的混合物被吸至所述第 二旋渦漏鬥332內,被吸至所述第二旋渦漏鬥332內的混合物在水的推壓作用下由所述第 二旋渦漏鬥332的出水管332b被送至所述後水箱312的前端;所述後水箱312內的刮渣機 將混合物裡的漆渣收集起來進行集中處理;如此循環直到所有漆霧均被處理完畢。由上述 描述可知,所述漆霧在所述漆渣處理室300內通過高壓抽風機的作用與水不停地循環流動 並被水吸收形成漆渣,形成的漆渣經過所述第一旋渦漏鬥331和第二旋渦漏鬥332的推送 與吸取而被所述刮渣機集中收集於所述後水箱312內進行集中處理,如此循環,直到噴漆 過程結束並且所有漆霧被處理完畢,關閉所述控制系統,整個設備停止工作。 以上結合最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以上揭 示的實施例,而應當涵蓋各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本質進行的修改、等效組合。
權利要求一種高壓吸卷式噴漆處理設備,包括過濾室、噴漆室、漆渣處理室及控制系統,所述過濾室的一端設置具有吹風機的供風槽,所述吹風機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外界鮮風經所述吹風機從所述供風槽進入所述過濾室並在所述過濾室內過濾後進入所述噴漆室,所述噴漆室內設置有支架及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的機器人,待噴漆的工件放置於所述支架上,所述支架可連同所述工件一起在所述噴漆室內移動,所述機器人自動對所述工件進行噴漆,所述漆渣處理室包括底端水槽和具有抽風機的抽風槽,所述抽風機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底端水槽的一端與所述噴漆室連通,所述底端水槽的另一端與所述漆渣處理室的下端連通,所述漆渣處理室的上端與所述抽風槽連通,漆霧中的氣體經所述漆渣處理室處理後從所述抽風槽排出,其特徵在於所述漆渣處理室還包括旋渦裝置、水泵、後水箱、頂端水盆及汽水分離器,所述旋渦裝置固定安裝在所述底端水槽內,且所述旋渦裝置包括第一旋渦漏鬥和第二旋渦漏鬥,所述第二旋渦漏鬥開設有與所述第一旋渦漏鬥的出水口相對應的開口,所述第二旋渦漏鬥的出水口與所述後水箱連通,所述後水箱裡設置有一刮渣機,且所述刮渣機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水泵固定安裝於所述噴漆室外,所述水泵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水泵的出水口連接兩水管,且所述兩水管分別與所述第一旋渦漏鬥和所述第二旋渦漏鬥連通,所述水泵的入水口與所述底端水槽連通,所述頂端水盆內的水向外溢出形成主水幕,所述底端水槽位於所述主水幕的正下方,所述汽水分離器固定安裝在所述頂端水盆內並且一端與所述抽風槽連通。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旋渦漏鬥設置有面對所述第二旋渦漏鬥的開口的弧形擋板。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漆渣處理室還包括多個風道隔板,相鄰風道隔板之間形成汽水通道,所述汽水通道的上端與所述頂端水盆連通,下端與所述底端水槽連通。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漆渣處理室還包括與所述頂端水盆連通的側水盆,所述側水盆位於所述頂端水盆兩側,所述側水盆內的水向外溢出形成側水幕,所述側水幕位於所述底端水槽正上方。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底端水槽的頂端設有一開口 ,所述開口設於所述第一旋渦漏鬥的正上方且所述開口的一端與所述主水幕的一端連接。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抽風機為高壓抽風機。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汽水分離器由第一分離部分和第二分離部分組成,所述第一分離部分與所述第二分離部分相互垂直連接,所述第一分離部分位於所述主水幕與所述頂端水盆之間,所述第二分離部分與所述抽風槽連通。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過濾室與所述噴漆室之間設有過濾網,所述過濾網過濾進入所述噴漆室的外界鮮風。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其特徵在於所述噴漆室還包括自動門,所述自動門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所述控制系統控制所述自動門自動開啟以供所述工件出入所述噴漆室。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吸巻式噴漆處理設備,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與所述控制系統電連接的照明裝置,所述照明裝置安裝於所述噴漆室的頂端。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壓吸卷式噴漆處理設備,包括過濾室、噴漆室、控制系統及漆渣處理室,過濾室內設置具有吹風機的供風槽,吹風機與控制系統電連接,噴漆室內設置有支架及與控制系統電連接的機器人,漆渣處理室包括底端水槽和具有抽風機的抽風槽,吹風機與控制系統電連接,底端水槽連通噴漆室與漆渣處理室;其中,漆渣處理室還包括旋渦裝置、水泵、後水箱、頂端水盆及汽水分離器,旋渦裝置安裝在底端水槽內並與後水箱連通,與控制系統電連接的水泵安裝於漆渣處理室外並使底端水槽與旋渦裝置連通,汽水分離器安裝在頂端水盆內且與抽風槽連通。本實用新型通過水循環吸收漆霧形成漆渣併集中處理,不會對環境造成汙染,有利於環保同時節約了能源。
文檔編號B05B13/02GK201505597SQ200920062110
公開日2010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8月11日 優先權日2009年8月11日
發明者羅宏, 鄭錫輝 申請人:東莞豐裕電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