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具有該薄片體輸送裝置的圖像處理裝置製造方法
2023-10-08 15:23:29
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具有該薄片體輸送裝置的圖像處理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具有該薄片體輸送裝置的圖像處理裝置。在圖像處理裝置的用紙排出部上設置有薄片體輸送裝置。在薄片體輸送裝置的內部設置有形成彎曲通道的一對輸送導向件。在上側的輸送導向件上安裝有賦予韌性構件。賦予韌性構件具有輸送方向下遊的第一按壓部和上遊的導向部。所述第一按壓部位於比排出輥對的夾縫部靠向下方的位置上,所述導向部位於比夾縫部靠向上方的位置上。所述導向部在寬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一按壓部狹小。
【專利說明】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具有該薄片體輸送裝置的圖像處理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輸送薄片體構件的薄片體輸送裝置,特別是涉及具有賦予薄片體構件韌性並將該薄片體構件從薄片體排出口排出的機構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具有該薄片體輸送裝置的圖像處理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在複印機或印表機等現有的圖像形成裝置中設置有賦予韌性構件,該賦予韌性構件賦予形成有圖像的印刷用紙(薄片體構件)韌性並將其排出。印刷用紙的韌性表現為對印刷用紙施加彎曲方向的力時的阻力性,也稱為「剛度(stiffness或者rigidity) 」。以往典型的賦予韌性構件在由一對排出輥對夾持印刷用紙並將其排出時,將印刷用紙向比排出輥對的夾縫部靠向下方或上方按壓而使印刷用紙彎曲。由此,增強了印刷用紙的韌性。通過設置上述賦予韌性構件,防止排出的印刷用紙立即下垂。即,與沒有被賦予韌性的印刷用紙相比,被賦予韌性的印刷用紙在離開排出口的位置下垂而與出紙盤上的印刷用紙接觸。其結果,排出的印刷用紙和出紙盤上的印刷用紙的接觸區域變窄,接觸時間也變短,此外,接觸時的按壓力也變小。因此,防止堆放在出紙盤上的印刷用紙的堆放狀態混亂、或堆放順序混亂。
[0003]以往的賦予韌性構件在排出輥對的附近朝向與印刷用紙紙面垂直的方向突出。因此,當向排出口的排出方向輸送印刷用紙時,因印刷用紙排出方向的前端與賦予韌性構件接觸時的負荷,有可能妨礙印刷用紙的排出。特別是光澤紙等銅版紙表面的滑動阻力較大,所以由於與賦予韌性構件的接觸摩擦產生的負荷而導致朝向排出方向的輸送停止,從而有可能造成卡紙。另一方面,為了減輕與印刷用紙接觸時的負荷,可以考慮使賦予韌性構件按壓印刷用紙時的接觸部變小。但是,如果使賦予韌性構件的所述接觸部變小,則有可能使印刷用紙帶有沿排出方向延伸的條狀的摺痕。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薄片體輸送裝置和具有該薄片體輸送裝置的圖像處理裝置,在從薄片體排出口排出薄片體構件時,能夠可靠地賦予薄片體構件適當的韌性,並且能夠不帶有摺痕且順暢地排出薄片體構件。
[0005]本發明提供一種薄片體輸送裝置,其包括:第一輸送導向構件和第二輸送導向構件,彼此相對配置,形成到達薄片體排出口的排出通道;第一排出輥和第二排出輥,所述第一排出輥設置在所述第一輸送導向構件上,所述第二排出輥設置在所述第二輸送導向構件上,所述第一排出輥和所述第二排出輥隔著所述排出通道彼此相對,能夠彼此夾持在所述排出通道內輸送的薄片體構件並將所述薄片體構件從所述薄片體排出口向外部排出;以及第一賦予韌性構件,從所述第一輸送導向構件和所述第二輸送導向構件中的任意一個向所述排出通道突出,並且從由所述第一排出輥和所述第二排出輥形成的夾縫部向薄片體輸送方向的上遊延伸,通過與在所述排出通道內輸送的薄片體構件接觸並對其進行按壓,賦予薄片體構件韌性,所述第一賦予韌性構件具有:第一按壓部,在與所述薄片體構件相對的對置面上,從與所述薄片體輸送方向垂直的所述排出通道的寬度方向一側觀察,所述第一按壓部設置在與所述夾縫部對應的位置上,並且比所述夾縫部向所述第一輸送導向構件和所述第二輸送導向構件中的任意另一個側突出;以及導向部,在所述對置面上設置在比所述第一按壓部靠向所述薄片體輸送方向的上遊,將在所述排出通道內輸送的薄片體構件的前端向所述第一按壓部引導,所述導向部在所述寬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一按壓部狹小。
[0006]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圖像處理裝置,其包括所述薄片體輸送裝置。
[0007]按照本發明,從薄片體排出口排出薄片體構件時,能夠可靠地賦予薄片體構件適當的韌性,並且能夠不帶有摺痕且順暢地排出薄片體構件。
[0008]本說明書適當地參照附圖,通過使對以下詳細說明中記載的概念進行總結的內容簡略化的方式來進行介紹。本說明書的意圖並不是限定權利要求中記載的主題的重要特徵和本質特徵,此外,意圖也不是限定權利要求中記載的主題的範圍。此外,在權利要求中記載的對象,並不限定於解決本發明中任意部分中記載的一部分或全部缺點的實施方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的圖像處理裝置的立體圖。
[0010]圖2是表示圖1的圖像處理裝置的正面的主視圖。
[0011]圖3是表示圖1的圖像處理裝置的內部結構的示意圖。
[0012]圖4是表示圖1的圖像處理裝置具有的薄片體輸送裝置的周邊結構的斷面圖。
[0013]圖5是表示圖4的薄片體輸送裝置的立體圖。
[0014]圖6是表示圖4的薄片體輸送裝置的輸送導向件的立體圖。
[0015]圖7是表示圖4的薄片體輸送裝置的輸送導向件的立體圖。
[0016]圖8是表示圖6的要部VIII的局部放大圖。
[0017]圖9是示意性表示圖4的要部IX的結構的示意圖。
[0018]圖1OA和圖1OB是表示圖4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具有的賦予韌性構件的立體圖。
[0019]圖11是表示圖4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具有的賦予韌性構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實施方式的薄片體輸送裝置60和具有該薄片體輸送裝置60的圖像處理裝置10。另外,為了便於說明,將圖像處理裝置10設置在平坦面上的狀態(圖1所示的狀態)的鉛垂方向定義為上下方向6。此外,將設置有操作顯示面板17 —側的面作為正面(前面)來定義前後方向7。此外,以圖像處理裝置10的正面為基準定義左右方向8。另外,以下說明的實施方式僅是使本發明具體化的一例,並不限定本發明的技術範圍。
[0021]首先,參照圖1至圖3,對圖像處理裝置10的簡要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圖像處理裝置10是所謂被稱為體內排紙型的數碼複合機,具有印表機、複印機、傳真機和掃描儀等各功能。上述圖像處理裝置10使用印刷材料將輸入的圖像在印刷用紙P(本發明薄片體構件的一例)上形成圖像。另外,圖像處理裝置10並不限於數碼複合機,本發明也能夠應用於印表機、複印機、傳真機、具有ADF13的掃描儀等專用機。
[0022]圖像處理裝置10包括圖像讀取部12和圖像形成部14。圖像讀取部12設置在圖像處理裝置10的上部,進行讀取原稿的圖像的處理。圖像形成部14設置在圖像讀取部12的下側,根據電子照相方式進行形成圖像的處理。此外,圖像形成部14具有配置成上下兩層的兩個供紙裝置27、28。上側的供紙裝置27在圖像形成部14的最下部與箱體29 —體設置。下側的供紙裝置28是在圖像形成部14的箱體29的底面作為可選設備連接的增設型供紙裝置。供紙裝置28能夠相對於箱體29的底面裝拆。此外,圖像形成部14的右側設置有用紙排出部30。另外,圖像形成部14並不限於電子照相方式,可以是噴墨記錄方式、或者是除上述以外的記錄方式或印刷方式。
[0023]在圖像形成部14的上方設置有排出印刷用紙P的排紙空間21。用紙排出部30在圖像形成部14和圖像讀取部12之間形成排紙空間21,並且連接圖像形成部14和圖像讀取部12。如圖1所示,排紙空間21的前側和左側敞開。此外,排紙空間21的後側、右側不敞開,後側封閉,右側設置有用紙排出部30。在排紙空間21內設置有保持排出的印刷用紙P的出紙盤21A。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用紙排出部30的內部設置有薄片體輸送裝置60。
[0024]如圖1所示,圖像讀取部12具有原稿放置臺23。當圖像處理裝置10作為複印機發揮功能時,在原稿放置臺23上放置原稿、關閉原稿罩24之後,從操作顯示面板17輸入複印開始指示。由此,圖像讀取部12開始進行讀取動作,讀取原稿的圖像數據。並且,讀取到的圖像數據向圖像形成部14發送。另外,在圖1和圖2中,省略了圖像讀取部12的原稿罩24(參照圖3)的圖示。
[0025]此外,如圖3所示,圖像讀取部12具有ADF13。ADF13設置在原稿罩24上。ADF13是自動原稿輸送裝置,其包括:原稿盤45、供給機構46、多個輸送輥47、紙按壓構件48和排紙部49等。通過由電動機(未圖示)分別驅動供給機構46和輸送輥47,ADF13使放置在原稿盤45上的原稿通過原稿放置臺23上的讀取位置43並輸送到排紙部49。供給機構46包括取出原稿的供給棍46A和輸送棍46B,該輸送棍46B輸送由供給棍46A取出的原稿。供給機構46利用供給輥46A從原稿盤45提供原稿,並且利用輸送輥46B將原稿向供給方向的下遊輸送。並且,進一步利用設置在供給方向下遊的輸送輥47輸送原稿。在由ADF13進行的原稿輸送過程中,由圖像讀取部12讀取通過讀取位置43的原稿的圖像。
[0026]圖像形成部14基於由圖像讀取部12讀取的圖像數據或從外部輸入的圖像數據,在A型尺寸或B型尺寸等規定尺寸的印刷用紙P上形成圖像。在本實施方式中,根據預先設定的印刷模式(單面印刷模式或雙面印刷模式),圖像形成部14進行單面印刷處理(單面圖像形成處理)或雙面印刷處理(雙面圖像形成處理)中的一種。所述單面印刷處理僅在印刷用紙P的單面上形成圖像。所述雙面印刷處理在印刷用紙P的雙面上形成圖像。當進行單面印刷處理時,如後所述,圖像形成部14將在單面上形成有圖像的印刷用紙P向排紙空間21的出紙盤21A排出。另一方面,當進行雙面印刷處理時,如後所述,圖像形成部14使在單面上形成有圖像的印刷用紙P翻轉後送入後述的翻轉輸送通道39,在印刷用紙P的背面再次形成圖像,此後,將在雙面上形成有圖像的印刷用紙P向排紙空間21的出紙盤21A排出。
[0027]如圖3所示,圖像形成部14主要包括:供紙裝置27、28、電子照相方式的圖像轉印部18、定影部19、薄片體輸送裝置60、以及總體控制圖像形成部14的控制部(未圖示)等。即,圖像處理裝置10具有薄片體輸送裝置60。此外,圖像形成部14具有輸送用電動機和排出用電動機(均未圖示)。其設置在箱體29的內部,該箱體29構成圖像形成部14外框的蓋或內部框架等。
[0028]供紙裝置27、28向圖像轉印部18輸送薄片體構件。供紙裝置27、28分別包括盤狀的用紙收容部22和供給機構15。用紙收容部22承載由圖像轉印部18形成圖像的印刷用紙P (用於圖像形成的印刷用紙P)。供給機構15將收容在用紙收容部22內的印刷用紙P 一張張地取出並輸送。供給機構15設置在用紙收容部22右端部的上側。供給機構15具有供給輥51和由一對輥構成的輸送輥對52。如果向圖像處理裝置10輸入用於提供印刷用紙P的指示,則所述輸送用電動機進行轉動驅動。由此,供給輥51和輸送輥對52轉動。並且,利用供給輥51從用紙收容部22提供印刷用紙P,並利用輸送輥對52向印刷用紙P的供給方向的下遊輸送。
[0029]如圖3所示,在圖像形成部14中從輸送輥對52朝向上方形成有縱輸送通道26。縱輸送通道26形成在箱體29的右側面,沿右側面向上下方向6延伸。在以下的說明中,將縱輸送通道26分為第一輸送通道26A、第二輸送通道26B、第三輸送通道26C和第四輸送通道26D四個區間進行說明。第一輸送通道26A形成在供紙裝置28內。第二輸送通道26B形成在供紙裝置27內。第三輸送通道26C形成在從第二輸送通道26B終端附近的後述合流點T2到定影部19的區間內。並且,第四輸送通道26D形成在從定影部19的出口經由後述分叉點Tl到用紙排出口 37(本發明的薄片體排出口的一例)的區間內。第四輸送通道26D是本發明的排出通道的一例。利用第四輸送通道26D將通過了定影部19的印刷用紙P向用紙排出口 37引導。
[0030]供紙裝置27具有外側蓋56和內側蓋57。外側蓋56和內側蓋57設置在供紙裝置27右側的端部上。如果外側蓋56從圖3所示的關閉位置朝向打開方向打開,則內側蓋57與外側蓋56的打開動作聯動而向同方向打開。由此,供紙裝置27的第二輸送通道26B敞開。另外,供紙裝置28也具有與供紙裝置27同樣結構的外側蓋58和內側蓋59。
[0031]在供紙裝置27的上方設置有圖像轉印部18。圖像轉印部18對從供紙裝置27、28輸送來的印刷用紙P進行圖像轉印處理。具體地說,圖像轉印部18基於輸入的圖像數據並利用調色劑等印刷材料將調色劑像轉印到印刷用紙P上。如圖3所示,圖像轉印部18包括:感光鼓31、帶電部32、顯影部33、LSU(Laser Scanning Unit雷射掃描單元)34、轉印棍35和清潔部36。
[0032]感光鼓31設置在第三輸送通道26C的左側。如果圖像形成動作開始,則利用帶電部32使感光鼓31的表面以均勻的電位帶電。此外,從LSU34向感光鼓31掃描與圖像數據對應的雷射。由此,在感光鼓31上形成靜電潛影。此後,利用顯影部33使調色劑附著在靜電潛影上,在感光鼓31上形成調色劑像。轉印輥35設置在第三輸送通道26C的右側,隔著第三輸送通道26C配置成與感光鼓31相對。通過第三輸送通道26C的印刷用紙P在通過轉印輥35和感光鼓31之間時,利用轉印輥35將調色劑像轉印到印刷用紙P上。轉印有調色劑像的印刷用紙P通過第三輸送通道26C,向配置在比圖像轉印部18靠向印刷用紙P輸送方向的下遊(即上側)的定影部19輸送。
[0033]定影部19利用熱量將轉印在印刷用紙P上的調色劑像定影在上述印刷用紙P上。定影部19具有加熱輥41和加壓輥42。利用彈簧等彈性構件對加壓輥42施加朝向加熱輥41 一側的作用力。由此,加壓輥42與加熱輥41壓力接觸。加熱輥41在定影動作時被加熱器等加熱裝置41A(參照圖4)加熱成高溫。印刷用紙P通過定影部19時,利用加熱輥41對構成調色劑像的調色劑進行加熱而使其熔化,此外,利用加壓輥42對印刷用紙P進行加壓。由此,利用定影部19將調色劑定影在印刷用紙P上。即,將調色劑像定影在印刷用紙P上而在印刷用紙P上形成圖像。定影結束後的印刷用紙P利用定影部19的各輥41、42被輸送到從定影部19到後述用紙排出口 37的第四輸送通道26D。
[0034]在定影部19的上側設置有薄片體輸送裝置60。如圖4所示,薄片體輸送裝置60包括:輸送導向件62?65、排出輥對25、轉動輥66和賦予韌性構件81、82。
[0035]如圖4和圖5所示,在縱輸送通道26的第四輸送通道26D的終端形成有排出印刷用紙P的用紙排出口 37。用紙排出口 37是設置在用紙排出部30的左側面30A上的沿前後方向7長的開口部。用紙排出部30的左側面30A是沿大體上下方向6延伸的鉛垂面。用紙排出口 37從左側面30A向排紙空間21露出。
[0036]如圖4所示,第四輸送通道26D是輸送路徑,用於將在定影部19定影有圖像的印刷用紙P向用紙排出口 37引導,該第四輸送通道26D形成在從定影部19下遊的出口到用紙排出口 37的區間內。第四輸送通道26D從定影部19朝向鉛垂方向的上方延伸後,在中途的分叉點Tl附近朝向用紙排出口 37形成為彎曲的彎曲狀。第四輸送通道26D由多個輸送導向件62?65形成。
[0037]一對輸送導向件62、63在第四輸送通道26D中沿從定影部19到分叉點Tl的直線通道26D1設置。由輸送導向件62、63形成直線通道26D1。輸送導向件62設置在直線通道26D1的左側、S卩加熱輥41 一側。由輸送導向件62構成直線通道26D1左側的導向面。此夕卜,輸送導向件63設置在直線通道26D1的右側、即加壓輥42—側。由輸送導向件63構成直線通道26D1右側的導向面。
[0038]一對輸送導向件64、65在第四輸送通道26D中沿從分叉點Tl到用紙排出口 37的彎曲通道26D2設置。由輸送導向件64、65形成彎曲通道26D2。輸送導向件64(本發明的第二輸送導向構件的一例)設置在彎曲通道62D2的下側。由輸送導向件64和後述的導向肋76、77構成彎曲通道26D2下側的導向面64A。此外,輸送導向件65(本發明的第一輸送導向構件的一例)設置在彎曲通道26D2的上側。即,輸送導向件64、65在上下方向彼此相對。由輸送導向件65和後述的導向肋78構成彎曲通道26D2上側的導向面65A。
[0039]排出輥對25設置在用紙排出口 37的附近。排出輥對25是一對輥對,由相互壓力接觸的驅動輥25A(本發明的第一排出輥和輥部的一例)和從動輥25B(本發明的第二排出輥和輥部的一例)構成。驅動輥25A和從動輥25B隔著彎曲通道26D2彼此相對。在驅動輥25A的輥面上安裝有橡膠等滑動摩擦大的彈性構件。驅動輥25A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被支撐在彎曲通道26D2的上側。具體地說,驅動輥25A被軸支撐在輸送導向件65上。向驅動棍25A傳遞來自所述排出用電動機(未圖示)的雙方向的轉動驅動力。因此,驅動棍25A能夠向與輸入的轉動驅動力對應的轉動方向轉動。從動輥25B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被支撐在彎曲通道26D2的下側。具體地說,從動輥25B被軸支撐在輸送導向件64上。利用螺旋彈簧等彈性構件(未圖示),對從動輥25B施加朝向驅動輥25A —側的作用力。由此,從動輥25B始終以適當的彈性作用力與驅動輥25A的表面壓力接觸。因此,如果驅動輥25A被驅動轉動,則從動輥25B因接觸摩擦而從動轉動。
[0040]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排出輥對25沿前後方向7 (與本發明的寬度方向相當)隔開規定間隔設置。具體地說,如圖5至圖7所示,設置有四個排出輥對25。因此,驅動輥25A和從動輥25B分別設置有四個。另外,由於圖5中下側的從動輥25B被其他構件遮擋,所以在圖5中未表不。此外,由於圖6中取下了上側的輸送導向件65,所以圖6中未表不驅動棍25A。此外,圖7是表示上側的輸送導向件65的立體圖,因此,在圖7中未表示從動輥25B。
[0041]通過控制所述排出用電動機(未圖示)的轉動方向,四個排出輥對25在作為驅動輥25A和從動輥25B的壓力接觸點的夾縫部夾持印刷用紙P向排出方向或翻轉方向中的一個方向輸送印刷用紙P。所述排出方向從用紙排出口 37朝向排紙空間21。所述翻轉方向從用紙排出口 37朝向後述的翻轉輸送通道39。例如,利用由所述排出用電動機驅動向正轉方向轉動的排出輥對25,將通過定影部19而被輸送到第四輸送通道26D的印刷用紙P朝向用紙排出口 37的排出方向輸送。此外,利用由所述排出用電動機驅動向反轉方向轉動的排出輥對25,將印刷用紙P朝向翻轉輸送通道39的翻轉方向輸送。
[0042]如圖4所示,轉動輥66轉動自如地設置在構成彎曲通道26D2下側的導向面的輸送導向件64上。轉動輥66的輥面在分叉點Tl附近向第四輸送通道26D露出。S卩,轉動輥66的輥面從輸送導向件64的導向面朝向第四輸送通道26D—側露出。因此,當印刷用紙P通過第四輸送通道26D時,轉動輥66的輥面與印刷用紙P接觸。即,轉動輥66與通過分叉點Tl的印刷用紙P的圖像形成面接觸。具體地說,轉動輥66在僅離開從輸送導向件64的導向面到輥面的距離部分的位置上與印刷用紙P接觸。通過使第四輸送通道26D與向用紙排出口 37移動的印刷用紙P接觸,轉動輥66利用上述接觸摩擦而轉動。
[0043]如圖6所示,四個轉動輥66沿前後方向7(與本發明的寬度方向相當)隔開規定間隔設置。具體地說,轉動輥66沿前後方向7設置在分別與四個排出輥對25的配置位置相同的位置上。
[0044]當在圖像形成部14中進行單面印刷處理時,在圖像轉印部18中在單面上轉印有調色劑像的印刷用紙P在通過定影部19之後,通過第四輸送通道26D並分別被四個排出輥對25從用紙排出口 37向外部排出。
[0045]另一方面,當在圖像形成部14中進行雙面印刷處理時,最初在單面上形成有圖像的印刷用紙P在通過定影部19之後,在第四輸送通道26D反向輸送並被送入翻轉輸送通道39內。具體地說,在單面上形成有圖像的印刷用紙P的所述排出方向的前端從用紙排出口37向外部露出的狀態下,排出輥對25停止。此時,將印刷用紙P的所述排出方向的後端保持被排出輥對25夾持的狀態。此後,利用所述排出用電動機(未圖示)的反轉驅動使排出輥對25向反轉方向轉動。由此,印刷用紙P再次在第四輸送通道26D內向所述翻轉方向輸送。即,印刷用紙P在第四輸送通道26D內反向輸送(轉回輸送)。
[0046]如圖3所示,在薄片體輸送裝置60中形成有翻轉輸送通道39,該翻轉輸送通道39從位於第四輸送通道26D中途的分叉點Tl分路。當進行雙面印刷處理時,在第四輸送通道26D內反向輸送的印刷用紙P通過分叉點Tl後進入翻轉輸送通道39。翻轉輸送通道39從分叉點Tl分路並邊朝向右斜下方彎曲邊延伸,此後,朝向鉛垂下方形成為直線狀。從圖像轉印部18 —側觀察,翻轉輸送通道39的下端側在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上遊的合流點T2與第三輸送通道26C合流。即,翻轉輸送通道39從分叉點Tl延伸至合流點T2。翻轉輸送通道39在圖像形成部14的內部比縱輸送通道26靠向右側。翻轉輸送通道39以與縱輸送通道26大體平行的方式沿上下方向6 (縱向)延伸。
[0047]如圖4所示,在圖像形成部14的內部設置有多個輸送導向件71?73。各輸送導向件71?73沿翻轉輸送通道39設置。S卩,由多個輸送導向件71?73形成翻轉輸送通道39。具體地說,輸送導向件71設置在翻轉輸送通道39的左側、即縱輸送通道26—側。由輸送導向件71構成翻轉輸送通道39左側的導向面。此外,輸送導向件72設置在翻轉輸送通道39的右側。由輸送導向件72構成翻轉輸送通道39右側的導向面。另外,輸送導向件72也可以設置在箱體29上,此外也可以由使圖像形成部14的右側面敞開的能夠開關的蓋構件的內表面構成。
[0048]在翻轉輸送通道39上側的彎曲部分上設置有輸送棍對74。輸送棍對74是一對棍對,由相互壓力接觸的驅動輥74A和從動輥74B構成。在驅動輥74A的輥面上安裝由橡膠等滑動摩擦大的彈性構件。驅動輥74A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被支撐在輸送導向件72上。此夕卜,從動輥74B以能夠轉動的方式被支撐在輸送導向件71上。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所示,兩個輸送輥對74在前後方向7的中央附近隔開規定間隔設置。如果從所述排出用電動機向驅動輥74A輸入所述反轉方向的轉動驅動力,則輸送輥對74將從分叉點Tl進入翻轉輸送通道39內的印刷用紙P朝向合流點T2的方向(翻轉方向)輸送。
[0049]在輸送導向件64的導向面64A上設置有高度不同的內側導向肋76和外側導向肋77。上述導向肋76、77與輸送導向件64—體形成。如圖6所示,各導向肋76、77是寬度窄、長條的板狀突起,從輸送導向件64的導向面64A朝向上方突出,並且在彎曲通道26D2中朝向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延伸。換句話說,各導向肋76、77向輸送導向件64、65引導印刷用紙P的方向延伸。
[0050]具體地說,在比排出輥對25靠向前後方向7(寬度方向)的內側形成有多個內側導向肋76。具體地說,在比四個排出輥對25中位於寬度方向的兩側的兩個排出輥對25分別靠向內側的位置上形成有多個內側導向肋76。各內側導向肋76高度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9所示,內側導向肋76形成比基準直線79低的形狀,該基準直線79連接排出輥對25中的驅動輥25A、從動輥25B的夾縫部(壓力接觸點)和印刷用紙P與轉動輥66的接觸點。
[0051]此外,在比排出輥對25靠向前後方向7(寬度方向)的外側形成有多個外側導向肋77。多個導向肋77形成在比位於寬度方向的兩側的兩個排出輥對25分別靠向外側。在輸送導向件64的寬度方向的兩端分別形成有兩個外側導向肋77。外側導向肋77形成比內側導向肋76高的形狀。如圖8和圖9所示,具體地說,外側導向肋77的用紙排出口 37 —側的端部的高度與內側導向肋76大體相同,但是朝向分叉點Tl 一側逐漸變高。並且,外側導向肋77的分叉點Tl 一側的一半部位77A比內側導向肋76高。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9所示,外側導向肋77的部位77A形成為與基準直線79成為相同高度的形狀。
[0052]如圖7所不,在輸送導向件65的導向面65A上設置有多個導向肋78(本發明的導向肋的一例)。多個導向肋78沿前後方向7(寬度方向)隔開規定間隔設置。導向肋78將在第四輸送通道26D內輸送的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的前端向排出輥對25的夾縫部引導。上述導向肋78與輸送導向件65 —體形成。導向肋78是寬度窄、長條的板狀突起,從輸送導向件65的導向面65A朝向下方突出,並且在彎曲通道26D2中朝向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延伸。換句話說,導向肋78向輸送導向件64、65引導印刷用紙P的方向延伸。由多個導向肋78的突出端在第四輸送通道26D的上方側(驅動輥25A側)形成引導印刷用紙P的導向面(本發明的輸送導向面的一例)。可以由導向肋78的突出端形成的導向面構成輸送導向件65的導向面65A的一部分。
[0053]如圖7所不,在輸送導向件65上設置有兩個賦予韌性構件81 (本發明的第一賦予韌性構件的一例)和一個賦予韌性構件82 (本發明的第二賦予韌性構件的一例)。賦予韌性構件81、82與在第四輸送通道26D內輸送的印刷用紙P接觸,並且通過按壓印刷用紙P賦予印刷用紙P韌性。
[0054]並且,以往典型的賦予韌性構件在排出輥對25的附近朝向與印刷用紙P的紙面垂直的方向突出。因此,當朝向用紙排出口 37的排出方向輸送印刷用紙P時,有可能因印刷用紙P的排出方向的前端與以往的賦予韌性構件接觸時的負荷,妨礙印刷用紙P的排出。特別是光澤紙等銅版紙的表面的滑動阻力大,所以由於與以往的賦予韌性構件的接觸摩擦產生的負荷使朝向所述排出方向的輸送停止,有可能造成卡紙。另一方面,為了減輕與印刷用紙P接觸時的負荷,而使以往的賦予韌性構件與印刷用紙P的接觸部變小,則有可能使印刷用紙P帶有沿排出方向延伸的條狀摺痕。本發明的賦予韌性構件81、82,當從用紙排出口 37排出印刷用紙P時,能夠可靠地使印刷用紙P帶有適當的韌性,並且能夠不帶有摺痕且順暢地排出印刷用紙P。
[0055]賦予韌性構件82安裝在輸送導向件65的前後方向7的中央,並且配置在設置於接近中央的兩個驅動輥25A之間。賦予韌性構件81以隔著賦予韌性構件82的方式安裝在沿前後方向7分開的位置上。一個賦予韌性構件81配置在靠向前方設置的兩個驅動輥25A之間,另一個賦予韌性構件81配置在靠向後方設置的兩個驅動輥25A之間。
[0056]圖9中示意性表示了賦予韌性構件81的周邊的斷面結構。如圖9所示,賦予韌性構件81從第四輸送通道26D上側的導向面65A朝向第四輸送通道26D向下方突出。換句話說,賦予韌性構件81在第四輸送通道26D內從導向面65A朝向與輸送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因此,賦予韌性構件81能夠與在第四輸送通道26D內輸送的印刷用紙P接觸。通過與印刷用紙P接觸,賦予韌性構件81將印刷用紙P朝向下方按壓,使印刷用紙P彎曲成彎曲的形狀。由此,可以賦予印刷用紙P較強的韌性。另外,雖然在圖9中未圖示,但是賦予韌性構件82以與賦予韌性構件81相同的方式,從第四輸送通道26D上側的導向面65A朝向第四輸送通道26D向下方突出。因此,賦予韌性構件82可以與在第四輸送通道26D內輸送的印刷用紙P接觸,並且通過與印刷用紙P接觸,將印刷用紙P朝向下方按壓,從而使印刷用紙P彎曲成彎曲的形狀。由此,可以賦予印刷用紙P較強的韌性。通過賦予韌性構件81、82賦予印刷用紙P韌性,從印刷用紙P輸送方向的下遊(印刷用紙P的前端側)觀察,印刷用紙P彎曲成波浪形狀。
[0057]賦予韌性構件81、82以一部分埋入在形成於驅動輥25A之間的開口 89內的狀態安裝。具體地說,賦予韌性構件81、82在與印刷用紙P接觸的主體部83、84上具有兩個臂87。兩個臂87從主體部83、84向上方延伸,並且沿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分開。在各臂87上形成有朝向下方的鉤狀的鉤部86。在輸送導向件65的開口 89的更上側,安裝板68與輸送導向件65—體設置。在上述安裝板68上形成有貫通孔88。通過將鉤部86插入貫通孔88,將賦予韌性構件81、82以埋入開口 89內的狀態安裝在安裝板68上。鉤部86穿過貫通孔88鉤住安裝板68。因此,限制賦予韌性構件81、82向下方位移。另一方面,在賦予韌性構件81、82的輸送方向下遊的臂87上形成有朝向上方的鉤狀的鉤部87A。因此,賦予韌性構件81、82能夠向上方位移,直到鉤部87A與安裝板68抵接為止。另外,安裝板68可以與輸送導向件65 —體形成,此外,也可以由與輸送導向件65不同的框架等構成。
[0058]另外,利用螺旋彈簧等彈性構件96、97對賦予韌性構件81、82向下側施加彈性作用力。利用各彈性構件96、97在賦予韌性構件81、82上產生按壓輸送來的印刷用紙P的力。具體地說,利用彈性構件96分別對兩個賦予韌性構件81向下方且向遠離導向面65A的方向施加作用力。上述彈性構件96是本發明第一彈性構件的一例。此外,利用彈性構件97對賦予韌性構件82向下方且向遠離導向面65A的方向施加作用力。上述彈性構件97是本發明第二彈性構件的一例。在本實施方式中,彈性構件97的作用力小於彈性構件96的作用力。即,彈性構件97的彈簧係數小於彈性構件96的彈簧係數。因此,賦予韌性構件82對印刷用紙P施加的按壓力小於賦予韌性構件81的按壓力。
[0059]圖1OA和圖1OB是賦予韌性構件81的立體圖。賦予韌性構件81是合成樹脂製品,由滑動阻力小的合成樹脂(例如Ρ0Μ) —體形成。如圖1OA和圖1OB所示,賦予韌性構件81具有第一按壓部91和導向部92。第一按壓部91和導向部92設置在賦予韌性構件81的主體部83上。主體部83從排出輥對25的夾縫部向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的上遊延伸。第一按壓部91和導向部92設置在主體部83的與印刷用紙P相對的對置面83A上。從與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垂直的第四輸送通道26D的寬度方向一側觀察,第一按壓部91設置在與排出輥對25的夾縫部對應的位置上。具體地說,第一按壓部91位於比排出輥對25的夾縫部靠向第四輸送通道26D下側的導向面64A —側、即位於從動輥25B —側。第一按壓部91在主體部83的對置面83A上形成在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下遊。另一方面,導向部92設置在比第一按壓部91靠向第四輸送通道26D的印刷用紙P輸送方向的上遊。導向部92比導向肋78的突出端向第四輸送通道26D—側突出。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向部92在與第四輸送通道26D中的輸送方向垂直的寬度方向上比第一按壓部91狹小。另外,在圖1OA和圖1OB中,導向部92的寬度大概是第一按壓部91的寬度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第一按壓部91和導向部92的寬度尺寸可以根據彈性構件96的彈力、印刷用紙P的輸送設定以及與排出輥對25的夾縫部的間隔等要因適當設定。
[0060]如圖9所示,在主體部83的對置面83A上,從所述寬度方向一側觀察,從賦予韌性構件81的導向部92到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的上遊的對置面83A與由導向肋78的突出端形成的輸送導向面在位置Pl交叉。具體地說,導向肋78比主體部83的對置面83A的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的上遊的端部,向第四輸送通道26D—側突出。由此,從所述寬度方向一側觀察,從導向部92到上遊部分的對置面與所述輸送導向面在位置Pl交叉。第一按壓部91位於導向肋78的突出端的下方。此外,導向部92設置在所述位置Pl (參照圖9)的附近。具體地說,導向部92位於導向肋78的突出端的下方,並且配置在從所述位置Pl到印刷用紙P的輸送方向的下遊的第一按壓部91的區域。因此,在彎曲形狀的第四輸送通道26D內輸送印刷用紙P時,首先印刷用紙P的前端邊與導向肋78抵接、邊由導向肋78向排出輥對25的夾縫部引導。並且,如果進一步輸送,則印刷用紙P的前端在所述位置Pl與對置面83A抵接,並且由對置面83A向輸送方向的下遊引導。此後,印刷用紙P的前端到達導向部92,則與導向部92抵接,並且由導向部92向第一按壓部91引導。
[0061]圖11是賦予韌性構件82的立體圖。賦予韌性構件82是合成樹脂製品,以與賦予韌性構件81相同的方式由滑動阻力小的合成樹脂(例如Ρ0Μ) —體形成。如圖11所示,賦予韌性構件82具有第二按壓部93,該第二按壓部93與印刷用紙P接觸並對其進行按壓。第二按壓部93設置在賦予韌性構件82的主體部84上。賦予韌性構件82與賦予韌性構件81形狀不同,沒有與導向部92相當的部分。具體地說,主體部84的與印刷用紙P相對的整個對置面84A成為第二按壓部93,與第一按壓部91寬度尺寸相同。
[0062]通過以上述方式設置賦予韌性構件81、82,能夠以如下方式進行引導。S卩,在定影部19中定影有圖像的印刷用紙P通過第四輸送通道26D朝向用紙排出口 37輸送。當上述印刷用紙P在彎曲通道26D2內彎曲時,由導向面65A的導向肋78引導,使印刷用紙P的前端朝向排出輥對25的夾縫部。此時,印刷用紙P的前端沿導向肋78朝向所述夾縫部引導。並且,如果印刷用紙P的前端到達所述位置Pl (參照圖9),則印刷用紙P的前端在比所述夾縫部靠向輸送方向上遊與賦予韌性構件81的導向部92抵接。如上所述,導向部92的寬度以狹窄且較小的方式形成。因此,導向部92未向印刷用紙P施加較大的負荷。因此,即使印刷用紙P與導向部92抵接,印刷用紙P的輸送也不會被導向部92阻止。與導向部92抵接的印刷用紙P的前端保持低負荷狀態順暢地前進至排出輥對25的夾縫部。並且,在排出輥對25夾持前端的同時,與夾縫部相比,賦予韌性構件81的第一按壓部91和賦予韌性構件82的第二按壓部93將印刷用紙P朝向下方按壓。因此,由於在寬度較大的部分上按壓印刷用紙P,所以不會產生條狀的摺痕,印刷用紙P彎曲成波浪狀而帶有較強的韌性。另外,在印刷用紙P的前端到達所述夾縫部之前,印刷用紙P的前端與賦予韌性構件82的第二按壓部93抵接。但是,由於賦予韌性構件82的彈性構件97的彈簧力較弱,所以第二按壓部93不會向印刷用紙P的前端施加較大負荷,印刷用紙P的輸送不會被第二按壓部93阻止。
[0063]另外,由於在印刷用紙P的中央附近不需要較強的韌性,所以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舉例說明了在導向面65A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上設置有賦予韌性構件82的結構,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可以在所述中央部設置賦予韌性構件81,由此代替賦予韌性構件82。此外,舉例說明了具有多個賦予韌性構件81的結構,但是只要至少具有一個賦予韌性構件81即可。另外,當具有一個賦予韌性構件81時,賦予韌性構件81優選安裝在導向面65A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部上。
[0064]此外,舉例說明了賦予韌性構件81、82安裝在上側的導向面65A上的結構,但是也可以安裝在下側的導向面64A上。
[0065]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從圖像形成部14排出印刷用紙P的薄片體輸送裝置60,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此。例如,本發明也能夠應用於在ADF13中由輸送輥47向排紙部49排出原稿的機構。
[0066]本發明的範圍並不限於上述內容,而是由權利要求的記載來定義,所以可以認為本說明書記載的實施方式只是舉例說明,而並非進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脫離權利要求的範圍、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於權利要求的範圍、界限的內容都包含在權利要求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薄片體輸送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第一輸送導向構件和第二輸送導向構件,彼此相對配置,形成到達薄片體排出口的排出通道; 第一排出輥和第二排出輥,所述第一排出輥設置在所述第一輸送導向構件上,所述第二排出輥設置在所述第二輸送導向構件上,所述第一排出輥和所述第二排出輥隔著所述排出通道彼此相對,能夠彼此夾持在所述排出通道內輸送的薄片體構件並將所述薄片體構件從所述薄片體排出口向外部排出;以及 第一賦予韌性構件,從所述第一輸送導向構件和所述第二輸送導向構件中的任意一個向所述排出通道突出,並且從由所述第一排出輥和所述第二排出輥形成的夾縫部向薄片體輸送方向的上遊延伸,通過與在所述排出通道內輸送的薄片體構件接觸並對其進行按壓,賦予薄片體構件韌性, 所述第一賦予韌性構件具有: 第一按壓部,在與所述薄片體構件相對的對置面上,從與所述薄片體輸送方向垂直的所述排出通道的寬度方向一側觀察,所述第一按壓部設置在與所述夾縫部對應的位置上,並且比所述夾縫部向所述第一輸送導向構件和所述第二輸送導向構件中的任意另一個側突出;以及 導向部,在所述對置面上設置在比所述第一按壓部靠向所述薄片體輸送方向的上遊,將在所述排出通道內輸送的薄片體構件的前端向所述第一按壓部引導, 所述導向部在所述寬度方向上比所述第一按壓部狹小。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第一輸送導向構件和所述第二輸送導向構件中的任意一個具有從其表面向所述排出通道突出的導向肋,所述導向肋將在所述排出通道內輸送的薄片體構件的所述薄片體輸送方向的前端向所述夾縫部引導, 所述導向肋的突出端形成在所述排出通道的所述一個排出輥側引導所述薄片體構件的輸送導向面, 所述導向部比所述導向肋的突出端向所述排出通道側突出, 通過使所述導向肋比所述對置面的所述薄片體輸送方向的上遊端部向所述排出通道側突出,從所述寬度方向一側觀察,所述對置面與所述輸送導向面交叉。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其特徵在於,沿著所述寬度方向設置有多個所述第一賦予韌性構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排出輥和所述第二排出輥沿著所述寬度方向具有多個輥部,所述多個所述第一賦予韌性構件配置在所述多個輥部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排出輥和所述第二排出輥中的任意一個是從動輥,另一個是驅動輥,所述驅動輥接受轉動驅動力而轉動,並通過與所述從動棍抵接來使所述從動棍轉動。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其特徵在於, 還包括第二賦予韌性構件,從所述第一輸送導向構件和所述第二輸送導向構件中的任意一個向所述排出通道突出,並且從所述夾縫部向所述薄片體輸送方向的上遊延伸,通過與在所述排出通道內輸送的薄片體構件接觸並對其進行按壓,賦予薄片體構件韌性, 所述第二賦予韌性構件具有與薄片體構件接觸並對其進行按壓的第二按壓部, 所述第二按壓部的寬度尺寸與所述第一按壓部相同, 所述第二賦予韌性構件配置在所述排出通道的所述寬度方向的中央,所述第一賦予韌性構件配置在所述排出通道的所述寬度方向的端部側。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其特徵在於, 還包括: 第一彈性構件,對所述第一賦予韌性構件施加朝向所述排出通道的彈性作用力;以及 第二彈性構件,對所述第二賦予韌性構件施加朝向所述排出通道的彈性作用力, 所述第二彈性構件的作用力比所述第一彈性構件的作用力小。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薄片體輸送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薄片體排出口形成在裝置主體的鉛垂面上, 所述排出通道形成彎曲形狀,從鉛垂方向的下方向上方延伸、再向所述薄片體排出口彎曲, 所述第一輸送導向構件配置在所述排出通道的上側, 所述第一賦予韌性構件從所述第一輸送導向構件向所述排出通道突出。
9.一種圖像處理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權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薄片體輸送>j-U ρ?α裝直。
【文檔編號】B65H31/26GK104512753SQ201410507983
【公開日】2015年4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明者】能宗輝光 申請人:京瓷辦公信息系統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