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玫瑰花種植的澆灌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21:10:56 4

本實用新型屬於玫瑰種植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玫瑰花種植的澆灌裝置。
背景技術:
玫瑰喜光、喜陽、耐嚴寒和乾旱,對土地要求不嚴,一般較肥沃土壤機殼生長旺盛,枝繁葉茂,開花良好。夏季施肥要勤,每隔15-20天需要施肥一次,施肥後應及時澆水,防止燒苗;但玫瑰最忌低洼易澇地,遇澇時下部葉片變黃脫落乃至全株死亡;在玫瑰開花期間要控制澆水,因為玫瑰花瓣展開時,如過量澆水,玫瑰花會吸收過多的肥料養分,不會很好地開花。玫瑰種植時合理均勻控制澆灌水分是開好花的關鍵因素,現有的防止澆水過剩的裝置大多和滴灌類似,澆灌出水點較為固定,不利於水分的合理分布,影響到了玫瑰生長及玫瑰開花的品質。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玫瑰花種植的澆灌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玫瑰花種植的澆灌裝置,包括主水管和支架,所述主水管的一側開設有水管分支接口,所述水管分支接口的一端連通有軟水管,所述軟水管的一端連通有硬水管,所述硬水管的一端連通有澆灌頭,所述支架的內部開設有矩形空腔,所述矩形空腔內活動安裝有活動塊,所述活動塊內部通過開設有圓通孔固定套接於硬水管的周側,所述硬水管的一端周側壁上設置有弧形凹陷,且在弧形凹陷中繞接有牽引繩。
優選的,所述活動塊的上部表面開設有貫穿至矩形空腔的螺紋孔,所述螺紋孔內部安裝有螺栓,所述螺栓的下部弧形周側表面設置為光滑面。
優選的,所述活動塊的上部表面開設有與螺栓下部周側弧形光滑面相配合的插接口。
優選的,所述活動塊的底部表面開設有半球凹口,所述矩形空腔的底部表面中心位置設置有與半球凹口相配合的半球凸起。
優選的,所述矩形空腔的底部兩側開設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內部插接有限位柱。
優選的,所述牽引繩的兩端固定連接有輔助拉動的拉環。
優選的,所述主水管的進水端設置有控制澆灌開關的電磁閥。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和優點:該玫瑰花種植的澆灌裝置,通過設計支架、軟水管與硬水管的配合,通過拉動牽引繩使得硬水管可以在支架上設置的矩形空腔內部活動,從而帶動澆灌頭進行左右擺動,從一朵玫瑰花的左側到相鄰的一朵玫瑰花的右側,這樣可以在澆水時一次澆水和二次澆水分別在玫瑰花的兩側進行,澆水均勻,合理分布水分,控制水量,有利於玫瑰的生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活動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主水管、2電磁閥、3支架、31矩形空腔、32螺紋孔、33半球凸起、34限位孔、4牽引繩、5澆灌頭、6硬水管、7限位柱、8活動塊、81插接口、82半球凹口、9螺栓、10水管分支接口、11軟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圖1-3所示的一種玫瑰花種植的澆灌裝置,包括主水管1和支架3,所述主水管1的一側開設有水管分支接口10,所述水管分支接口10的一端連通有軟水管11,所述軟水管11的一端連通有硬水管6,所述硬水管6的一端連通有澆灌頭5,所述支架3的內部開設有矩形空腔31,所述矩形空腔31內活動安裝有活動塊8,所述活動塊8內部通過開設有圓通孔固定套接於硬水管6的周側,所述硬水管6的一端周側壁上設置有弧形凹陷,且在弧形凹陷中繞接有牽引繩4。
具體的,所述活動塊8的上部表面開設有貫穿至矩形空腔31的螺紋孔32,所述螺紋孔32內部安裝有螺栓9,所述螺栓9的下部弧形周側表面設置為光滑面。
具體的,所述活動塊8的上部表面開設有與螺栓9下部周側弧形光滑面相配合的插接口81。
具體的,所述活動塊8的底部表面開設有半球凹口82,所述矩形空腔31的底部表面中心位置設置有與半球凹口82相配合的半球凸起33。
具體的,所述矩形空腔31的底部兩側開設有限位孔34,所述限位孔34內部插接有限位柱7。
具體的,所述牽引繩4的兩端固定連接有輔助拉動的拉環。
具體的,所述主水管1的進水端設置有控制澆灌開關的電磁閥2。
具體的,使用時,先從一端拉動牽引繩4,使得澆灌頭5擺動到玫瑰花的一側,打開電磁閥2開關,進行第一次澆水,澆水完成後,關閉電磁閥2開關,在需要第二次澆水時,從另一端拉動牽引繩4,使得澆灌頭5擺動到鄰近玫瑰花的一側,根據第一次澆水的水量合理控制打開電磁閥2的時間,合理澆水,有利於玫瑰的生長。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