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布其沙漠治理典型報導在我區科技系統和高校中引發強烈反響
2023-04-02 13:32:26
連日來,被中央和自治區多家媒體密集報導的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和治理經驗,在全區科技系統和高校引發強烈反響。大家紛紛表示,一定要大力弘揚「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依靠科技和教育進一步做好自治區的防沙治沙工作,為防沙治沙提供科技支撐。
自治區科技廳副巡視員雲濤說,經過30多年的治理,庫布其走出了一條立足中國、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自治區堅持以現代化的手段提高防沙治沙成效,強化科技供給、加強與國家大院大所開展防沙治沙科技合作、加強防沙治沙科技創新平臺載體建設、搭建沙產業創新創業平臺,我區已經形成了防沙治沙創新體系。今後,自治區科技系統將大力弘揚庫布其精神,圍繞自治區生態環境改善需求,持續強化科技支撐能力,主動落實國家和自治區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加快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制定沙區生態建設的科技、金融、稅收、管理、制度等政策措施,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經驗。強化生態修復科技支撐,繼續推廣庫布其治沙模式,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阿拉善盟科技局局長王柱芳說,庫布其沙漠治理,堅持用產業化的思路指導生態建設,把防沙治沙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積極推廣「農戶+基地+龍頭企業」發展模式,形成了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遊、生態光伏、生態工業等六位一體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綜合體系,走出一條科技持續化創新、因地制宜、合理推進的科學治沙之路。
庫布其精神是庫布其沙漠成功治理的內生動力。阿拉善盟將進一步學習和弘揚庫布其精神,以沙產業作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抓手,圍繞把阿拉善打造成為國家重要的沙產業示範基地的產業定位,按照規模發展、龍頭帶動、科技支撐的總體要求,堅持走科技沙產業、生態沙產業、民生沙產業的發展道路,努力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目標,為西北乾旱區荒漠化防治、區域經濟發展和精準脫貧提供可資借鑑的生動經驗。
億利沙漠研究院副院長呂濤說,億利沙漠研究院作為億利集團從事沙漠治理的科研部門,將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永恆的價值追求,努力在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的公益性植樹和碳匯林計劃的同時,大力推廣應用庫布其治沙核心技術和耐寒、耐旱、耐鹽鹼種質資源治沙模式,推動實現沙漠增綠、人民增收。
中科院西北生態研究院奈曼站研究員趙學勇說,內蒙古自治區在中國沙漠化治理、沙區資源利用和促進民生與發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世界沙漠治理、沙地資源利用和脫貧致富方面居於地位。但是,在變化著的自然、社會面前依然需要不斷提升科學技術水平,探索有關土地沙漠化治理與關鍵資源持續利用途徑、方法與技術,並在探索過程中建立先進的體制與機制,走出一條可持續的防沙、治沙、用沙和社會經濟協同發展的道路。
庫布其精神和庫布其治沙模式,在我區廣大高校師生中也反響強烈。
內蒙古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黨總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笑春表示,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對處於生態環境脆弱且以資源型產業為主的鄂爾多斯而言,產業的生態化轉型已非易事,而實現生態的產業化更是難上加難。在這方面杭錦旗人讓三分之一的庫布其沙漠披上綠裝,實現了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雙贏,為世界荒漠化治理樹立了標杆。庫布其治沙將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與愚公移山精神結合在一起,並把它們發揮到了,這種不懈努力的精神將激勵著我們戰勝困難、不斷前進。
內蒙古農業大學沙漠治理學院教授李鋼鐵表示,庫布其沙漠治理是中國沙漠治理的典範和縮影。現在,沙漠治理學科體系日趨完善,治沙理論體系逐步建立,從單純的治沙到治用結合,從解決沙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到解決沙區群眾的脫貧致富,從集體治沙到政府主導、企業投資、群眾積極參與的全民治沙,生態環境正在向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
內蒙古農業大學沙漠治理學院沙漠治理與水土保持系主任楊光說:「近日各媒體在庫布其沙漠治理報導中多次提到的吳向東、張吉樹,就是我院眾多畢業生的代表。他們深入沙區,克服惡劣環境的影響,多年戰鬥在防沙治沙第一線,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防沙治沙業績。作為一名從事沙漠治理的教育工作者,我要在廣大學生中大力宣傳他們的事跡,讓庫布其治沙精神不斷得到發揚。」
內蒙古農業大學沙漠治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楊振奇表示,庫布其沙漠是治沙人的主戰場之一,30多年治沙人堅持不懈,使庫布其沙漠完成了由死亡之海到經濟綠洲的華麗轉變,探索出了治理沙漠的模式,為中國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為中國扶貧脫貧工作提供了新動力。作為一名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專業的博士研究生,我要深入研究庫布其沙漠治理中出現的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思維,把傳統治沙理論與多學科多元化新興技術有機結合,為自治區防沙治沙事業作貢獻。(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蘇永生 趙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