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的作品中有一個特殊「癖好」,除了鬼怪外還跟一類女人有關
2023-04-01 23:25:56 2
蒲松齡出生於1640年,在1715年離世,享年76歲,算是高壽了。
他的自跋畫像存在蒲松齡紀念館,國家一級文物。此畫像一直保存在蒲氏後人手中,世代相傳,1954年捐獻給蒲松齡新居管理委員會,由蒲文琪等人一起保管。1961年由專職幹部蒲玉水送北京故宮博物院進行了揭裱修補,並仿製兩幅,一幅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一幅在蒲松齡新居聊齋正房展出。
蒲松齡的祖上有人在山東做官,所以,蒲家的子孫後代就在山東淄川定居下來,即:現在的山東省淄博市。他的祖父叫蒲生汭,有五個兒子,他的父親叫蒲盤,讀過幾年書,後來由於家貧,便棄學到外面跑生意去了。不過,由於腦筋靈敏也有點學問,再做點賺錢的生意,所以,他的父親在當地還有點名望。
蒲松齡的父親一共有三個老婆,生了五個兒子,大兒子早夭,只剩下了四個兒子,蒲松齡在家中排老三。從蒲松齡的身世來看,他僅僅一個日漸衰落的中小地主家庭中生長起來的孩子。在古代的時分,人們認為讀書為高,關於經商並不看重,乃至,看不起商人,所以,蒲松齡從小就跟著父親讀書學習。
此外,他小小年紀聰明過人,可以過目不忘,是一個很有才華的小孩。早他19歲的時分就參與童子試,拿下了縣、府、道的三個第一名,可以說是一考成名。並且,蒲松齡寫的文章,連施閏章都拍案叫絕。要知道,施閏章可是當時清代康熙年間很有名的詩人、文學家。
可以說,蒲松齡的起步很高,但在後來的科舉考試中他卻屢屢失利。這首要由於在蒲松齡25歲的時分,家中發生了非常大的變故,在他人生關鍵的時刻,給了他一個不小的打擊。
當時,蒲松齡的家中兄弟反目,四兄弟開始鬧分居。作為老三的蒲松齡爭不過其他兄弟,最後,只分到了農場裡的三間老屋子,且破舊不堪。
就這樣,本來第一次考試成績非常好,但現在,卻連根本的住所都不能確保,更甭說安心溫習,仔細備考了。由於,家裡太窮,為了日子,蒲松齡只好選擇去教學。他有一個朋友,名叫孫蕙,在江蘇寶應縣做知縣,蒲松齡給他當了幕僚。不過,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只在那待了一年,第二年就回家了。
關於蒲松齡選擇辭職回家的原因,人們有兩點猜測:
第一個,由於他寫過一篇文章,名為《上孫給諫書》,其中,首要是敘述孫家仗勢欺人,凌辱僕人,蒲松齡對此非常看不慣,便寫信勸告孫蕙管教這些人。或許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在孫家待不下去了,所以,選擇脫離。
第二個,孫蕙有好幾房小老婆,其中,有一個小老婆頗有才學,關於作詩非常感興趣,所以,便向蒲松齡請教。一來二去,兩個人熟絡起來。有或許兩個人的交遊被孫蕙知道了,或者是蒲松齡覺得這樣的聯繫有所不當,所以,才在第二年主動脫離。
當然,關於這些猜測並沒有太多根據支撐,但從《聊齋志異》中,我們可以看出蒲松齡寫了很多愛情故事,而這些故事都有一個普遍的特色,那便是:無論故事中的女主角是妖仍是人,是花草仍是動物,故事中的男主角一般都是結過婚的。他們之間看似唯美的愛情故事,放在現在卻是令人不齒的「婚外戀」。
蒲松齡的終身貧困潦倒,靠做教師,筆耕度日,日子較為困難。並且,他多年來住在鄉間,只有一次南邊之行,便是在之前參與考試的時分去過濟南,其餘的時刻都是在窮鄉僻壤的地方度過的。所以,在他的日子中,很少能接觸到外界的婦女。此外,蒲松齡的夫人姓劉,兩個人的愛情深厚,較為恩愛。
在劉氏死了以後,蒲松齡寫過一篇長文來弔唁自己的夫人。在文章中,關於多年來夫妻恩愛,且在困難日子中,二人彼此扶持,一起度過的進程進行了描繪,這也體現出了他關於亡妻的不舍之情。
可是,這樣一來,關於蒲松齡喜愛寫婚外戀故事的這個「嗜好」,就更加令人費解。
由於,創作素來都要有根據或是創意,很多都是源自於日子,且蒲松齡罕見機會接近女人。並且,作為老公,跟自己的原配妻子愛情非常好,那麼,蒲松齡這些故事是怎樣想出來的呢?難道全靠他自己的憑空想像嗎?關於這個問題,始終是一個疑團。
諸多研討《聊齋志異》的學者,針關於這個問題提出了兩個鬥膽的猜想:
猜想一,蒲松齡從前在自己的詩文中,提起過一個姓程的婦女畫像,所以,有人對這個婦女進行了「研討」,認為此人應該便是蒲松齡的婚外戀對象。
可是,這個說法僅僅一種猜測和剖析,沒有足夠的根據。
猜想二,便是之前提到的孫蕙那位喜愛作詩的小老婆。由於,這個小老婆跟蒲松齡聯繫很好,乃至,蒲松齡還給她寫過一些詩。由此推斷出,蒲松齡跟這個女人應該有聯繫。
總之,人們更傾向於其在日子中確有其事,才會在他的著作中寫出那麼多神仙鬼怪與已婚男人的愛情故事。但很可惜,無論是哪種剖析,都沒有找到直接的根據加以證明。
儘管,蒲松齡在做幕僚期間確實與孫蕙的妾有所接觸,可是,他們是否發展成為了愛情聯繫,仍是需求進一步考證。
但是,在外做幕僚這事,蒲松齡只做過這麼一次,其餘的日子都被考試和教學佔有了。他33歲的時分,在一個家庭書館中授課,但時刻並不長。從他40歲開始,到之後的30年間,他先後在老友畢際有家中,以及一位地主家裡坐館,開班教學。
尤其是在地主家教學的這段時刻,關於他的文學創作頗有協助。由於,這個地主家裡很有錢,藏書非常豐富,關於教學先生的蒲松齡也給到了不錯的待遇,讓他單獨居住在花園之中。在這裡,蒲松齡有條件,也有機會閱覽大量的書籍,積累了更多的故事體裁,準確地說,他的有些著作便是在這裡完結的。
30多年的教學生計,讓蒲松齡在文學創作,以及日子條件上都有所改善。作為教師的收入儘管微薄,但卻處理了他家的溫飽問題。所以,他一幹便是30年,直到70歲,實在教不動了,才回到了老家。不過,教學究竟收入不多,日常吃喝還沒問題,但想要富裕起來仍是比較難的。
所以,蒲松齡這終身都處於比較貧困的日子環境中。
不過,凡事利弊相依,30多年清貧的教學生計,讓蒲松齡有更多安靜的寫作環境,可以安心進行文學創作,所以,便有了這部著名的文言文版的短篇小說文集《聊齋志異》。蒲松齡終身的文學生計,搖擺於傳統的雅文學和民間的俗文學之間,就連郭沫若先生也從前這樣評價過他以及他的文章:
「寫鬼寫妖略勝一籌,刺貪刺虐入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