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天的兒歌兒童(今天的孩子唱什麼兒歌)
2023-04-21 17:53:08 2
關於春天的兒歌兒童?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 題:迎接春天,今天的孩子唱什麼兒歌?,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關於春天的兒歌兒童?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春天的兒歌兒童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 題:迎接春天,今天的孩子唱什麼兒歌?
新華社記者
曾經唱著兒歌長大的「70後」「80後」,卻很少能聽到自己的孩子哼唱新的兒歌。偶爾聽到的,或許是街頭流行的成人歌曲,或者是給篡改得面目全非的傳統兒歌。21日是世界兒歌日,請允許我們憂思一下:如今的孩子在唱什麼兒歌?我們該給孩子們傳唱什麼樣的兒歌,給他們提供怎樣的精神食糧?
兒歌創作「青黃不接」
說起兒歌,人們自然會想到《小燕子》《春天在哪裡》等,這些優秀兒童歌曲,曾陪伴著幾代青少年健康成長。
北京市作協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馬光復多年來一直堅持創作童謠,年逾七旬的他多次參與全國優秀童謠徵文。他表示,童謠是低幼年齡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觀念,也是孩子們抒發感情,彰顯個性的載體。不僅能啟迪心智、陶冶情操,而且有利於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北京通州區教工幼兒園教師李寶新工作已近30年。「我覺得中國的兒歌很豐富,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只要善於收集、多交流,就會有很多教學素材。」她說。
然而, 近幾年由於兒歌創作青黃不接,經典兒歌逐漸被流行音樂、網絡歌曲所淹沒,很難聽到充滿童趣的兒歌了。
據「童聲裡的中國」少兒藝術創研活動基地對部分孩子和家庭的隨機調查,過去膾炙人口的兒歌在孩子中間幾乎銷聲匿跡了。除了音樂教材中學到的兒童歌曲外,開始呈現流行化成人化趨勢。
「童聲裡的中國」少兒藝術創研活動基地副主任張鋒認為,究其原因,相當長一個時期以來,兒童歌曲的發展處於嚴重滯後狀態,真正適合孩子傳唱的好兒歌太少。因此,新時代呼喚新兒歌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廣泛共識。
「逐利」成為兒歌發展的最大阻礙
在分析歷年收集的作品時,張鋒發現,兒歌創作領域的工作者往往並不是一線詞曲作者,且活動推廣也缺少具有影響力的平臺。張鋒認為,究其根本,商業利益是兒歌發展的最大阻礙。
創作一首廣為傳唱的兒歌,其難度不亞於創作一首優秀的成人歌曲。但兒歌創作者往往成名難、市場盈利難,導致許多優秀的創作者難以把重點投向兒歌。
「如果凡事圍著金錢轉,社會就要出問題。」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徐沛東曾大聲疾呼,「現在兒童美育處在困境,我們音樂界要好好思考為孩子們奉獻什麼的問題。」
同時,相關專家表示,儘管各地都強調重視文化產業,但針對兒童的文化創意產業,重視仍遠遠不夠,兒歌創作推廣工作舉步維艱。
兒童文學作家樊發稼則大聲疾呼:「兒歌絕不是『小兒科』,要捨得投入。運用兒歌這種藝術形式培養未來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新兒歌創作:貼近兒童才算成功
「孩子們現在可唱的歌太少了。不能讓孩子們沒歌唱,我要為他們寫出符合新時代特點的優秀新歌。」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說。這位創作了上千首歌曲、許多歌曲成為流行樂壇經典之作的音樂家,2005年進入古稀之年後,已寫出諸如《讀唐詩》等50餘首適合兒童傳唱的新歌。
知名音樂人、《紅旗飄飄》曲作者李傑說,當今樂壇並不乏原創的中國兒童音樂,當前主要問題是在商業化浪潮下,缺乏主流媒體去廣泛地大力傳播,導致兒童被成人商業化音樂所包圍。
正如李傑所言,2006年,「童聲裡的中國」新童謠徵集活動發起後,目前已成功舉辦8屆,先後發動創作30多萬件歌謠作品。部分有時代氣息、童真童趣的兒歌如《童聲裡的中國》《孔子爺爺好》《行教童謠》等,也慢慢在校園中傳唱開來。
「但由於推廣工作力度太小,這些兒歌還沒能真正得到推廣。」張鋒說,相比之下,流行歌曲利用電視、電臺、網絡、手機、多媒體等強大載體迅速廣泛地傳播,對孩子們的影響非常大,兒歌的市場份額自然被成人流行歌曲漸漸「瓜分」。
李傑認為,目前,孩子們接受信息的方式與以前完全不同,而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的欣賞水平也與過去不一樣了。「創作者一定要解放思想,努力創新,不要再寫太陳舊的東西了。要努力創作出讓當代兒童喜歡、助力他們心靈成長的好歌。家長和教師也要加強這方面教育和引導,同時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
「好兒歌的基本標準應該是讓孩子們開心,且健康向上。」張鋒表示,目前新創作的兒歌,不僅數量少,而且歌詞空泛,說教味兒太重,沒有天真爛漫的兒童特色,很難真正達到兒童的內心,原因在於創作者沒有真正貼近這個時代的兒童。
相關專家表示,新兒歌的創作者和傳播者們,必須掌握信息、網絡、傳媒時代的傳播特點,必須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們產生心靈共鳴,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兒歌並傳唱開來。(記者朱旭東、石慶偉、趙琬微、葉含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