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石灰迴轉窯原料地下卸料溝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23:40:56
一種石灰迴轉窯原料地下卸料溝系統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石灰迴轉窯原料地下卸料溝系統,包括:土建結構:分為地下和地上結構,分多跨,按運輸車寬度每七米為一跨,每一跨為一個卸車位,地下料槽(1)為連通的長漏鬥形狀;機械系統:包括手動棒條閥(13)、振動給料器(14)、振動篩(15)、返粉皮帶(16)、成品皮帶(17)和返粉鬥提機(10);除塵系統:連接振動篩(15)和皮帶導料槽(18);和自動控制系統:對每個方形卸料口(3)下的振動給料器(14)、振動篩(15)同除塵系統的聯動控制。沒有二次倒運,確保石料不受汙染,減少了石料碾壓損失,大大節省了運行成本,並確保了成品石灰質量。
【專利說明】一種石灰迴轉窯原料地下卸料溝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冶金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石灰迴轉窯原料地下卸料溝系統,適用於顆粒物料的上料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冶金產業的迅速發展,對成品石灰的質量要求日益提高,石灰迴轉窯系統以其生產效率高、產量大、產品質量穩定、可使用廢棄小粒級石灰石等優點,逐步取代傳統豎窯。隨著石灰迴轉窯生產技術日益成熟,石灰石原料質量成為影響成品石灰質量的最重要因素。使用預熱器-迴轉窯-冷卻器的石灰生產線,石灰石原料粒度要求為15?50_,其影響成品質量的主要不利因素為:雜質、粉塵、汙染和潮溼等,其中雜質包括石灰石本身存在的和粘附在石灰石表面的物質形態兩種情形。
[0003]目前石灰迴轉窯上料基本流程為:石灰石經礦山破碎後由運輸車運送到廠區露天石灰石堆場,由鏟車不斷將石料倒運到原料地坑再經篩分後提升到預熱器進料口。此過程會造成:運輸車進場堆料和鏟車二次倒運都會造成石料二次汙染、輪胎磨損加劇及石料碾壓粉化;風沙對石料造成二次汙染,雨雪會浸溼石料,而石料潮溼會使篩分效果變差;鏟車倒運長期增加人工及設備成本。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石灰迴轉窯原料地下卸料溝系統,石料封閉存放,沒有二次倒運,並減少了碾壓石料。
[0005]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包括:
[0006]土建結構:分為地下和地上結構,分多跨,按運輸車寬度每七米為一跨,每一跨為一個卸車位,地下料槽為連通的長漏鬥形狀,地下料槽的兩側邊斜度大於石料的安息角,在地下料槽下部有支撐柱,使地下料槽能承受滿裝石料的載荷,地下料槽底面間隔一定距離留有方形卸料口,每一跨設兩個方形卸料口,地下料槽底面水平段寬度約為1.5倍的方形卸料口邊長,以減少堆料,為防止方形卸料口之間部分堆料不能排出,設混凝土斜堆臺,堆臺斜度大於石料安息角,運輸車通過由三個工字鋼組成的汽車鋼導軌,工字鋼寬300mm,之間留150mm空隙,防止工字鋼上表面石料堆積,除汽車鋼導軌外地面部分鋪卸料鋼柵格,卸料鋼柵格為200*200mm方格,方便運輸車直接將石料倒進地下料槽,地上設防雨棚,防雨棚支柱為地下直接引上的鋼筋混凝土支柱,以防止重車意外刮蹭變形,地面以上部分除必要的運輸車進出車門外,全部封閉,車輛進出車門只在汽車進出時遙控控制打開或關閉;
[0007]機械系統:包括手動棒條閥、振動給料器、振動篩、返粉皮帶、成品皮帶和返粉鬥提機,手動棒條閥用於設備檢修時關閉下料口,振動給料器工作將石料送到振動篩篩分,將粒度小於15_的不合格石料及其他雜質通過振動篩下方返粉皮帶運至地面後處理掉,合格物料通過成品皮帶運走並最終提升到預熱器進料口;
[0008]除塵系統:連接振動篩和皮帶導料槽,防止揚塵。每個下料口設置一個除塵管道分支,每個除塵管道分支上設開關,量控制通風蝶閥,以方便除塵同卸料做聯動控制,卸料口振動給料器啟動下料之前打開相應除塵管道通風蝶閥進行除塵,待卸料口振動給料機停止下料之後關閉除塵管道通風蝶閥,除塵器設置於卸料溝系統另一側的地下皮帶運輸通廊上方,除塵灰可直接通過溜管直達返粉皮帶上,連同振動篩篩下的15_以下不合格石料一起通過返粉鬥提機提升到地面之上作後續處理;
[0009]和自動控制系統:對每個方形卸料口下的振動給料器、振動篩同除塵系統的聯動控制,同時保證卸料系統工作時,返粉皮帶和成品皮帶都處於運行狀態。除塵器和通風蝶閥要先於卸料系統打開,晚於卸料系統關閉,以達到最佳除塵效果。
[0010]本發明沒有二次倒運,確保石料不受汙染,減少了石料碾壓損失,大大節省了運行成本,並確保了成品石灰質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發明主視圖;
[0012]圖2為本發明卸料溝系統剖面圖;
[0013]圖3為本發明鋼導軌和柵格平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圖1-3中,地下料槽1、支撐柱2、方形卸料口 3、混凝土斜堆臺4、汽車鋼導軌5、卸料鋼柵格6、防雨棚7、防雨棚支柱8、除塵器9、返粉鬥提機10、樓梯間11、吊裝電葫蘆12,手動棒條閥13、振動給料器14、振動篩15、返粉皮帶16、成品皮帶17、皮帶導料槽18、除塵管道分支19、通風蝶閥20。
[0015]本發明包括土建結構、機械系統、除塵系統和自動控制系統。
[0016]土建結構包括四個卸車位即同時可供四輛運輸車卸車的七米跨結構,一側設樓梯間11和吊裝電葫蘆12,以供人員上下及零件吊裝使用。地下料槽I為連通的長漏鬥形狀,在地下料槽I下部加必要的支撐柱2。地下料槽I底面間隔一定距離留出方形卸料口 3。為防止方形卸料口 3之間部分堆料不能排出,設混凝土斜堆臺4。地面設由三個工字鋼組成的汽車鋼導軌5,除汽車鋼導軌5外鋪卸料鋼柵格6,方便運輸車直接將石料倒進地下料槽I後穿過。地上設防雨棚7,防雨棚支柱8為地下直接引上的鋼筋混凝土支柱。地面以上除必要的運輸車進出車門外,全部封閉,車輛進出車門只在汽車進出時遙控控制打開或關閉。
[0017]機械系統包括手動棒條閥13、振動給料器14、振動篩15、返粉皮帶16、成品皮帶17和返粉鬥提機10。將粒度小於15_的不合格石料及其他雜質通過振動篩15下方返粉皮帶16運至地面後處理掉。合格物料通過成品皮帶17運走並最終提升到預熱器進料口。
[0018]除塵系統主要連接振動篩15和皮帶導料槽18,防止揚塵。每個下料口設置一個除塵管道分支19,每分支管道上設開關量控制通風蝶閥20。除塵器9設置於卸料溝系統另一側的地下皮帶運輸通廊上,這樣除塵灰就可直接通過溜管到達返粉皮帶16上,然後同篩分的15mm以下不合格石料一起通過返粉鬥提機10提升到地面之上作後續處理。
[0019]自動控制系統主要實現每個方形卸料口3下的振動給料器14、振動篩15同除塵系統的聯動控制,同時保證卸料系統工作時,兩條皮帶都處於運行狀態。除塵器9和通風蝶閥20要先於卸料系統打開,晚於卸料系統關閉,以達到最佳除塵效果。[0020]運輸車到達後打開車位進口,進出口全部封閉後運輸車開始倒料,倒料完後進出口再次封閉。汽車鋼導軌5和卸料鋼柵格6之間都留有較大空隙,不會造成石料堆積。運輸車通過時不但距離短而且可碾壓的石料少,不會造成石子粉化和輪胎劇烈磨損。地下卸料溝卸料時,各方形卸料口 3都可單獨運行,做到了相互備用,確保了系統穩定可靠運行。
【權利要求】
1.一種石灰迴轉窯原料地下卸料溝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 土建結構:分為地下和地上結構,分多跨,按運輸車寬度每七米為一跨,每一跨為一個卸車位,地下料槽(I)為連通的長漏鬥形狀,地下料槽(I)的兩側邊斜度大於石料的安息角,在地下料槽(I)下部有支撐柱(2),使地下料槽(I)能承受滿裝石料的載荷,地下料槽(I)底面間隔一定距離留有方形卸料口( 3 ),每一跨設兩個方形卸料口( 3 ),地下料槽(I)底面水平段寬度約為1.5倍的方形卸料口邊長,以減少堆料,為防止方形卸料口(3)之間部分堆料不能排出,設混凝土斜堆臺(4),堆臺斜度大於石料安息角,運輸車通過由三個工字鋼組成的汽車鋼導軌(5),工字鋼寬300mm,之間留150mm空隙,防止工字鋼上表面石料堆積,除汽車鋼導軌(5)外地面部分鋪卸料鋼柵格(6),卸料鋼柵格(6)為200*200mm方格,方便運輸車直接將石料倒進地下料槽(1),地上設防雨棚(7),防雨棚支柱(8)為地下直接引上的鋼筋混凝土支柱,以防止重車意外刮蹭變形,地面以上部分除必要的運輸車進出車門外,全部封閉,車輛進出車門只在汽車進出時遙控控制打開或關閉; 機械系統:包括手動棒條閥(13)、振動給料器(14)、振動篩(15)、返粉皮帶(16)、成品皮帶(17)和返粉鬥提機(10),手動棒條閥(13)用於設備檢修時關閉下料口,振動給料器(14)工作將石料送到振動篩(I) (5)篩分,將粒度小於15_的不合格石料及其他雜質通過振動篩(15)下方返粉皮帶(16)運至地面後處理掉,合格物料通過成品皮帶(17)運走並最終提升到預熱器進料口; 除塵系統:連接振動篩(15)和皮帶導料槽(18),防止揚塵,每個下料口設置一個除塵管道分支(19),每個除塵管道分支(19)上設開關,量控制通風蝶閥(20),以方便除塵同卸料做聯動控制,卸料口振動給料器(14)啟動下料之前打開相應除塵管道通風蝶閥(20)進行除塵,待卸料口振動給料機停止下料之後關閉除塵管道通風蝶閥(20),除塵器(9)設置於卸料溝系統另一側的地下皮帶運輸通廊上方,除塵灰可直接通過溜管直達返粉皮帶(16)上,連同振動篩(15)篩下的15_以下不合格石料一起通過返粉鬥提機(10)提升到地面之上作後續處理; 和自動控制系統:對每個方形卸料口(3)下的振動給料器(14)、振動篩(15)同除塵系統的聯動控制,同時保證卸料系統工作時,返粉皮帶(16)和成品皮帶(17)都處於運行狀態。
【文檔編號】B65G65/06GK103771152SQ201410012036
【公開日】2014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10日
【發明者】汪宇, 王瑋釗, 李振合, 馬亞光, 張國策 申請人:新興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