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段式動態膜生物反應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06:37:46 1
專利名稱:兩段式動態膜生物反應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處理有機廢水設備,尤其是高濃度難降解的有機廢水的處理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應用的動態膜生物反應器均是在反應器內設置一擋板,擋板將反應器分為兩部分,兩部分上下均相通。在一端裝有膜組件,另一端進水,在進水端曝氣,為混合汙泥提供氧氣並起到促使混合液循環的作用。當反應器出水壓頭過大時,在膜組件底部空曝氣,進行清洗,以破壞動態膜的濾餅層,減少膜阻力,進而降低出水水頭。當反應器出水壓頭過大時,在膜組件底部空曝氣,進行清洗,以破壞動態膜的濾餅層,減少膜阻力,進而降低出水水頭。
上述裝置的缺點是混合液對動態膜的衝刷不夠,容易引起膜汙染,由於膜清洗反應器需要停止運轉,清洗之後在動態膜的恢復期出水水質較差。並且上述構造的反應器只適合處理低濃度的易降解的有機廢水,對於高濃度的難降解的有機廢水是很難處理的。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容易引發膜汙染和對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難處理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夠解決膜汙染問題、且能夠高效處理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的兩段式動態膜生物反應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該兩段式動態膜生物反應器,主要由殼體、進水口、出水口、膜組件及曝氣裝置組成,其中,出水口在殼體的上部,進水口在殼體的下部,膜組件在殼體內的上部,其特徵在於,曝氣裝置安裝在膜組件的下方,在殼體內的中部設有多孔板,多孔板的下方均勻布置數個斜板,殼體內呈上、下兩部分。
所述的膜組件由篩絹和鐵絲網組成,篩絹包裹在鐵絲網外面,組成一個封閉的空腔。
所述的曝氣裝置為小型氣泵。
所述的殼體呈圓柱形。
本實用新型將膜組件放置在反應器內,在膜組件的下端設置出水口,利用軟管引出反應器,這樣,利用反應器液面和出水口的壓差出水。由於篩絹的孔徑較大約100微米左右,會有很多汙泥流出反應器;利用顆粒大的汙泥被截流在篩絹表面,形成汙泥層,過濾2小時左右,就形成由濾餅層和凝膠層形成的動態膜。隨著時間的延長,篩絹的孔徑會越變越小,從而提高出水的水質。將膜組件的下方設有曝氣裝置,目的是增加對膜的衝刷和擾動,可有效的減緩膜汙染,減少反衝洗操作,增加反應器的穩定性、有效減緩膜汙染。
工作過程在使用中,反應器從下部進水口進水,廢水在下部被水解酸化,對廢水進行預處理,將難降解有機物分解成小分子易於被好氧菌分解的有機物,並能起到降低有機物濃度的作用。下部汙泥經斜板沉澱之後,被多孔板過濾下來,出水進入上部被好氧處理。上部混合汙泥在液面和出水口之間壓差的作用下,經過膜組件過濾出水。膜組件下方的曝氣裝置,一方面為上部混合液提供氧氣,另一方面促進混合液流動,通過氣泡和混合液的流動增加對膜的衝刷和擾動,達到有效的減緩膜汙染的目的。
使用本實用新型,可以高效的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有效的處理難降解有機廢水、可減緩膜汙染、減少反衝洗操作,且具有結構合理、效果顯著等優點。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其中,1、殼體,2、出水口,3、多孔板,4、斜板,5、進水口,6、膜組件,7、小型氣泵。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結構如附圖所示,由圓柱形殼體1、進水口5、出水口2、膜組件6及小型氣泵7、斜板4和多孔板3組成,其中,出水口2在殼體1的上部,進水口5在殼體1的下部,將膜組件6安置在殼體1內的上部,其小型氣泵7安裝在膜組件6的下方。所述的膜組件由篩絹和鐵絲網組成,篩絹包裹在鐵絲網外面,組成一個封閉的空腔。在殼體內的中部設有多孔板3,多孔板3的下方均勻布置數個斜板4,使殼體1內呈上、下兩部分。
權利要求1.一種兩段式動態膜生物反應器主要由殼體、進水口、出水口、膜組件及曝氣裝置組成,其中,出水口在殼體的上部,進水口在殼體的下部,膜組件在殼體內的上部,其特徵在於,曝氣裝置安裝在膜組件的下方,在殼體內的中部設有多孔板,多孔板的下方均勻布置數個斜板,殼體內呈上、下兩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兩段式動態膜生物反應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膜組件由篩絹和鐵絲網組成,篩絹包裹在鐵絲網外面,組成一個封閉的空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兩段式動態膜生物反應器,屬於處理有機廢水設備技術領域。主要由殼體、進水口、出水口、膜組件及曝氣裝置組成,其中,出水口在殼體的上部,進水口在殼體的下部,膜組件在殼體內的上部,曝氣裝置安裝在膜組件的下方,在殼體內的中部設有多孔板,多孔板的下方均勻布置數個斜板,殼體內呈上、下兩部分。膜組件由篩絹和鐵絲網組成,篩絹包裹在鐵絲網外面,組成一個封閉的空腔。所述的曝氣裝置為小型氣泵。使用本實用新型,可以高效的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有效的處理難降解有機廢水、可減緩膜汙染、減少反衝洗操作,且具有結構合理、效果顯著等優點。
文檔編號C02F3/10GK2848840SQ20052008769
公開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9日 優先權日2005年10月9日
發明者張建, 邱憲鋒, 張成祿, 高寶玉 申請人:山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