噴霧式汽化柴油燃燒器的製作方法
2023-10-12 00:22:29 2
專利名稱:噴霧式汽化柴油燃燒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噴霧式汽化柴油燃燒器,其利用特殊的噴油嘴設計,而使一種柴油式燃燒器在柴油噴出時形成完全的霧化,使燃燒器在點火燃燒後達到完全燃燒的效果,提高燃燒效率而能有效節省油料的浪費,為一實用、進步的創新設計。
近代由於燃燒技術的發展,對於一般需要高精度燃燒以及特效燃燒等的物品,均能藉由先進科技的應用,而達到滿意的效果;如一般燒烤窯爐或者鍋爐等,其中的燃燒器即可藉由電腦數值化的控制來控制其燃燒溫度、時間以及供油等項目,而使諸如陶瓷、瓷磚的燒烤或者合金鋼料的熱處理達到預定的效果。
然而,常規的燃燒器,其雖可配合若干科技性技術的應用而達到良好的物品燃燒效果,然而在燃燒器的設計上,卻往往由於其噴油嘴出油孔設計的不當而造成油料燃燒不完全的情形,不但使物品的燒烤難以維持既定的理想品質,同時又易於造成燃燒油料浪費等問題,因此,常規的燃燒器實有待作更進一步改進的必要,以期改善既存的問題。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種柴油燃燒器,利用在燃燒器柴油出油管的末端一體設有一噴油頭,該噴油頭的出油端設計為尖錐狀,使出油孔成為一微孔狀設計;其次,在噴油頭之外,套設有一霧化噴嘴,並使噴嘴的下端與燃燒器的高壓氣管銜接,而令設於氣管內的出油管銜接於高壓供油管,而高壓氣管則與高壓供油管銜接;又,內套於噴嘴內的噴油頭,其出油孔尖端恰插置於噴嘴頭端的一中孔,而噴嘴中孔周緣設在若干斜孔,以使燃燒器的高壓氣管導入高壓空氣時,可循噴油頭底部周緣所設計的缺口輸送入噴嘴,而由噴嘴中孔周緣的斜孔噴出,部分則由噴油頭尖端與中孔間的間隙噴出,而使噴油頭所噴出的細束狀柴油經高壓空氣的破解而形成霧化效果,且由於噴嘴斜孔其斜向交點恰位於噴嘴中孔的中心線上,因而使柴油的霧化效果更為優良,提高油料燃燒效率,同時,由於其完全燃燒而使油料在有效燃燒提高的情況下節省油料的使用,因此,就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功效而言,可謂為一既經濟又實用的設計。
實現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噴霧式汽化柴油燃燒器、其主要包括一燃燒器基座、一出油管、一氣流擾流環圈、噴嘴、耐火管以及點火系統等;其中,基座的一側設有一風管藉以與一般燃燒氣體供氣管銜接,而循基座前接的耐火管而噴出助燃氣;其次,出油管呈細管狀,後接柴油燃料供油管,前接有一噴嘴,並於噴嘴部分穿套固定一擾流環圈於耐火管內,擾流環圈的周緣設有斜齒緣,其內側設有通孔,且擾流環圈的兩側分別接設有一點火器與一地線所構成的點火系統;其特徵在於其中,基座的中央貫穿固定且高壓氣管,而基座的另一側則設有一與氣管相通的高壓空氣注入口,可外接高壓供氣管而注入高壓空氣於高壓氣管中,至於高壓氣管的下端是呈封閉狀;其次,出油管呈細管狀而插置於高壓氣管內,出油管的出油末端一體設有一噴油頭,該噴油頭的出油端部分呈一尖錐狀的設計,且其出油孔為一微孔狀設計;再者,於基座高壓氣管的前端另銜接有一中空噴嘴,該中空噴嘴與前述擾流環圈穿套固定而與高壓氣管銜接,噴嘴的頭端部分設有一中孔,使噴油頭插套入噴嘴內時,其出油端恰可插套於該中孔位置,然而,其中,中孔的孔徑略大於出油端的外徑;另外,則在噴油頭的後段部分設有凸起的環擋緣,以使噴油頭插套入噴嘴後,配合噴嘴中空內孔的設計而限制出油端的凸伸位置,然而,另在噴油頭環擋緣的周緣開設有若干的凹陷缺口,使噴油頭插套於噴嘴時,仍保持噴嘴與高壓氣管呈氣體相通狀態;又,在該噴嘴頭端中孔的周緣,另環設有若干的斜孔,該若干斜孔的中心延伸線交點恰位於中孔中心線上,因此當柴油經出油管而自噴油頭噴出時,進入噴嘴內部而由斜孔處噴出的高壓空氣即可將該由中孔位置所噴出的柴油油料加以打散而形成霧化效果;而部分的高壓空氣更經由中孔與噴油頭出油端間的間隙噴出,配合斜孔氣流以令噴出的油料完全被分解成油分子而霧化。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噴霧式汽化柴油燃燒器,其確已達到了設計之初所預期的實效,與常規的燃燒器相比具有可使便柴油燃料霧化以達完全燃燒,並能有效節省燃料費用,同時提高燃燒效率的優點,為一創新而實用的設計。
為能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及其他目的,茲附以際圖詳細說明如後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分解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噴油嘴的結構剖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圖。
首先,請同時配合參看
圖1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噴霧式汽化柴油燃燒器,其主要包括一燃燒器基座1、一出油管2、一氣流擾流環圈3、噴嘴4、耐火管5以及點火系統6等;其中,基座1中穿固有一高壓氣管11,而基座1的兩側分別設有一風管12以及一高壓空氣注入口13,其中,高壓空氣注入口13與前述高壓氣管11形成連通狀態,可外接高壓供氣管而注入高壓空氣於高壓氣管11中,至於風管12則與一般助燃燒氣體供氣管銜接,而循基座1前接的耐火管5而噴出,藉以提供柴油燃料燃燒所需的助燃氣體;其次,出油管2呈細管狀而插置於高壓氣管11內,其延伸於氣管下端與柴油供油管銜接,至於高壓氣管11的下端是呈封閉狀;出油管2的出油末端一體設有一噴油頭21,該噴油頭21的出油端211為一尖錐狀的設計,且其出油孔212呈微孔狀,當高壓柴油燃料經出油管21而至錐狀出油孔212時,會呈細束狀噴出;又,於基座1高壓氣管11的前端另銜接有一中空噴嘴4,且該中空噴嘴4穿套固定一擾流環圈3而與高壓氣管11銜接,擾流環圈3的兩側分別接設有一點火器61與一地線62所構成的點火系統6;擾流環圈3的外緣設有斜齒緣31,而擾流環圈的內側則環設有通孔32,當耐火管5外套於擾流環圈3時,由基座1風管12導入的燃燒空氣經該擾流環圈3而形成一迴旋氣流,使燃燒器所產生的火焰範圍更為集中與穩定。
然而,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特徵在於其噴油嘴特殊的設計而使柴油產生霧化效果,進而達到完全燃燒的功效;有關其特徵請再同時配合參看圖2及圖3所示,前已述及,在出油管2的出油末端設有一噴油頭21,且其出油端211為一尖錐狀的設計,然而相對於該出油端211造形,則在噴嘴4的頭端部分設有一中孔41,使噴油頭21插套入噴咀4內時,其出油端211恰插套於該中孔41處,然而,由於該中孔41孔徑略大於出油端211,因此在中孔41與出油端211間仍保留相當的空隙(如圖3);另外,在噴油頭21的後段部分設有凸起的環擋緣213,以使噴油頭21插套入噴嘴4後,配合噴嘴4中空內孔的設計而限制出油端211凸伸的位置,然而,為確保高壓氣管11內的高壓空氣能進入噴嘴4內部,則另在噴油頭21環擋緣213的周緣開設有若干的凹陷缺口214,使噴油頭21插套於噴嘴4時,仍保持噴嘴4與高壓氣管11呈氣體相通狀態;又,在該噴嘴4頭端中孔41的周緣,另環設有若干的斜孔42,該若干斜孔42的中心延伸線交點恰位於中孔41中心線上,因此,當柴油經出油管2而自噴油頭21噴出時,進入噴嘴4內部而由斜孔42處噴出高壓空氣即可將該由中孔41位置所噴出的柴油加以打散而形成霧化效果,除此之外,部分的高壓空氣更經由中孔41與噴油頭21出油端211間的間隙噴出,配合斜孔42氣流而使噴出的油料完全被分解成油分子而霧化,然後經點火系統6點燃後達到完全燃燒的目的。
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狀態圖,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應用於一窯爐的設計,由於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燃燒器燃燒效率完好,對於一種連續性的窯爐在燃料費用的節省上更能達到經濟的效果,確為一實用、精進的創新設計。
權利要求1.一種噴霧式汽化柴油燃燒器,其主要包括由一燃燒器基座、一出油管、一氣流擾流環圈、噴嘴、耐火管以及點火系統等;其中,基座的一側設有一風管藉以與一般燃燒氣體供氣管銜接,而循基座前接的耐火管而噴出助燃氣;其次,出油管呈細管狀,後接柴油燃料供油管,前接有一噴嘴,並於噴嘴部分穿套固定一擾流環圈於耐火管內,攏流環圈的周緣設有斜齒緣,其內側設有通孔,且擾流環圈的兩側分別接設有一點火器與一地線所構成的點火系統;其特徵在於其中,基座的中央貫穿固定有一高壓氣管,而基座的另一側則設有一與氣管相通的高壓空氣注入口,可外接高壓供氣管而注入高壓空氣於高壓氣管中,至於高壓氣管的下端是呈封閉狀;其次,出油管呈細管狀而插置於高壓氣管內,出油管的出油末端一體設有一噴油頭,該噴油頭的出油端部分為一尖錐狀的設計,且其出油孔為一微孔狀設計;再者,於基座高壓氣管的前端另銜接有一中空噴嘴,該中空噴嘴與前述擾流環圈穿套固定而與高壓氣管銜接,噴嘴的頭端部分設有一中孔,使噴油頭插套入噴嘴內時,其出油端恰可插套於該中孔位置,然而,其中,中孔的孔徑略大於出油端的外徑;另外,則在噴油頭的後段部分設有凸起的環擋緣,以使噴油頭插套入噴嘴後,配合噴嘴中空內孔的設計而限制出油端的凸伸位置,然而,另在噴油頭環擋緣的周緣開設有若干的凹陷缺口,使當噴油頭插套於噴嘴時,仍保持噴嘴與高壓氣管呈氣體相通狀態;又,在該噴嘴頭端中孔的周緣,另環設有若干的斜孔,該若干斜孔的中心延伸線交點恰位於中孔中心線上,因此當柴油經出油管而自噴油頭噴出時,進入噴嘴內部而由斜孔處噴出的高壓空氣,即可將該由中孔位置所噴出的柴油油料加以打散而形成霧化效果;而部分的高壓空氣更經由中孔與噴油頭出油端間的間隙噴出,配合斜孔氣流以令噴出的油料完全被分解成油分子而霧化。
專利摘要一種噴霧式汽化柴油燃燒器,其柴油噴油頭部分設計為一尖錐狀,並在噴油頭外配合套設一霧化噴嘴,噴嘴下端與燃燒器高壓氣管銜接,使噴油頭尖錐插置於噴嘴頭端的中孔,再由燃燒器基座經高壓氣管導入高壓空氣,循噴油頭周緣缺口而由中孔周緣的斜孔噴出,部分則由噴油頭尖端與中孔間的間隙噴出,使噴出的細束狀柴油經高壓空氣的破解而霧化,且由於斜孔斜向交點恰位於中孔中心線上,因而使霧化效果更佳,而達完全燃燒的功效,節省燃燒油料。
文檔編號F23D11/10GK2098620SQ9122304
公開日1992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1991年8月12日 優先權日1991年8月12日
發明者王水湧 申請人:常鑫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