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人祖籍是哪裡人(上海人滬普考古)
2023-10-12 14:52:03 2
本文作者/姜天涯 韓小妮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滬普」。
所謂「滬普」,就是上海話直譯過來的普通話,這是上海人用盡洪荒之力想要講好普通話時迸發出來的一種神奇語言。
近兩年關於「滬普」的段子有不少,不過我們考證後發現,其實「滬普」這種現象由來已久。
01
我們曾經討論過,宋慶齡和宋美齡這對年齡僅相差4歲的姐妹說起上海話來有「新舊」之分(當你開口講上海話,透露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而當宋慶齡用她的浦東川沙口音講起普通話時,實際上就是一種「滬普」。
1952年在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上,她用早期「滬普」向世界發表了演講:
「我們在這裡坐在一道,要再一次充分地證明,人類是一定能創造和(wu)平滴。」
宋慶齡的普通話有著濃濃的浦東川沙口音
和許多上海人一樣,宋慶齡講起普通話來「h」和「w」不分。
這在「滬普」裡造成了對姓氏稱呼的很大混淆。比如,你以為對方在講唐代詩人王勃,他很可能是在談論當代演員黃渤。
同樣遭殃的還有吳姓和胡姓,在「滬普」裡也是傻傻分不清楚的。
同屬於這個層級的「滬普」發音還有平翹舌音不分,前後鼻音不分,「l」和「r」不分。
我們在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早期的經典動畫片裡就聽到了這樣的「鄉音」。
1960年的《山羊和狼》裡,除了小猴子和大灰狼,全員「滬普」,平翹舌音不分。
《山羊和狼》,一部全員平翹舌音不分的可愛動畫片。
在這部以小山羊為主角的片子裡,高頻詞「山羊」以「三羊」的發音貫穿全片,包括小山羊自己。
開頭小羊唱歌:「我是一隻小三(山)羊,兩個犄角頭桑(上)長」
小貓:「哎呀,小三(山)羊,是誰欺負你啦?」
小刺蝟:「今天你為森(什)麼不高興啊?……不要緊,不要怕,今天晚上我來幫zù(助)你。」
大象:「我似(是)大家的小弟弟。」
全部都可可愛愛!
1961年的《人參娃娃》裡,小虎子一激動,平翹舌音、前後鼻音就激動到模糊:
「他說你是個人森(參)金(精),要把你抓去獻給皇帝。」
胡扒皮強迫小虎子把人參娃娃找來,小虎子倔強地反抗:
「不早(找)!不早(找)!不早(找)!不早(找)!」
這部《人參娃娃》是動畫名家萬古蟾的作品
到了1982年的《假如我是武松》,平翹舌音是分了,但老虎詰問小宋武時,反覆使用了上海人的經典口頭禪「對伐」:
「你叫這個……這個……宋武,對伐?你還說過假如你也是武松,你也能打死老虎,對伐?武松是個大英雄,你叫宋武,你見了我就成個膽小鬼,對伐?」
「這算啥,對伐?」
「一看到算術題,你就想溜,對伐?」
老虎的「滬普」被B站網友發現了
順便歪個樓,美影廠的動畫片裡不僅有「滬普」,還有蘇北話。
在1986年的《小蛋殼》裡,擄去小蛋殼的老鼠得意地用蘇北話唱了只《老鼠歌》:
「小呀麼小蛋ko(殼)/你呀麼你別ko(哭)/乖乖滴跟我走住進我滴o(窩)/好做好做我滴鍋來好放我滴zo(粥)/啊好放我滴zo(粥) 哦哦」
老鼠用蘇北話一亮嗓,B站彈幕沸騰了。
說起來蘇北話真是上海話的「好朋友」。
上世紀50年代,上海國棉十七廠有位全國勞模名叫黃寶妹,普通話一句都不會說。1955年見國家領導人的時候,還是陳毅市長在邊上做的「口譯」。
然而作為第一批全國勞模,她經常要去外地推廣經驗,溝通起來基本上就是雞同鴨講。
最後她被逼急了,想出了一個辦法——身為浦東高橋人,她乾脆講起了蘇北話,比上海話好懂點。
02
正是因為有像黃寶妹這樣溝通困難的情況,1949年以後,我國曾有兩波推廣普通話的熱潮,一次是在上世紀50年代,一次是在80年代。
上海科技教育電影製片廠分別在1957年和1986年製作過科教片《大家來說普通話》和《請說普通話》。
這之後,上海人的普通話開始有了質的飛躍。所以上海的80後以降說著相對標準的普通話。
而從另一種角度來說,80後的爸爸媽媽這一輩所說的「滬普」,也正是他們努力學說普通話的表現。
我們的老朋友電視劇《孽債》中,「社會大哥」馬超俊就貢獻了一段教科書式的「滬普」。
劇中馬超俊回到家中,碰上了妻子俞樂吟在雲南生的兒子盛天華。
馬超俊這段表情變化太有層次了
俞樂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攤牌後,這位金鍊子大哥的表情由驚訝沉吟兇狠轉為邪魅一笑, 轉而對盛天華說:
「我們就算楞(認)似(識)了哦。賣相(長相)不推扳(差)的啊!」
「呲(吃)東西呲(吃)東西,不要客氣,隨便點,不要客氣啊。」
隨後掏出一沓鈔票:「第一次見面,我也沒有什麼準備。這幾百塊錢就算我做梅爺(晚爺)的——哦,就算我做繼父的一點見面禮,不好意思哦……不要客氣,不要客氣,一回生二回嗖(熟)嘛。」
馬超俊的普通話講得磕磕絆絆,講到「晚爺」的時候自己也曉得太洋涇浜了,用眼神向俞樂吟求助。
當對方及時把它轉譯成真正的普通話「繼父」時,上海人都會心一笑。
「晚爺」這個詞對於90後、00後來說算是高階上海話詞彙了
這裡,馬超俊不僅完美體現了平翹舌音不分、「r」「l」不分這些「滬普」發音上的特點,更重要的是詮釋了「滬普」的精髓,把「推扳」、「晚爺」這些典型的上海話語彙直譯成了普通話。
《老娘舅》裡的阿慶也說著一口渾然天成的「滬普」。
很多時候,他的口音就像是上海馬路上從你旁邊走過的爺叔,堪稱「滬普」寶典。
這個自稱為「幸福小區普通話最好」的男人,在359集裡是這麼說的:
「我這個普通話在小區裡向,算得最好的。因為我這個石(舌)頭交關活絡。」
阿慶對自己的普通話簡直迷之自信
他的經典名言「曾(珍)珠奶茶曾(真)好喝」也是典型「滬普」,甚至老婆「阿美」的名字,用普通話喊出來 「阿黴啊阿黴」也笑料百出。
除了平翹舌音不分,「n」「l」不分,「買」「賣」不分,阿慶還有一些「滬普」高階發音技巧,是沒有幾十年上海話功力的朋友不易察覺,一時半會兒也學不會的。
在他的普通話世界裡,只有「心靈的滄桑」,沒有「心靈的創傷」——學術論文裡管這叫「複韻母單化」;
「語文」被他念出來是「女文」,這叫「零聲母偏差」。
阿慶講「珍珠奶茶真好喝」這句「名言」,發音也是典型的「滬普」。
在難以轉譯普通話的時候,阿慶會直接拋出上海話詞彙或者上海話表達:
「不好太兇,要溫樓(柔)。你不懂了吧。女人一溫樓(柔),相罵(吵架)就沒有了。女人一溫樓(柔),幸福就長久。女人一溫樓(柔),活到九似(十)九。」
「老師你瞎三話四(瞎說)了,你子(指)出來我就層愣(承認)。」
「阿德弄得跟真的一樣,還發名片,你就似(是)髒(張)曼玉啊,你就是髒(張)曼玉啊。」
「他就是不點不亮的蠟燭(上海話裡比喻不識好歹的人)。籃(燃)燒了自己,造(照)亮了別人。啊,蠟燭。」
03
在今天的一些影視劇裡,要表現這個人物是上海人,最常見的手法之一就是讓她/他說「滬普」,平翹舌音不分。
在電影《愛情神話》裡,上海人徐崢扮演的白老師這樣對瑪雅說:
「森(什)麼是紳似(士)?紳似(士)是不會猜女孩子的年齡的。如果女孩子一定要讓紳似(士) 去猜,紳士就要往小裡面猜。所以我講啊,你媽媽只有sì sí(四十)歲。」
「四十」一詞一連兩個翹舌音,難倒一片上海人。
在電視劇《隱秘而偉大》裡,李易峰扮演的顧耀東從小在上海的弄堂裡長大。
扮演他父親的劉偉是著名相聲演員,普通話自然是沒話說。為了描摹上海男人的形象,他也選擇了「犧牲」平翹舌音:
「耀東,來來來,趕緊似(試)一似(試),似(試)一似(試)。」
「這個男人蹩腳就蹩在腳喪(上),鞋是一定要講派頭的。穿喪(上)這雙鞋啊,往新人堆裡一贊(站),人家不高看你都不行哎。」
根據劇情設定,《隱秘而偉大》的男主角在上海的弄堂裡長大。
相比之下,滬語脫口秀博主在創作段子的時候更傾向於選擇一些「直譯」成普通話有喜劇效果的上海話名詞和動詞。
高頻名詞有落蘇(茄子)、腳饅頭(膝蓋)、百京(北京)、香萵筍(萵筍)、鴨奶(椰奶)、遺精(現金)、皮皂(肥皂)。
高頻動詞有欽(按)一下點讚、咖一咖(擦一擦)、呲(吃)。
我們考證了一番,「滬普」這個詞大約是近五年流行起來的。
不過這個語言現象早就被大家關注到了,甚至還有不少研究它的論文。
只不過在這些論文裡,稱「滬普」為「上海普通話」或者「上海口音的普通話」。
輸入關鍵詞「上海普通話」,有不少研究它的期刊論文。
一篇名為《淺談上海普通話中的上海方言詞彙》的研究文章中談到,「滬普」的表現方式之一是上海人在用普通話交流時,更傾向於把上海話的表達在語音上轉換為普通話,然後說出來。
文章稱之為「語音層面是普通話,詞彙層面卻屬於上海話」。
或者換句話來說,講「滬普」的人其實是在用上海話進行思考。
可以說,「滬普」是時代的產物。那麼當我們不再將上海話作為思考方式時,「滬普」將來還會存在嗎?
參考資料:
1. 姚佑椿,《上海口音的普通話說略》,《語言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4期。
2. 管韞珏,《淺談上海普通話中的上海方言詞彙》,《科教文匯》,2008年11月(下旬刊)。
3. 湯志祥,《上海人怎樣學好普通話語音》,《語文建設》,1984年01期。
- END -
寫稿子:姜天涯 韓小妮/ 編稿子:韓小妮/
拍視頻:姚祖鴻 姜天涯 韓小妮 拿摩溫/
寫毛筆:楊 卓/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