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
2023-10-08 15:35:54 1
專利名稱: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將原料中藥分別單獨製成粉狀藥劑後的使用方法和部分原料中藥粉狀藥劑的製作方法。
背景技術:
為了滿足醫療、預防和診斷的需要,同時適合中草藥本身性質的要求,從古至今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研製出了丸劑、散劑、湯劑、膏劑、酒劑等多種劑型。其中湯劑是人們常用的劑型,但煎熬很麻煩,還要分先煎,後下,包煎等,同時不易保存;其中散劑是指一種或數種藥物經粉碎、混勻而製成的粉狀藥劑,一般內服粉狀藥劑應通過80-120目篩。散劑比表面積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的特點;散劑能產生一定的機械性保護作用;但散劑也存在有效成分利用率低,療效不高的問題;湯劑和散劑還共同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中草藥易黴變、蟲蛀、泛油、變色、變味、粘連腐爛,不易保管。
發明內容
為了解決中草藥不易保管,一些劑型服用效果雖好,但服用操作麻煩的問題,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易保管、易服用的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的1、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包括將原料藥按品種單獨撿、洗、分類、需炮製進行炮製、乾燥、粉碎、過篩加工成細粉末,再進行消毒滅菌處理,其特徵在於A、所述粉碎為採用細胞破壁粉碎,粉碎粒徑在1-20μm;B、按品種分別將中藥粉末單獨定量包裝,所述定量為1克以上;C、按中藥藥方中規定的中藥品種和劑量,取上述定量包裝的中藥粉末原料藥充分混合;D、將混合好的粉狀藥劑劑置容器中,加開水、加蓋衝燜成湯。
2、上述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將按藥方混合好的粉狀藥劑置於容器中,加入85℃-100℃開水,加蓋衝燜3-10分鐘成湯即可。
3、上述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粉狀藥劑的用量規律為其中君藥用量為湯劑用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臣藥、佐藥和使藥的用量為湯劑用量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其中清熱解毒藥、補益藥、消化藥、化痰止咳藥用量為湯劑的三分之一;其中解表藥、抗風溼藥、安神藥、平喘藥用量為湯劑的四分之一;其中利水藥、溫裡藥、理氣藥、瀉下藥用量為湯劑的五分之一。
4、上述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對含油脂多的、粘性強的原料中藥,用微波爐乾燥粗粉碎過30目篩後,其特徵在於按1∶1的比例加入食用纖維素或澱粉混勻後,再進行乾燥粉碎。
5、上述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對貴重的或用量小的原料中藥,其特徵在於可按1∶5-1∶10的比例加入5-10份食用纖維素混勻後,再進行乾燥粉碎。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體現在下述方面(一)、本發明的方法全面保持了中藥複方用藥的特點,服藥簡便,保管方便,藥物有效期可保證在1.5-3年範圍內。
(二)、本發明方法採用衝悶成湯後服用,衝悶既可替代煎煮,又免去了煎藥的繁瑣和不利因素,衝悶有利於各種成份的融合,也利於去除各種有毒成份,衝悶還可降低酶促反應,保護有效成份不致太過破壞,使藥物的分散度好,便於人體吸收,提高了療效。
(三)、採用本發明方法,藥物用量減小,提高了有效成分的利用率,降低了用藥費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地說明。
實施例1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包括將原料藥按品種單獨撿、洗、分類、需炮製進行炮製、乾燥、粉碎、過篩加工成細粉末,再進行消毒滅菌處理,其特徵在於A、所述粉碎為採用清華大學生產的中藥連續化細胞破壁裝置對中藥原料進行細胞破壁粉碎,粉碎粒徑在5μm;B、按品種分別將中藥粉末單獨定量包裝,所述定量為1克以上;C、按中藥藥方中規定的中藥品種和劑量,取上述定量包裝的中藥粉末原料藥充分混合;D、將混合好的粉狀藥劑劑置容器中,加開水、加蓋衝燜成湯。
將按藥方混合好的粉狀藥劑置於容器中,加入80℃-100℃開水,蓋上蓋子衝燜3-10分鐘成湯即可。芳香類、輕質類中藥80℃開水,衝燜3分鐘,滋補類中藥90℃以上開水,衝燜10分鐘。
所述中藥粉狀藥劑的用量規律為其中君藥用量為湯劑用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臣藥、佐藥和使藥的用量為湯劑用量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其中清熱解毒藥、補益藥、消化藥、化痰止咳藥用量為湯劑的三分之一;其中解表藥、抗風溼藥、安神藥、平喘藥用量為湯劑的四分之一;其中利水藥、溫裡藥、理氣藥、瀉下藥用量為湯劑的五分之一。
對含油脂多的、粘性強的原料中藥,用微波爐乾燥粗粉碎過30目篩後,其特徵在於按1∶1的比例加入食用纖維素或澱粉混勻後,再進行乾燥和破壁粉碎。
5、上述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對貴重的或用量小的原料中藥,其特徵在於可按1∶5-1∶10的比例加入5-10份食用纖維素混勻後,再進行乾燥和破壁粉碎。
實施例1、患者為成年女性,血虛血滯,經血不調,症見面色萎黃,頭暈目眩,驚悸失眠,舌淡脈澀,治用四物湯加減;原處方熟地12g 當歸9g 白芍9g 川芎6g 黨參9g 經血多加阿膠9g,阿膠烊化另服,每日一劑,連用7天。
採用本發明方法用量減小,熟地3g 當歸1g 白芍1g 川芎0.5g 黨參1g 阿膠1g,按劑量將每種藥物分別包裝成小包,(生產過程中已經包裝為小劑量成品)服用時,按處方同時放入保溫杯中,加入150ml、100℃開水衝燜5分鐘,開蓋稍涼熱服,每日二次,連用5天。
其中熟地的粉碎方法是,用微波乾燥粗粉碎過30目篩,再按1∶1加入食用纖維素混勻後,再乾燥粉碎,每6g相當於原藥材3g。
實施例2、患者老年(60歲),脾胃氣虛,症見面色淡白,聲低氣短,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脈虛,治以四君子湯加減;原處方人參12g 白朮9g 茯岺9g 炙甘草6g,水煎分二次服,連服7天;採用本發明方法用量為人參1.5g 白朮1g 茯岺1g 炙甘草0.5g,其它操作方法同實施例1。一日二次,連用5天。
實施例3、患者中風氣虛血滯,經絡瘀阻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小便數或不禁,苔白,脈緩,方以補陽還五湯加減;原處方黃氏120g 歸尾6g 赤芍5g 地龍3g 川芎3g 紅花3g 桃仁3g 菖蒲3g 痰多加天竺黃3g,水煎分二次服,連用14天;採用本發明方法用量為黃氏6g 歸尾0.5g 赤芍0.5g 地龍0.5g 川芎0.5g 紅花0.5g 桃仁0.5g 菖蒲0.5g 天竺黃0.5g,其它操作方法同實施例1。一日二次,連用10天。
其中桃仁的粉碎方法同實施例1的熟地。
實施例4、患者陽明氣分熱盛,症見壯熱面赤,煩渴飲冷,汗出惡熱,苔黃脈洪,治以白虎湯加味;原處方生石膏30g 知母12g 甘草3g 羚羊角1g 黃岺6g 粳米12g,粳米加水1500ml煮熟,去米加入藥,再煎,分二次服,連用3天;採用本發明方法用量為生石膏30g 知母1.5g 甘草0.5g 羚羊角0.1g 黃岺0.5g粳米12g,將生石膏和粳米加入150ml、100℃開水燜10分鐘,去除生石膏和粳米,加入其它成分再燜5分鐘,一日二次,連用3天。
其中羚羊角的粉碎方法是,按1∶10加水牛角用球磨機粉碎。
實施例5、患者少陽症,症見寒熱往來胸脅,苔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頻嘔,口苦咽幹,目眩苔白,脈弦,方以小柴胡湯加減;原處方柴胡12g 黃岺9g 半夏9g 人參6g 甘草5g 大棗6g 生薑9g 瓜簍6g 天花粉6g,煎水分二次服用,連用3天;採用本發明方法的用量為柴胡1.5g 黃岺1g 半夏1g 人參0.5g 甘草0.5g 大棗1g 生薑1g 瓜簍0.5g 天花粉0.5g,其它操作方法同實施例1。一日二次,連用3天。
其中大棗的粉碎方法是,用遠紅外乾燥後,粗粉碎過30目篩,按1∶1加食用纖維素再乾燥粉碎為極細粉。
實施例6、患者肝血不足,虛煩不眠,症見失眠、心悸、煩燥不安,頭暈目眩,盜汗舌紅,脈細,方以酸棗仁湯加味;原處方酸棗仁15g 知母9g 茯苓9g 川芎6g 甘草3g 夜交籐6g 五味子6g,水煎服,一日二次,連用7天;採用本發明方法用量為酸棗仁1.5g 知母1g 茯苓1g 川芎0.5g 甘草0.5g 夜交籐0.5g 五味子0.5g,一日二次,連用5天。
權利要求
1.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包括將原料藥按品種單獨撿、洗、分類、需炮製進行炮製、乾燥、粉碎、過篩加工成微粉末,再進行消毒滅菌處理,其特徵在於A、所述粉碎為採用細胞破壁粉碎,粉碎粒徑在1-20μm;B、按品種分別將中藥粉末單獨定量包裝,所述定量為1克以上;C、按中藥藥方中規定的中藥品種和劑量,取上述定量包裝的中藥粉末原料藥充分混合;D、將混合好的粉狀藥劑置於容器中,加開水、加蓋衝燜成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將按藥方混合好的粉狀藥劑置於容器中,加入85℃-100℃開水,加蓋衝燜3-10分鐘成湯即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中藥粉狀藥劑的用量規律為其中君藥用量為湯劑用量的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臣藥、佐藥和使藥的用量為湯劑用量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其中清熱解毒藥、補益藥、消化藥、化痰止咳藥用量為湯劑的三分之一;其中解表藥、抗風溼藥、安神藥、平喘藥用量為湯劑的四分之一;其中利水藥、溫裡藥、理氣藥、瀉下藥用量為湯劑的五分之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對含油脂多的、粘性強的原料中藥,用微波爐乾燥粗粉碎過30目篩後,其特徵在於按1∶1的比例加入食用纖維素或澱粉混勻後,再進行乾燥粉碎。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對貴重的或用量小的原料中藥,其特徵在於可按1∶5-1∶10的比例加入5-10份食用纖維素混勻後,再進行乾燥粉碎。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中藥微粉衝燜劑的製作方法。其特點是將中藥傳統飲片粉碎,按品種分別單獨定量包裝為單一散劑,所述定量為1克以上;並按中藥配方中規定的中藥品種和劑量,取上述定量包裝的中藥粉末原料藥放入容器右充分混合;加開水衝燜成湯。本發明的方法全面保持了中藥複方用藥的特點,服藥簡便,保管方便,藥物有效期可保證在1.5-3年範圍內。採用本發明方法,藥物用量減小,提高了有效成分的利用率,降低了用藥費用。
文檔編號A61K9/14GK1602925SQ200410041770
公開日2005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04年8月20日 優先權日2004年8月20日
發明者金永生 申請人:金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