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動車多功能調節座椅及其方法與流程
2023-05-12 18:16:32 2

本發明屬於功能座椅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動車多功能調節座椅及其方法。
背景技術:
現如今,隨著高鐵越來越方便,特價機票越來越普遍,選擇坐飛機或高鐵出行的乘客數量越來越多。這類交通工具上的座椅都被設計成能夠根據乘客自身需求,通過座椅扶手上的按鈕來調節座椅的傾斜角度,這的確為人們提供了諸多的便利,保證了旅途的舒適性。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這麼一個問題,若你前排的乘客之前調整過座椅向後傾斜,在他離開之後你想將其調整回來,這時你只能通過讓前排乘客幫忙或者自己走到前排去調整,比較不方便,急需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動車多功能調節座椅及其方法,在這種能夠調整的座位後面加上一個復位按鈕,方便後排的乘客在前排乘客離開後將前排的座位復位。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動車多功能調節座椅,包括通過轉軸相互連接的底座和靠背,所述靠背沿所述底座前後轉動;
所述靠背的背面設置有後置調控單元控制所述靠背的轉動角度,所述後置調控單元包括鎖死機構和與之連接的後置開關,所述鎖死機構與所述轉軸上的齒輪配合卡扣連接;通過所述後置開關調節所述靠背的轉動角度。
進一步的,所述後置開關上設置有鎖死卡,所述鎖死卡連接設於所述底座下部的重力感應單元。
進一步的,所述重力感應單元為壓力杆,所述壓力杆通過拉索連接所述鎖死卡;所述底座為一鐵板四周包裹發泡層而成,所述壓力杆設置在所述底座下部。
進一步的,所述座椅上設有前置調控單元,包括與所述鎖死機構連接的前置開關,所述前置開關與所述鎖死機構通過拉索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鎖死機構與所述後置開關通過拉索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靠背的頂部連接有頭枕,沿所述靠背前後轉動;所述頭枕底部兩側對稱設有頭枕旋轉軸,固定在橫杆兩端自行轉動,所述頭枕旋轉軸與所述靠背的頂部的固定橫杆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固定橫杆中間套有復位機構,包括鎖死扣和與之連接的復位彈簧,所述鎖死扣與設置在所述頭枕底部中央的旋轉卡的齒輪配合卡扣;所述底座上設置有頭枕開關,與所述復位彈簧通過拉索連接;通過所述頭枕開關調節所述頭枕的轉動角度。
進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下方設置有上部開口的收納筐。
進一步的,所述座椅下部的四角對稱設置有固定螺母及與之配合的螺絲,所述螺絲通過同步帶依次纏繞連接,其中一個螺絲上設置有旋轉調節手柄。
上述的動車多功能調節座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正常情況下,鎖死機構卡扣在轉軸的齒輪上,使其固定;
2)往外拉啟後置開關,拉動拉索往外運動;
3)所述拉索拉動鎖死機構偏離所述鎖死機構;
4)調整靠背的前後轉動至所需角度,鬆開復位所述後置開關,拉索也復位;
5)所述鎖死機構重新卡扣在轉軸的齒輪上,使其固定。
有益效果:本發明提供的動車多功能調節座椅及其方法,在現有的能夠調整的座位後面加上一個復位按鈕,方便後排的乘客在前排乘客離開後將前排的座位復位;在座椅位置無乘客的時候,後排乘客可通過後部的調節拉索開關,將前排座椅靠背向前收回,擴大後排的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扶手前端的開關結構示意圖;
圖3為後排調節開關結構示意圖;
圖4為重力感應單元結構示意圖;
圖5為乘客感應系統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過程示意圖;
圖7為坐墊調節過程示意圖;
圖8為頭枕調節示意圖;
圖9為頭枕轉動過程示意圖;
圖10為收納筐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為一種動車多功能調節座椅,包括通過轉軸相互連接的底座和靠背,靠背沿底座前後轉動;靠背的背面設置有後置調控單元控制所述靠背的轉動角度,後置調控單元包括鎖死機構和與之通過拉索連接的後置開關作為復位按鈕,鎖死機構與轉軸上的齒輪配合卡扣連接;通過後置開關調節靠背的轉動角度。
後置開關上設置有鎖死卡,鎖死卡連接設於底座下部的重力感應單元。重力感應單元為,壓力杆通過拉索連接鎖死卡;底座為一鐵板四周包裹發泡層而成,壓力杆設置在所述底座下部。
座椅上設有前置調控單元,包括與鎖死機構連接的前置開關,前置開關與鎖死機構通過拉索連接。
實施例1
正常情況下,座椅上有乘客乘坐,鎖死機構卡扣在轉軸的齒輪上,使其固定。如圖2所示,座位乘客可以通過右側扶手前端的前置開關,自行調整靠背的角度,提升長途乘坐的舒適度。具體方法為:拉啟前置開關按鈕,拉動與之呈緊繃狀態連接的拉索往外運動;拉索拉動鎖死機構上翹,從而偏離鎖死機構,解除對其壓力卡扣作用;座椅可以不受限制地前後轉動,此時乘客可以自由調節座椅靠背傾斜角度,調整靠背使其前後轉動至所需角度後停止,鬆開復位前置開關,拉索也復位;此時鎖死機構重新卡扣在轉軸的齒輪上對應的齒口上,使其固定。在鎖死機構的作用下,座椅靠背會維持現有的位置固定不動。
實施例2
當乘客離位後即在座椅位置無乘客的時候,後排乘客想要調整前座座椅靠背,可通過後部的後置開關調節拉索,將前排座椅靠背向前收回,擴大後排的空間。如圖3所示,那麼實現此種動車多功能調節座椅的方法,與上述前置開關的方法同理,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正常情況下,鎖死機構卡扣在轉軸的齒輪上,使其固定;
2)往外拉啟後置開關,拉動與之呈緊繃狀態連接的拉索往外運動;
3)拉索拉動鎖死機構上翹,從而偏離所述鎖死機構,解除對其壓力卡扣作用;
4)調整靠背的前後轉動使其向前收回至所需角度,鬆開復位所述後置開關,拉索也復位;
5)所述鎖死機構重新卡扣在轉軸的齒輪上,使其固定。
實施例3
這種復位按鈕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只能在前排的乘客起身後才能起作用,若座位上有人乘坐則無法復位,即當座位上有人時,只能通過座椅扶手上的前置開關按鈕來調節座椅的傾斜度。具體的實現方式是通過機構的組合來實現,設置一定的重力,前排乘客坐下後,在重力的作用下,將感應杆下壓,拉動鋼索,導致後置開關的鎖緊卡轉動進開關內,使開關無法拉動,如圖4所示。另外後置開關按鈕不能設置在特別裸露容易觸碰的位置,以免誤碰。同時,復位回彈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損傷座椅。
如圖5所示,乘客感應系統,即在座椅上有乘客時後排無法調節座椅靠背傾角。
後置開關上設置有鎖死卡,鎖死卡連接設於底座下部的重力感應單元,即為壓力杆,通過拉索連接鎖死卡;底座為一鐵板四周包裹發泡層而成,鐵板與上層發泡層之間的一個局部10mm的間隙,壓力杆設置在底座下部。
如圖6所示,前排乘客坐下後,重力通過發泡層傳遞到感應杆,將感應杆下壓,拉動拉索,導致鎖緊卡轉動進後置開關內,使後置開關無法拉動。
反之,前排座位沒人時,鎖緊卡彈出後置開關內,後排可以通過後部開關調節。
同時,對現有的座椅還可以做出以下改進,如實施例4-6:
實施例4
座椅頭枕同樣設計成能夠調整傾斜度的,調整按鈕可設置在座椅扶手上,考慮到頸部的力量較小,此處所用的的彈簧的勁度係數小一些。
座位乘客可以通過左側扶手前端的頭枕開關,自行調整頭枕的角度,提升長途乘坐的舒適度。
如圖8所示,靠背的頂部連接有頭枕,沿靠背前後轉動;如圖9所示,頭枕底部兩側對稱設有頭枕旋轉軸,與靠背的頂部的固定橫杆兩端分別連接;所述固定橫杆中間套有復位機構,包括鎖死扣和與之連接的復位彈簧,鎖死扣與設置在所述頭枕底部中央的旋轉卡的齒輪配合卡扣;底座的左側扶手上設置有頭枕開關,與復位彈簧通過拉索連接;通過所述頭枕開關調節所述頭枕的轉動角度。彈簧的存在可以提供拉起阻力,鬆手後可以將鎖死機構按下。
正常情況下,頭枕固定在一種角度。當需要調整時,通過拉動左側扶手上的鋼索拉手即頭枕開關,牽動頭枕旋轉軸的復位機構打開,復位彈簧啟動,鎖死扣回縮,使得旋轉卡不受固定,由此使頭枕可以不受限制地圍繞頭枕旋轉軸前後轉動至所需位置角度後;鬆開頭枕開關鋼索拉手,拉索回彈力使得鎖死扣重新彈出,卡住旋轉卡的對應的齒口使其固定,在復位機構的作用下,頭枕會固定在當前位置。鎖死扣是通過拉動開關控制其凸出和縮回。
實施例5
座椅下部留出足夠的空間,可以存放行李,並且不影響前排乘客。
如圖10所示,可在座椅底下加上一個可推拉小框,在不影響乘客放腳的同時方便座位上的乘客放置一些隨身攜帶的背包、手提包等小件行李物品。小框收到座位底下時要有固定裝置。
所述底座的下方設置有上部開口的收納筐。
實施例6
乘客能通過座墊的升降,使座椅滿足自己身材,提升乘坐的舒適性。
座椅兩側的扶手高度無法調整,大部分人在將兩隻手都搭在扶手上時都會有明顯的不舒適感,一方面由於身高不同,另一方面也受坐姿影響,若要做到一個固定高度讓所有人都滿意並不現實。故將座椅設計成可升降的形式,乘客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調節座椅高度,提升舒適度。
如圖7所示,座椅下部的四角對稱設置有固定螺母及與之配合的螺絲,所述螺絲通過同步帶依次纏繞連接,其中一個螺絲上設置有旋轉調節手柄。乘客調節座椅底部的旋轉調節手柄,將旋轉力矩傳遞到一個螺絲上,通過同步帶的作用,調節一個螺絲,其餘四個螺絲同時轉動。因為螺母固定,因此可以實現坐墊的平穩升降,升降幅度為50mm。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