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轉動的座椅頭枕的製作方法
2023-07-02 11:30:56 4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座椅製作技術領域,尤其指一種能轉動的座椅頭枕。
背景技術:
現有一種專利號為CN201210153491.4名稱為《一種帶拉線能摺疊的汽車座椅頭枕》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帶拉線能摺疊的汽車座椅頭枕。它包括左耳蓋板、右耳蓋板、觸發機構、傳動機構、轉動機構,所述觸發機構由連接板、拉線構成,所述連接板的上半部分為平行於右耳蓋板的連接固定板,連接板的下半部分為拉線連接板,所述拉線連接板所在平面垂直於所述連接固定板所在平面,所述連接固定板固定在傳動軸的右端並位於右耳蓋板的右側,所述拉線的上端固定在拉線連接板上。該發明的優點是:操作簡單,安全可靠;通過拉動拉線就能使頭枕向後自動摺疊,用手操作回復到原位,完成摺疊的理想功能;充分考慮的人機工程學,當該發明頭枕位於後排座椅上時,座椅摺疊的時候,不與前排座椅相干涉,充分利用空間;避免影響後視的視線,使駕車人更安全可靠。然而,該頭枕需要採用拉線結構,拉線使用壽命短,容易損壞,而且頭枕的結構複雜,使用不夠方便,因此該頭枕的結構還需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轉動方便,使用壽命長的能轉動的座椅頭枕。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本能轉動的座椅頭枕,包括嵌置在枕體中的枕架,能脫卸式設置於座椅頂部的枕杆,所述枕架能轉動地設置在枕杆的頂部橫軸上,其特徵在於:所述枕架的側壁上設置有推桿通孔,所述推桿通孔中穿置有推桿,所述推桿的一端頂觸在推動塊的下部上,所述推動塊能轉動地設置在枕架的內壁上,所述推動塊的側部設置有受推桿推動後回復到初始狀態的第一復位裝置,所述推動塊的上部偏心地設置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頂面頂觸在轉動頂板的下表面上,所述轉動頂板設置在轉動軸的軸體上,所述轉動軸水平設置在枕架內,所述轉動軸上與推動塊相對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定位塊,所述第二定位塊與固定在頂部橫軸上的第一定位塊活動相連接,所述第二定位塊上設置有回覆到初始位置的第二復位裝置,所述頂部橫軸上設置有保持枕架向前轉動的第一扭簧。
作為改進,所述推動塊包括相互垂直而設置在一起的推動塊前部與推動塊後部,所述推動塊後部與推桿相頂觸,所述推動塊前部上設置有與枕架側壁相連接的固定通孔,所述凸起部偏心設置在固定通孔的上部,所述凸起部為頂面光滑的半圓形凸部。
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復位裝置可優選為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的一端卡扣在推動塊前部的側壁上,所述第二扭簧的另一端頂觸在枕架的內壁上。
作為改進,所述枕架包括左架體與右架體,所述左架體與右架體的頂部通過連接杆固定在一起。
進一步改進,所述左架體上可優選設置有凸起塊,所述凸起塊上能脫卸地套置有抗磨塊,所述抗磨塊的側面設置有能與凸起塊外形相適配的凹槽,連接軸將凸起塊、抗磨塊與推動塊依次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改進,所述右架體的下部可優選設置有限位缺口,所述第一定位塊的底部設置有當枕架向後轉動時能頂觸在限位缺口的側壁上的定位塊凸部。
作為改進,所述第二復位裝置可優選為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的一端卡扣在第二定位塊側部的定位柱上,所述復位彈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枕架的側壁上。
作為改進,所述第一扭簧的一端可優選與插置在頂部橫軸上的插銷相頂觸,所述第一扭簧的另一端頂觸在枕架的內壁上。
進一步改進,所述枕架內可優選設置有限位橫杆,所述限位橫杆上套置固定有減震套,所述枕架轉動後,所述插銷頂觸在減震套上。
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定位塊的側壁上可優選設置有固定塊套筒,所述固定塊套筒套置在頂部橫軸上,所述固定塊套筒通過插銷與頂部橫軸固定在一起。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推動推桿使第一定位塊與第二定位塊脫離從而實現枕架的向前轉動,由於推桿到推動塊後部的距離遠大於凸起部到轉動頂板的距離,根據槓桿原理,使用者在推桿一端按壓時十分省力,按壓後由於推動塊上設置有第一復位裝置,推動塊能自動復位,使用十分方便;凸起部的頂面為半圓形的圓弧面,在推動塊的轉動過程中始終光滑的與轉動頂板的下表面相頂觸,保持推動塊與轉動頂板之間的相對位移,避免由於推動塊突然受力引起的摩擦力增大導致轉動失靈的情況發生;第一定位塊與第二定位塊的連接結構、推動塊與轉動頂板的頂觸結構分別位於枕架內腔的兩側,使轉動軸受力平衡,延長本座椅頭枕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嵌置在枕架外殼中的立體圖;
圖2為圖1的結構分解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背面投影圖;
圖4是圖3中沿A-A線的剖面圖;
圖5是圖3中沿B-B線的剖面圖;
圖6是圖3的立體圖;
圖7是圖6的結構分解圖;
圖8是圖7的進一步結構分解圖;
圖9是圖6中枕架轉動後的立體圖;
圖10是圖9的正面投影圖;
圖11是圖10中沿C-C線的剖面圖;
圖12是圖10中沿D-D線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能轉動的座椅頭枕,包括嵌置在枕體中的枕架3,能脫卸式設置於座椅頂部的枕杆4,所述枕架3能轉動地設置在枕杆4的頂部橫軸41上,所述枕架3的側壁上設置有推桿通孔31,所述推桿通孔31中穿置有推桿,所述推桿的一端頂觸在推動塊的下部上,所述推動塊能轉動地設置在枕架3的內壁上,所述推動塊的側部設置有受推桿推動後回復到初始狀態的第一復位裝置,所述推動塊的上部偏心地設置有凸起部51,所述凸起部51的頂面頂觸在轉動頂板22的下表面上,所述轉動頂板22設置在轉動軸21的軸體上,所述轉動軸21水平設置在枕架3內,所述轉動軸21上與推動塊相對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定位塊2,所述第二定位塊2與固定在頂部橫軸41上的第一定位塊1活動相連接,所述第二定位塊2上設置有回覆到初始位置的第二復位裝置,所述頂部橫軸41上設置有保持枕架3向前轉動的第一扭簧42。所述推動塊包括相互垂直而設置在一起的推動塊前部5與推動塊後部52,所述推動塊後部52與推桿相頂觸,所述推動塊前部5上設置有與枕架3側壁相連接的固定通孔53,所述凸起部51偏心設置在固定通孔53的上部,所述凸起部51為頂面光滑的半圓形凸部。所述第一復位裝置為第二扭簧54,所述第二扭簧54的一端卡扣在推動塊前部5的側壁上,所述第二扭簧54的另一端頂觸在枕架3的內壁上。所述枕架3包括左架體與右架體,所述左架體與右架體的頂部通過連接杆32固定在一起。所述左架體上設置有凸起塊33,所述凸起塊33上能脫卸地套置有抗磨塊56,所述抗磨塊56的側面設置有能與凸起塊33外形相適配的凹槽57,連接軸55將凸起塊33、抗磨塊56與推動塊依次連接在一起。所述右架體的下部設置有限位缺口36,所述第一定位塊1的底部設置有當枕架3向後轉動時能頂觸在限位缺口36的側壁上的定位塊凸部12。所述第二復位裝置為復位彈簧23,所述復位彈簧23的一端卡扣在第二定位塊2側部的定位柱24上,所述復位彈簧23的另一端固定在枕架3的側壁上。所述第一扭簧42的一端與插置在頂部橫軸41上的插銷43相頂觸,所述第一扭簧42的另一端頂觸在枕架3的內壁上。所述枕架3內設置有限位橫杆34,所述限位橫杆34上套置固定有減震套35,所述枕架3轉動後,所述插銷43頂觸在減震套35上。所述第一定位塊1的側壁上設置有固定塊套筒11,所述固定塊套筒11套置在頂部橫軸41上,所述固定塊套筒11通過插銷43與頂部橫軸41固定在一起。枕架3外設置有枕架外殼6,枕架外殼6嵌置在枕體中,所述枕架外殼6包括外殼前部與外殼後部,所述外殼前部與外殼後部對合設置在一起並將枕架3夾置在外殼前部與外殼後部形成的對合腔中,所述枕架外殼6的側部設置有控制按鈕61,所述控制按鈕61的側部與推桿的一端相連接,所述推桿穿過枕架外殼6而頂觸在推動塊上。
工作原理:推桿頂觸在推動塊後部,推動塊受到推桿的推力轉動,凸起部隨推動塊轉動頂起轉動頂板,轉動頂板帶動轉動軸轉動繼而第二定位塊與第一定位塊相脫離,枕架在第一扭簧的作用下向前轉動,完成枕架的轉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