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將創造超人自然人將逐步滅絕
2023-04-02 11:01:13 6
英國已故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遺作《對大問題的簡明回答》定於16日發售。昨日,《星期日泰晤士報》透露著作內容:霍金預測,基因工程可能會讓人們能夠創造出「超人」,而這些「超人」可以摧毀其他人類。霍金警告超人出現將導致自然人逐漸絕跡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3月14日去世,享年76歲,留下一批圍繞他所說的「大問題」寫的文章和論文,成就了《對大問題的簡明回答》這本著作。這些「大問題」包括人工智慧會比人類聰明嗎?宇宙裡有其他智慧生命嗎?上帝存在嗎?「大爆炸」之前發生了什麼?地球未來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什麼?據《星期日泰晤士報》披露,霍金在書中暗示,富人不久可以選擇編輯他們自己和孩子的DNA,讓自己和孩子變成擁有更強記憶力、抗病力、智力和更長壽命的「超人」。他寫道:「我確定就在這個世紀內,人類將找到強化智能以及本能的方法。法律可能會禁止對人類做基因改造,但仍將有一些人無法抵擋巨大誘惑,設法通過基因工程改進記憶力、抗病力以及壽命等人類的生理特徵。」霍金對未經改良的自然人的命運表示擔憂。「一旦這樣的超人出現,將會造成嚴重的政治問題,自然人將無法在各個領域參與競爭。理論上說,自然人將逐漸走向滅絕,或者成為無足輕重的附屬品。而且,人類會展開「自我設計」的競爭,設法以更快的速度改進基因。」基因編輯生命科學熱門研究真能點石成金?在書中霍金提到了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這種技術問世僅僅6年,已成為生命科學領域最熱門的研究。2012年,科學家們首次發現CRISPR,並對CRISPR(也稱為Cas9或CRISPR-Cas9)的應用感到驚訝。利用該技術,科研人員能夠敲除掉任意細胞中的特定基因,甚至加入新的基因。
從理論上講,如果我們知道某個基因的位置在哪裡,可以利用CRISPR以多種方式操縱它。每個行業都可以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它可以為人類疾病創造新的藥物,幫助農民種植抗病作物,創造新的動植物物種,甚至讓滅絕的物種起死回生。雖然還處於早期階段,但「動物模型」(即實驗室動物)已經向我們展示了如何操縱CRISPR技術。據外媒報導,2015年,中國科學家通過該技術創造了兩個超級肌肉小獵犬。研究團隊選取肌肉生長抑制素基因作為第一個敲除目標基因,該基因對骨骼肌生長具有抑制作用,被敲除後,肌肉生長發育能力增強。所獲得的基因敲除狗的肌肉在4月齡時就顯得比普通狗更為發達,成年以後將具有更強的運動能力。按照這種邏輯,如果我們能夠分離出與智力相關的基因,那孩子的智商也可以被操縱。對於人類進行基因編輯尚處在初級階段,沒有人體實現來證明這種技術的安全性,如果基因編輯真正的實驗起來,它也會引來更多的倫理問題。目前,美國和歐洲對CRISPR人體試驗都相當謹慎。英國皇家天文學家裡斯勳爵是霍金在劍橋大學的老友,對霍金的這一看法,他持不同意見。他認為:「醫學介入可以去除有害基因,但要強化人類的某種特質則是另一回事。大多數人類的特質是由許多基因共同決定的。修改人類基因組還是一個很遙遠,充滿風險和爭議的話題。」致敬霍金?埃隆·馬斯克設想基因改造火星移民霍金曾留下許多驚世駭俗的預言,比如2032年地球進入冰河時代;2060年人類必須離開地球;2100年人類進入外太空,新人種出現。2014年初,霍金指出成功研發人工智慧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犯的最大錯誤。2015年,他在倫敦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人工智慧技術的研發將敲響人類滅絕的警鐘。
這項技術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並且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自行進行重新設計。人類受限於緩慢的生物學進化速度,無法與之競爭和對抗,最終將被人工智慧取代。」幾周後,霍金和太空科技探索公司(SpaceX)創始人兼執行長埃隆·馬斯克等人共同籤發公開信,承諾確保人工智慧研究造福人類。在《對大問題的簡明回答》一書中,霍金也提及了人工智慧。霍金與埃隆·馬斯克應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人工智慧威脅論」支持者。很長時間以來,埃隆·馬斯克一直在大聲疾呼人工智慧的威脅。他多次強調稱人工智慧是「我們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威脅」,並呼籲政府迅速而堅決地進行幹預,監督這項技術的發展。埃隆·馬斯克同時也主張人類應早日逃離地球,是移民火星計劃的積極踐行者。他曾表示,SpaceX會在2022年之前實現至少兩次貨運飛船登陸火星,並在2024年實現載人登陸。埃隆·馬斯克還曾提出,人類要想在火星上面正常生活,可能需要經歷一些基因改造。人類生活在地球上面,由於受到地磁場的保護,才不會受到太陽輻射,而在外太空當中,太空人四周全是輻射粒子,基因編輯的方法可以讓太空人擁有先天性生物防禦機制,另外科學家也可以使用藥物學、電子學和生理學來保護他們。生存恐慌人類為改善基因有過不少嘗試霍金和馬斯克等人對人類的未來極度擔憂,是否是杞人憂天?也許只有時間能證明他們的對錯。其實縱觀歷史,對人類能否不斷進步,確保優勢地位,在地球上繼續歲月靜好地生存下去,曾有過不少恐慌和嘗試。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約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所著的《理想國》中,蘇格拉底稱國家只應該允許最優秀的公民結婚生子。如此一來,人口質量便能像人類飼養的狗和雞一般得到提高。
1865年,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查爾斯·達爾文的表弟,人類學家弗朗西斯·高爾頓提出了一種名為「優生學」的計劃方案。根據「優生學」理論,血統優良的人應該多繁衍子嗣,血統差勁的人應該少生養(甚至不生)後代。高爾頓呼籲所有英國人會為了整體利益而做出理性之舉,自願採取措施。到了二十世紀早期,優生學運動已經在歐洲和北美洲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美國的優生運動是在以西歐人為主的居民擔心自己的「優良種群」被稀釋而限制東歐和南歐的「低等種族」移民的背景下展開的。到了二戰打響之時,美國超過30個州擁有自己的優生法案,大量罪犯、妓女、癲癇患者、梅毒患者和其他被視為心智不健全的人被迫接受了絕育手術。政府推行的絕育運動一直到1963年才告終止。在半個多世紀裡,共有6萬多人受害。而在歐洲,德國納粹政府成為「優生學運動」的狂熱推行者。1933年,德國納粹政府通過了《遺傳病後裔防治法》,該法律強制規定:「任何患有遺傳疾病的人都將接受外科手術絕育。」早期制定的「遺傳病」列表中包括,智力缺陷、精神分裂症、癲癇、抑鬱症、失明、失聰以及嚴重畸形。即使違背本人意願,手術也必須執行……而在其他措施無法控制局面時,可以採用強制手段實施」。納粹對優生學運動的熱衷導致他們犯下累累暴行:猶太人集中營,非自願安樂死,種族滅絕大屠殺……優生學運動天真地認為,社會可以通過從基因庫中消除那些「不合適」的基因來「治癒」犯罪、疾病和貧困。但從來沒有足夠可信的事實支持這一點。美國遺傳學家H·J·穆勒提議,為諾貝爾獎得主和其他取得偉大成就的人設立精子庫。
1980年,支持優生學運動的美國發明家羅伯特·格雷漢姆將穆勒提出的諾貝爾獎得主精子庫變成了現實。然而,他卻忽略了這個精子庫的篩選標準中存在的漏洞:諾貝爾獎得主通常都是在職業生涯晚期才獲獎,那時他們精子已經基本上沒有活力。後來他放寬了選拔標準,說服一批「天才」在《花花公子》雜誌和量杯的幫助下完成了精子採集工作。此後的20年裡,格雷漢姆的精子庫繁育出兩百多名嬰兒。如今,這些嬰兒大部分都是平凡的普通人而已。華商報綜合報報導何蔚新聞連結這些「超人基因」確實存在儘管通過基因編輯創造的「超人」還只存在於科幻電影中,但「超人基因」確實存在。一些基因突變可能讓個體出現超越常人的特質——他們或者擁有更強壯的骨骼,甚至還有人能對疼痛免疫……■LRP5基因突變——高密度的骨頭低密度脂受體蛋白LRP5是一種決定骨骼密度的基因,這種基因的突變會讓你擁有幾乎堅不可摧的骨頭。據說,美國康乃狄克州有一個家族的人就被發現集體發生了這類基因突變,他們因此擁有比普通人更強壯、密度更大的骨骼,而且這些骨骼似乎還能抵禦與年齡有關的磨損,即各種骨質疏鬆症。■AS3MT基因突變——毒性免疫有一種砷總是被我們稱作「毒藥」,又叫砒霜。但是在阿根廷聖安東尼奧·德洛斯科布雷斯有一處的村民數輩人一直喝著當地含有高濃度砷的山泉水,其砷的含量大約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限量(每公升10微克砷)要高出20倍,但他們卻一點不受影響,似乎早已適應了這種毒素。科學家把這一切歸因於這些人身體裡的AS3MT基因突變。AS3MT基因編碼砷甲基轉移酶,能將砷處理成毒性較低的形式。這種砷保護性突變也存在於世界上的許多人體內。
科學家們仍不清楚這種遺傳改變如何起作用的。■DEC2基因突變——睡眠減少電影中的「超級英雄」白天要辛勤工作,夜間又要去幫助有困難的人,自然是不會有很多時間睡覺的。所以這樣的英雄想必至少是發生了一種基因突變——負責調節我們每晚所需睡眠量的DEC2(又叫BHLHE41)的基因突變——這才可以每天不用睡很久,照樣神清氣爽。研究人員在2009年曾發現有一對母女擁有這樣的能力。她們在入睡時刻相差無幾的前提下,所習慣的平均睡眠時間僅僅是每天小時,比同家族中不攜帶這個突變基因的人(平均每天小時)時間要短得多。■威猛基因——肌肉更強壯人體有一種基因會分泌肌肉生長抑制素,控制肌肉的生長。但如果發生了基因突變,有缺陷的基因就會阻止這種「叫停」,這意味著肌肉會持續增長到正常情況下的至少兩倍,而脂肪沉積則減半,也就是出現肌肉肥大症。來自美國密西根州的一名男子利亞姆·霍克斯特拉體內就因為這一基因產生了異變,身上的肌肉無限制地生長。而患有這種症狀的嬰兒在剛出生時就會擁有發達的肌肉,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比同齡人強壯得多。■SCN11A基因突變——對疼痛免疫當你的腳趾踢到床腳、剃鬚時不小心劃破臉,等等情況下,你可能都會覺得一陣鑽心的疼痛。但世界上卻有這樣一群人對疼痛免疫。這是由於他們體內一種名叫SCN11A的基因發生了突變。該基因控制著人類的痛感神經通道的形成。鈉離子穿過這些通道,建立電子神經脈衝發送至大腦,從而呈現為我們所體會到的疼痛感。但SCN11A基因突變後,由於它的過度活躍,就可以避免電荷積累,神經細胞需要電荷傳輸一種電脈衝,麻痺身體對疼痛的感知,其結果就會阻擋了疼痛信號的傳遞。據《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