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用後尾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10-08 20:41:59 2

本實用新型屬於汽車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後尾機構,特別是一種車用後尾機構。
背景技術:
汽車後尾是汽車的主要組成部件,而現有的汽車尾部是將多個零部件通過焊接技術拼接而成,導致後尾結構存在一定的不平整,而且影響後尾的美觀造型,而且也不便於後尾的維修,增加維修成本。
綜上所述,需要設計一種一體成型、造型簡單且維修成本低的車用後尾機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一體成型、造型簡單且維修成本低的車用後尾機構。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車用後尾機構,包括:
殼體,一體成型,沿殼體的長度方向設置有兩個方形凹槽,且每個方形凹槽的槽底開設有方孔;
兩組後尾燈座,分別位於作為觀測、維修動力機構通道的方形凹槽的兩側;
兩個後霧燈座,對稱設置於殼體的下部。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所述後尾燈座包括若干個第一燈槽,且所述第一燈槽沿方形凹槽的長度方向呈一字排列設置,其中,沿第一燈槽的軸線方向設置有若干個第一安裝孔;沿第一燈槽的厚度方向設置有一通孔。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後尾燈座的兩側各設置有一條形凹槽,其中靠近後霧燈座的條形凹槽呈水平狀設置,遠離後霧燈座的條形凹槽斜向設置。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後霧燈座,呈長條形設置,其中,後霧燈座的兩端各設置有一安裝塊,且沿每一個安裝塊的厚度方向開設有第二安裝孔;兩塊安裝塊之間設置有一條形通槽。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所述車用後尾機構還包括一液晶顯示條槽,位於作為安裝鋼化玻璃的方形凹槽的上方,其中,液晶顯示條槽呈階梯狀設置,沿液晶顯示條槽的厚度方向設置有第三安裝孔。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液晶顯示條槽的兩側各設置有一作為指示燈安裝空間的第二燈槽,沿第二燈槽的厚度方向設置有第四安裝孔。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作為安裝鋼化玻璃的方形凹槽的兩側各設置有兩個加強塊。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兩個後霧燈座之間設置有一斜槽。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作為通風起落架一側的殼體內側設置有第一加強條,且第一加強條與殼體之間通過結構膠相連,並通過螺紋緊固件加強固定。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位於液晶顯示條槽的下方殼體內側上設置有第二加強條,且加強條的與殼體內側之間通過結構膠固定。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兩方形凹槽之間的殼體內側設置有第三加強條,且第三加強條與殼體之間通過結構膠相連,其中,第三加強條上設置有第一條形凸塊。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殼體側壁的內側設置有第四加強條,且第四加強條上設置有第二條形凸塊。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方形凹槽的側邊剖面一端設置有第五加強條,且第五加強條與方形凹槽槽底之間通過結構膠相連;車廂後尾的折彎剖面一端設置有第六加強條,並通過螺紋緊固件固定殼體與第六加強條之間的連接。
在上述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中,連接於方形凹槽一側的第七加強條位於殼體內側上,並通過結構膠固定第七加強條與殼體之間的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用後尾機構,將殼體設置成一個整體,使得後尾表面無焊接痕跡,外部美觀,而且一體成型的殼體結構較為緊湊,另外,由於殼體是一體成型的,從而減少零件的焊接與裝配,進而降低後尾機構的維修成本;
(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用後尾機構,根據殼體各個部位的受力情況,設置加強條的位置以及加強條的安裝方式,從而提高殼體的強度以及保持殼體表面的平整性,另外,殼體的邊線折彎處均通過圓弧過渡,防止殼體一體成型時發生應力集中現象,進而提高殼體的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車用後尾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A-A的剖視圖。
圖3是圖1中B-B的剖視圖。
圖4是圖1中C-C的剖視圖。
圖5是圖1中D-D的剖視圖。
圖6是圖1中E-E的剖視圖。
圖中,100、殼體;110、方形凹槽;111、方孔;120、斜槽;130、第一加強條;140、第二加強條;150、第三加強條;151、第一條形凸塊;160、第四加強條;161、第二條形凸塊;170、第五加強條;180、第六加強條;190、第七加強條;200、後尾燈座;210、第一燈槽;211、第一安裝孔;212、通孔;220、條形凹槽;300、後霧燈座;310、安裝塊;311、第二安裝孔;320、條形通槽;400、液晶顯示條槽;410、第三安裝孔;500、第二燈槽;510、第四安裝孔;600、加強塊;700、結構膠;800、螺紋緊固件。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並不限於這些實施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車用後尾機構,包括:殼體100,一體成型,沿殼體100的長度方向設置有兩個方形凹槽110,且每個方形凹槽110的槽底開設有方孔111,其中一個方形凹槽110位置作為鋼化玻璃的安裝空間,另一個方形凹槽110與車廂內部的動力機構相通,作為觀測、維修動力機構的通道;兩組後尾燈座200,分別位於作為觀測、維修動力機構通道的方形凹槽110的兩側;兩個後霧燈座300,對稱設置於殼體100的下部,用以警示後車,使得後車與前車保持車距。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用後尾機構,將殼體100設置成一個整體,使得後尾表面無焊接痕跡,外部美觀,而且一體成型的殼體100結構較為緊湊,另外,由於殼體100是一體成型的,從而減少零件的焊接與裝配,進而降低後尾機構的維修成本。
優選地,如圖1所示,後尾燈座200包括若干個第一燈槽210,且所述第一燈槽210沿方形凹槽110的長度方向呈一字排列設置,其中,沿第一燈槽210的軸線方向設置有若干個第一安裝孔211,作為後尾燈與殼體100之間的連接部;沿第一燈槽210的厚度方向設置有一通孔212,作為後尾燈的嵌套通道。
上述所述的若干個第一燈槽210之間均為相互獨立,使得安裝於第一燈槽210內的後尾燈發光時,且相鄰兩後尾燈之間的光線不會發生重疊,從而使得後尾燈的光線變得柔和,不刺眼,另外,獨立的第一燈槽210使得某個後尾燈燈源發生故障時,不影響其他後尾燈燈源的工作,提高了後尾燈的可靠性。
優選地,如圖1所示,後尾燈座200的兩側各設置有一條形凹槽220,其中靠近後霧燈座300的條形凹槽220呈水平狀設置,遠離後霧燈座300的條形凹槽220斜向設置,用以固定後尾燈罩的上下兩側邊,將其中一條條形凹槽220設置成斜向,一方面安裝於條形凹槽220上的後尾燈罩變得美觀;另一方面採用斜向條形凹槽220使得後尾燈罩與殼體100之間的連接更加的緊密、牢固。
優選地,如圖1所示,後霧燈座300,呈長條形設置,其中,後霧燈座300的兩端各設置有一安裝塊310,且沿每一個安裝塊310的厚度方向開設有第二安裝孔311,作為後霧燈與殼體100之間的連接部;兩塊安裝塊310之間設置有一條形通槽320,作為後霧燈的安裝通道。
優選地,如圖1所示,車用後尾機構還包括一液晶顯示條槽400,位於作為安裝鋼化玻璃的方形凹槽110的上方,其中,液晶顯示條槽400呈階梯狀設置,沿液晶顯示條槽400的厚度方向設置有第三安裝孔410,作為液晶顯示板與殼體100的連接部。
優選地,如圖1所示,液晶顯示條槽400的兩側各設置有一作為指示燈安裝空間的第二燈槽500,沿第二燈槽500的厚度方向設置有第四安裝孔510,作為指示燈與殼體100之間的接連部。
優選地,如圖1所示,作為安裝鋼化玻璃的方形凹槽110的兩側各設置有兩個加強塊600,且所述加強塊600用以連接車廂側壁上的加強柱,提高車體的強度。
優選地,如圖1所示,兩個後霧燈座300之間設置有一斜槽120,作為汽車車牌的安裝空間。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剖面A-A位於殼體100頂部的剖面,其剖線方向沿殼體100的長度方向設置,其中,殼體100的一側為斜邊,作為通風起落架的安裝位置,而且殼體100的斜邊與上頂邊之間一次折彎形成,使得通風起落架與殼體100斜邊充分貼合,防止空氣中的雨水或者大顆粒物質進入車廂內,保證車廂的整潔;殼體100的另一側與上頂邊之間通過圓弧過渡,增加殼體100的外觀度,而且通過圓弧過渡,防止殼體100在一次成型時發生應力集中現象,導致殼體100表面出現裂紋。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作為通風起落架一側的殼體100內側設置有第一加強條130,且第一加強條130與殼體100之間通過結構膠700相連,並通過螺紋緊固件800加強固定,提高殼體100的強度,滿足安裝通風起落架的位置的要求。
其中,螺紋緊固件800不僅可以作為殼體100與第一加強條130之間的連接,也可以作為通風起落架固定於支架上的連接,從而實現螺紋緊固件800的雙重固定功能。
結構膠700指強度高(壓縮強度>65MPa,鋼-鋼正拉粘接強度>30MPa,抗剪強度>18MPa),能承受較大荷載,且耐老化、耐疲勞、耐腐蝕,在預期壽命內性能穩定,適用於承受強力的結構件粘接的膠粘劑。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位於液晶顯示條槽400的下方殼體100內側上設置有第二加強條140,且加強條的與殼體100內側之間通過結構膠700固定,由於後尾機構的殼體100側壁不需要承受其過大的承載力,所以在殼體100與第二加強條140支架只需通過結構膠700相連即可,使得後尾結構變得更加的緊湊,可靠。
優選地,如圖1和圖3所示,剖面B-B位於兩個方形凹槽110之間的剖面結構,其剖線方向沿殼體100的長度方向設置,由於兩個方形凹槽110的槽底低於殼體100側壁的表面,使得兩方形凹槽110之間外側形成凸起,內側形成凹腔,其中,兩方形凹槽110之間的殼體100內側設置有第三加強條150,且第三加強條150與殼體100之間通過結構膠700相連,由於兩方形凹槽110之間的內側形成空腔,如果直接將第三加強條150連接與殼體100上,需要增加結構膠700的體積,造成結構膠700的浪費,而且由於第三加強條150與殼體100之間的距離較長,使得第三加強條150不能起到加強殼體100強度的效果,因此在第三加強條150上設置有第一條形凸塊151,從而減小第三加強條150與殼體100之間的距離,一方面減少結構膠700的體積,另一方面加強第三加強條150與殼體100之間的牢固性,從而提高殼體100側壁的強度。
優選地,如圖1和圖4所示,剖面C-C是位於殼體100底部的剖面,其剖線方向沿殼體100的長度方向設置,由於安裝車牌的斜槽120一側與殼體100處於分離狀態,使得剖面C-C的結構形成兩段,其中,剖面C-C的上部分結構為方形凹槽110與殼體100側壁之間的剖面,該剖面的結構與剖面B-B的結構相似,其中,殼體100側壁的內側設置有第四加強條160,且第四加強條160上設置有第二條形凸塊161,從而減小第四加強條160與殼體100側壁之間的連接縫隙,進而減少連接第四加強條160與殼體100側壁之間的結構膠700體積;剖面C-C的下面部分為斜槽120的剖面圖,且與殼體100相連一側的斜槽120通過圓弧過渡,減少殼體100成型時在折彎處發生應力集中的現象,提高殼體100的強度。
優選地,如圖1和圖5所示,剖面D-D是位於殼體100側壁的剖面,且位於斜向條形凹槽220的上方,其中,剖面D-D的剖線沿殼體100的寬度方向設置,剖面D-D的剖面圖的一端為方形凹槽110的側邊剖面,剖面D-D的剖面圖的另一端為車廂後尾與車廂側壁相交接的轉彎處的剖面,且車廂後尾與車廂側壁之間通過圓弧過渡,減少殼體100成型時在折彎處發生應力集中的現象,提高殼體100的強度。
優選地,如圖1和圖5所示,方形凹槽110的側邊剖面一端設置有第五加強條170,且第五加強條170與方形凹槽110槽底之間通過結構膠700相連;車廂後尾的折彎剖面一端設置有第六加強條180,並通過螺紋緊固件800固定殼體100與第六加強條180之間的連接,提高殼體100的強度。
優選地,如圖1和圖6所示,剖面E-E是位於殼體100側壁的剖面,且位於兩個加強塊600之間的殼體100,其中,剖面E-E的剖線沿殼體100的寬度方向設置,剖面E-E的剖面圖的一端為方形凹槽110的側邊剖面,剖面E-E的剖面圖的另一端為車廂後尾與車廂側壁相交接的轉彎處的剖面,且車廂後尾與車廂側壁之間通過圓弧過渡,減少殼體100成型時在折彎處發生應力集中的現象,提高殼體100的強度。
優選地,如圖1和圖6所示,剖面E-E中與剖面D-D的結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在剖面E-E中,連接於方形凹槽110一側的第七加強條190位於殼體100內側上,並通過結構膠700固定第七加強條190與殼體100之間的連接,而剖面D-D中,連接於方形凹槽110一側的第五加強條170位於方形凹槽110的槽底相對側上,之所以第五加強條170與第七加強條190的安裝位置不同,是因為第五加強條170所在的位置靠近作為觀測、維修動力機構的方形凹槽110,而該方形凹槽110上需要安裝隨時可以翻折的蓋板,當蓋板開啟後回縮時,後蓋撞擊殼體100時會產生較大的衝力,使得方形凹槽110的槽底變形,因此需要將第五加強條170設置於方形凹槽110槽底的相對側,以此增加方形凹槽110槽底的強度;而將第七加強條190設置與殼體100內側上,是因為第七加強條190的兩側設置有加強塊600,當加強塊600上安裝加強柱時,殼體100會由於受到加強柱的拉力而變形,因此通過第七加強條190來提高兩加強塊600之間殼體100的強度,防止殼體100表面變形,從而提高殼體100的外表美觀度。
優選地,如圖2、圖3、圖4、圖5以及圖6所示,第一加強條130、第二加強條140、第三加強條150、第四加強條160、第五加強條170、第六加強條180以及第七加強條190均為工字鋼截面。
其中,工字鋼有如下優點:(1)、翼緣寬,側向剛度大。抗彎能力強;(2)、翼緣兩表面相互平行使得連接、加工、安裝簡便;(3)、與一般型鋼相比,成本低,精度高,殘餘應力小,無需昂貴的焊接材料和焊縫檢測,節約鋼結構製作成本30%左右;(4)、相同截面負荷下.熱軋H鋼結構比傳統結構重量減輕15%-20%;(5)、與砼結構相比,工字鋼結構可增大6%的使用面積,而結構自重減輕20%一30%,減少結構設計內力;(6)工字鋼可加工成T型鋼,蜂窩梁可經組合形成各種截面形式,極大滿足工程設計與製作需求。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用後尾機構,根據殼體100各個部位的受力情況,設置加強條的位置以及加強條的安裝方式,從而提高殼體100的強度以及保持殼體100表面的平整性,另外,殼體100的邊線折彎處均通過圓弧過渡,防止殼體100一體成型時發生應力集中現象,進而提高殼體100的強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採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並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