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鉛植物纖維防護板的製造方法
2023-05-13 00:30:01 1
專利名稱:無鉛植物纖維防護板的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防輻射板材的製造方法。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人類利用放射性物質取得巨大利益和財富。比如利用X、Y射線做人身透照檢查診斷,利用鈾225核裂變發電等。同時為減輕有害射線對人體的危害,科學家發現鉛是最好的防輻射材料,鉛作為防輻射材料已經成功沿用一百多年。近年鉛造成的毒害引起人類普遍重視。
鉛為灰白色金屬,在空氣中與氧接觸產生氧化鉛,呈微粒狀態,可以隨風擴散。
在有鉛塵的環境中,鉛塵被人體吸入呼吸道中,與二氧化碳溶解並被迅速吸收,沉積在肺及肝腎等臟器中,鉛毒對人體器官和各個系統的嚴重損害難於逆轉。
現如今,人們還在大量使用鉛及鉛的衍生物做防輻射屏蔽物,這些用鉛做防護的地方,多數為公共場所,長期工作在其中的人員急需要一種無鉛、無毒的環境。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無鉛植物纖維防護板的製造方法,本發明所生產的產品是用鉛做的輻射防護材料的替代產品,解決了用鉛做防護輻射產品對人體造成危害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採用如下技術方案按照如下步驟操作
(一 )按照如下重量份數比選擇原料重晶石60-75,植物纖維10-15,水泥3_7,高效稀土材料I,二氧化矽粉末3-5,吸附劑O. 1-1. 2,水5-10 ;
所述重晶石中硫酸鋇含量為85-96% ;
所述植物纖維是紙漿;
所述高效稀土材料為含鋁鎂的稀土石粉;
(二)將上述材料混合,並用攪拌機打成漿料;
(三)將上述漿料進行成型加工製成板材,並放在油壓機上擠出水分,油壓機的壓力是10-1000噸/平方米;
(四)將擠出水份的板材送到蒸壓釜中,在60-180°C溫度下通過蒸養定型固化,即製成成品。
本發明是以硫酸鋇為主要添充物的植物纖維裝飾板的加工方法。本發明所生產的無鉛植物纖維防護板,具有平整度好,強度高,密度大的優點。該無鉛植物纖維防護板對有害射線的防護性能極佳,通過檢測該無鉛植物纖維防護板對X射線的屏蔽可以達到O. ImmPb鉛當量,對銫137的屏蔽達到O. 12mmPb比鉛當量,對鈷60的屏蔽達到O. 15mmPb比鉛當量。本發明生產的無鉛植物纖維防護板是一款優質的代替鉛板的防護材料,且造價僅是鉛板的1/5至1/3。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無鉛植物纖維防護板的製造方法,按照如下步驟操作
(一)按照如下重量份數比選擇原料重晶石72,植物纖維12,水泥4,高效稀土材料1,二氧化矽粉末4,吸附劑O. 3,水6. 7 ;
所述重晶石中硫酸鋇含量為85-96% ;
所述植物纖維是紙漿;紙漿的含水量是20-95 %。
所述高效稀土材料為含鋁鎂的稀土石粉;
所述吸附劑為矽膠、氧化鋁、二氧化矽或天然黏土。( 二)將上述材料混合,並用攪拌機打成漿料;
(三)將上述漿料均勻噴灑到真空輥筒機上成型加工,製成所需要規格和厚度的軟質板材;把以上板材用鋼質墊板格開分成小塊板材,每摞30-80張小塊板材放在油壓機上擠出水分,油壓機的壓力是100噸/平方米;
(四)將擠出水份的小塊板材送到蒸壓釜中,在90°C溫度下通過蒸養定型固化,即製成成品。
最後應說明的是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並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於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中。
權利要求
1.無鉛植物纖維防護板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按照如下步驟操作 (一)按照如下重量份數比選擇原料重晶石70-75,植物纖維10-15,水泥3-7,高效稀土材料I,二氧化矽粉末3-5,吸附劑O. 1-1. 2,水5-10 ; 所述重晶石中硫酸鋇含量為85-96% ; 所述植物纖維是紙漿; 所述高效稀土材料為含鋁鎂的稀土石粉; (二)將上述材料混合,並用攪拌機打成漿料; (三)將上述漿料進行成型加工製成板材,並放在油壓機上擠出水分,油壓機的壓力是10-1000噸/平方米; (四)將擠出水份的板材送到蒸壓釜中,在60-180°C溫度下通過蒸養定型固化,即製成成品。
專利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無鉛植物纖維防護板的製造方法,涉及防輻射板材的製造方法。操作步驟(一)按照如下重量份數比選擇原料重晶石70-75,植物纖維10-15,水泥3-7,高效稀土材料1,二氧化矽粉末3-5,吸附劑0.1-1.2,水5-10;(二)將上述材料混合,並用攪拌機打成漿料;(三)將上述漿料進行成型加工製成板材,並放在油壓機上擠出水分,油壓機的壓力是10-1000噸/平方米;(四)將擠出水份的板材送到蒸壓釜中,在60-180℃溫度下通過蒸養定型固化,即製成成品。本發明所生產的產品是用鉛做的輻射防護材料的替代產品,解決了用鉛做防護輻射產品對人體造成危害的問題。
文檔編號G21F1/02GKCN102930908SQ201110227966
公開日2013年2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0日
發明者劉學文 申請人:劉學文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