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位控制開關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22:09:01 2
專利名稱:水位控制開關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一種水位控制開關。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的水位控制開關結構多種多樣,內部工作方式及接線端子方式千差萬別,因此,水位控制開關的類型也多種多樣,以滿足不同使用場合的需要,但現有水位控制開關存在結構複雜、精度差、動作不靈敏等缺點。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安裝調試方便的水位控制開關。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水位控制開關,它包括靜觸頭架I、靜觸頭架II、靜觸頭架III、靜觸頭架、插片,上蓋和底座之間還裝有膜片,膜片與託盤接觸,託盤動作帶動傳動軸動作,傳動軸與兩片彈簧片接觸,使膜片的動作帶動兩片彈簧片動作。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具有感應水位精度高、動作靈敏可靠,結構新穎緊湊、簡單合理,調試方便可靠等優點,與傳統的水位開關相比多了一檔過載保護。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剖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圖2、圖3所示的水位控制開關,由上蓋1、託盤2、靜觸頭3、傳動頭4、膜片5、底座6、擺杆7、調壓彈簧I8、限位螺絲9、調壓螺絲10、調壓彈簧II11、部件12靜觸頭架IV13、靜觸頭IV14、動觸頭15、調節螺絲16、固定塊17、彈簧片18、靜觸頭架I19、傳動軸20、靜觸頭架III21、插片22、限位螺絲II23等組成。膜片5被上蓋1和底座6壓緊在中間,同時將開關體的空腔分隔成兩個部分。彈簧片18通過固定塊17壓焊在插片22上,擺杆扣在底座相應位置上,並動作自如不易脫落。
本實用新型由靜觸頭架III21、插片22、彈簧片18及靜觸頭架IV13構成第1檔開關一常開、一常閉觸頭。靜觸頭架I19、插片22、彈簧片18及靜觸頭架IV13構成第2檔開關-常開、-常閉觸頭。以上靜觸頭架和插片構成插片式接線端子。
本實用新型通過氣管與系統聯接,系統水位變化轉化為氣腔中壓力變化。膜片5感應氣腔內壓力變化產生形變,膜片5通過託盤2傳動軸20推動彈簧片18的一端,彈簧片18變形使另一端發生翻轉突變,從而相繼實現第1檔、第2檔及第3檔常開觸頭接通,常閉觸頭斷開等功能。
本實用新型具有第1檔開關-常開和常閉觸頭,第2檔開關-常開和-常閉觸點及第3檔開關的-常開觸點。當系統水位上升時,與三相聯接的氣腔壓力相應上升,當水位上升到第1檔開關控制水位時,第1檔開關常閉觸點斷開,同時,第1檔開關常開觸點接通;當水位下降到第1檔開關的回覆水位時,第1檔開關復位,即常閉觸點閉合接通,常開觸點斷開。當水位上升到第2檔開關控制水位時,氣腔壓力上升。膜片5受相應氣壓作伸張,通過託盤2、傳動軸20推動彈簧片18的一端,彈簧片18的變形使另一端。翻轉突變,使第2檔開關的常閉觸點斷開,同時,第2檔開關的常開觸點閉合接通;當水位下降到第2檔開關的回覆水位時,氣腔壓力下降,膜片5在其本身彈力作用下收縮回位,即常閉觸點閉合接通,常開觸點斷開。當水位上升到第3檔開關控制水位時,氣腔壓力上升,膜片5受相應氣壓作用伸張,通過託盤2、傳動軸20推動彈簧片18動作,第3檔常開觸點閉合接通,該觸點無回復壓差,第3檔過載保護檔。
本實用新型第1檔開關可通過調壓螺絲10、調壓彈簧8調節第1檔控制水位,調節螺絲16及限位螺絲II23調節第1檔開關的回覆壓差;第2檔開關的可通過第1組調壓螺絲10、調壓彈簧I8調節第2檔控制水位,調節螺絲16調節第2檔開關的回覆壓差,限位螺絲I9、調壓螺絲10、調壓彈簧II11調節第3檔開關控制水位。
本實用新型上蓋有特殊結構便於安裝。開關的接線端子均為插片,規則排列於底座上,可使用專用插頭,方便使用。可根據系統的不同要求,設定不同的第1檔開關控制水位及回復壓差,第2檔開關的控制水位及回復壓差,第3檔開關的控制水位。
權利要求1.一種水位控制開關,它包括靜觸頭架I(19)、靜觸頭架II(12)、靜觸頭架III(21)、靜觸頭架(13)、插片(22),其特徵是所述的上蓋(1)和底座(6)之間還裝有膜片(5),膜片(5)與託盤(2)接觸,託盤(2)動作帶動傳動軸(20)動作,傳動軸(20)與兩片彈簧片(18)接觸,使膜片(5)的動作帶動兩片彈簧片(18)動作。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位控制開關,它包括靜觸頭架I、靜觸頭架II、靜觸頭架III、靜觸頭架、插片,上蓋和底座之間還裝有膜片,膜片與託盤接觸,託盤動作帶動傳動軸動作,傳動軸與兩片彈簧片接觸,使膜片的動作帶動兩片彈簧片動作。本實用新型具有感應水位精度高、動作靈敏可靠,結構新穎緊湊、簡單合理,調試方便可靠等優點,與傳統的水位開關相比多了一檔過載保護。
文檔編號H01H35/18GK201032617SQ200720106909
公開日2008年3月5日 申請日期2007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07年2月28日
發明者吳康川 申請人:浙江力夫機電製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