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練兩次太極:可使老人跌倒風險下降近六成
2023-04-08 03:10:32
最近在追大河劇的奇點糕,發現了一個相當無語的現象:每當有角色年老生病去世,基本都是人咕咚一下跌倒在地,然後鏡頭轉到留遺言、敲喪鐘……拜託,發便當也不能都一個套路好嗎?還不如學習一下「殺生旁白」呢……
不過嘛,選擇跌倒作為離世的象徵,也自有道理。即使是在醫學發達的現代,跌倒,也仍然是中國老年人因傷致死的首要原因。摔一下摔出骨折就不是小事了,再加上老年人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病……
老年人跌倒導致的骨折,再加上長期臥床的影響,死亡率可是相當嚇人的
毫不誇張地說,跌倒一次跌的不止是生命健康,也是真金白銀,在美國如果老年人跌倒就診,一次就要花掉近一萬美元!防患於未然,總比亡羊補牢更好,所以奇點糕也挺理解不少老人積極鍛鍊的心情。可練什麼最好呢?
近期的《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美國俄勒岡研究所華人科學家李甫中教授團隊開展的一項臨床試驗給出了答案:練太極!與有氧運動、練肌肉相比,每周參加兩次一小時的改良版太極課程,堅持半年,就能把跌倒風險降低58%!
看著老外們像模像樣的擺架勢,總覺得挺喜感的
「一個大西瓜,一刀剖兩半,一半送給你,你不要我收回來……」太極這門神秘的功夫,其實一直受到不少學者的關注。
當然,這種關注不是玄學,是正兒八經的科學研究。早在2012年,李甫中教授團隊就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文證實,練太極拳,可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功能受損狀況,防止患者跌倒。
奇點糕當年也在體育課上練過太極,感覺練起來也是挺費力的呢。與單純的力量訓練、有氧訓練或者是協調性訓練相比,練太極可以說是全身運動,從而改善身體的平衡能力。身體不平衡,可不就摔了嗎。
再說了,練太極也不需要健身房裡的器械,找塊兒空地擺起架勢,把動作學會了就能開練,對老年人來說相當簡單易行呢。不過,並不是人人都會得帕金森病,此前試驗取得的成果,能夠外推到更加廣泛的老年人群體中去嗎?
生命在於運動啊,在於運動
那就再組織一次更大規模的試驗吧,李甫中教授和其他研究人員所在的俄勒岡州,恰好是美國老年人跌倒最高發的地方,所以招募受試者也不算難。670名一年內曾有跌倒史,但仍然有一定運動能力的老人參加了試驗,絕大多數是白人。
研究團隊把參與者平均分成了三組,第一組練習的,是研究團隊專門編寫的簡化版太極和配套鍛鍊動作(以下簡稱「太極組」),第二組進行有氧運動、肌肉、平衡性和協調性等運動量較大的鍛鍊(鍛鍊組),第三組則進行強度較輕的伸展運動、深呼吸等練習,作為研究中的對照組。
常去公園散步的奇點糕,經常看著老人的肌肉羨慕不已……
試驗為期六個月,參與的老人們如果不小心跌倒,就要進行自我記錄並報告,研究團隊也會通過電話、上門等方式進行密切隨訪。除了跌倒頻率這個主要指標,運動能力、認知功能等項目,也是研究團隊的關注點。
簡單地說,就是看哪種鍛鍊能讓老人摔得最少了。77%的老人堅持完成了6個月的全部課程,太極組、鍛鍊組和對照組的完成率基本相同,在費用上,鍛鍊組稍稍高於其它兩組。那麼效果如何呢?
參與的老人平均年齡達到78歲,所以跌倒的發生率還是比較高的,有48.4%的老人摔過,但無論在跌倒的發生率還是次數上,太極組都是最低的,按照風險比計算,太極組的老人比對照組相對風險下降了58%,比鍛鍊組也低了31%!
孩兒……哦不,老同志們,操練起來!
參與研究的威拉米特大學教授Peter Harmer表示:「我們簡化了傳統太極拳,專注於幾個最能防止跌倒的基本動作,這樣老人們鍛鍊起來就更容易。避免摔倒,涉及到肌肉力量、關節強度、視力等各種因素,但太極恰好能全部練到。」
「除了改善平衡,打太極還能提升老人的自信。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很多老人跌倒過一次就會有心理陰影,不再做體力運動以防再次跌倒,但這樣就陷入了負面循環,太極恰好能幫助他們打破這個循環。」
不過梅奧診所的專家Nathan LeBrasseur表示,他不會輕易建議已經積極鍛鍊的老年人,扔下現在鍛鍊的項目而匆忙改練太極。「關鍵是要讓老年人動起來,堅持鍛鍊,畢竟有氧運動和力量鍛鍊也還是有一定好處的。」
動總比不動強啊,最近成功瘦身的奇點糕深表贊同。把看似艱難的事兒拆成無數小目標,實現起來就容易多了,不是嗎?反正奇點糕已經把論文,默默轉發給太極拳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某些人了,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