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川與管虎的關係(金剛川中管虎郭帆和路陽埋下的個人痕跡)
2023-04-21 12:54:55 1
一直想說說金剛川,但一直沒有動筆。一是因為寫早了怕劇透,二是這段時間美國大選,實在忙得抽不出身來。現在好了,拜登基本上確定當選了,我也就不用再為大選報導忙活了,哪怕川普再折騰,我也不折騰了。
說實話,自從看到《金剛川》要播出的消息後,我就對它充滿了期待。不僅僅是因為裡面的演員有吳京、張譯,更主要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導演構成很有意思。
管虎、郭帆、路陽,三位導演都很有自己的特點,近年來他們各自的代表作也都很硬。
說起來我更喜歡的是郭帆和路陽,《流浪地球》和《繡春刀》系列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管虎的《老炮》和《八佰》也的確給都人以十分震撼的印象。
因此,這樣的導演組合來指導一部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就決定了《金剛川》的起點絕對低不了,至少在質感這塊一定不會讓人失望。
而且在看這部片子前,我就很篤定,每位導演一定都會在影片裡留下很深很重的個人風格和痕跡。所以在觀影的時候,我特別給自己加了一個任務:盡力去發現藏在這部片子裡的導演痕跡。
這部片子的結構基本上可以用「3 1」來概括,3個不同視角的故事敘述,和最後的一段大升華。我最開始還猜想會不會是每個導演指導其中一個視角的故事,最後那段大升華才是三人合拍。但看了近期郭帆導演接受媒體採訪,我才知道這部影片沒有嚴格區分段落,連導演們自己都很難分清哪個鏡頭是誰拍的。
這就使得對導演痕跡的發掘難度要比一人一個故事的形式要更難一些,畢竟每一個鏡頭或場景都可能埋下了某個導演的痕跡。
我試著把我發現的不同導演痕跡在片中的呈現儘可能回憶出來,如果有不正確或不妥的地方,大家批評。
一、路陽:兄弟情、修羅場與小人物的暴發
先說路陽,路陽導演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繡春刀》和《繡春刀2:修羅戰場》了,這也是我近期非常喜歡的兩部片子。雖然《繡春刀》系列和《金剛川》從表面上看,在視覺上沒有任何相似的地方,但我還是發現了幾處感覺上很對味的地方:
首先,《金剛川》裡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設定是「劉關張」組合:李九霄飾演的步兵班長劉浩、吳京飾演的高炮排班長關磊以及張譯飾演的高炮排排長張飛。電影之所以在姓氏上這麼安排,就是為了展現在志願軍這個鋼鐵集體下的一段有血有肉的兄弟情。
那麼,說到兄弟情,你想到了什麼?是不是《繡春刀》裡的沈煉、盧劍星和靳一川?
這亮相真的帥呆了
亦或是《繡春刀2:修羅戰場》裡的沈煉、裴綸和陸文昭?
當然,《繡春刀2:修羅戰場》裡的兄弟情十分牽強,但誰讓這片子的英文名叫Brotherhood of Blades呢?
更何況在《金剛川》和《繡春刀2:修羅戰場》裡,都有張譯的演繹。
路陽在《繡春刀》系列裡對三個男人之間那種叫做「兄弟情」的奇妙化學反應拿捏得爐火純青,搬到《金剛川》裡依然是那個味道,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這樣一個場景:關磊和張飛爭炮位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關磊突然要求張飛給勻10發炮彈,張飛答應了,隨後兩人的表情瞬間都緩了下來,相視一笑。看到這裡我就知道,這一刻,電影被深深地刻上了路陽的痕跡。
其次是小人物的暴發時刻。
《繡春刀》系列總帶著一股蒼涼的質感,它想展現的是什麼?身逢末日到來前的亂世,亦或是亂世來臨前的末日中,小人物的命運總是充滿著無處可逃的宿命論式悲劇結局。《繡春刀》的劇情不必多說,影片裡自稱「比巴拉趙靖忠」的趙公公對沈煉說的這番話就可以概括整篇劇情:
「比巴拉趙靖忠!」
而《繡春刀2:修羅戰場》的片名就已經高度濃縮了路陽想要表達的:
但是在這個修羅場裡,小人物、螻蟻們果真只能認命嗎?
非也,《繡春刀》系列裡的主角沈煉選擇的是:若命運不過,那就和他鬥到底。
這一點在《金剛川》裡也是一樣:面對來自世界第一強國強加給我們的修羅場,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毫無畏懼地踏上了朝鮮戰場,對著前所未見的強敵驕傲的亮起了刀。
張譯飾演的張飛在《金剛川》最後,一人一炮槍挑美機的時候,有沒有《繡春刀2:修羅戰場》最後那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悲壯感?
張飛在和美機決鬥前,用信號彈點燃自己周圍田地裡的汽油,故意把自己暴露給對手的時候,那股氣勢像不像《繡春刀》最後丁很潤拔刀面對金人的騎兵?
丁修,字很潤,號加錢居士
小人物照樣能暴發出心中的英雄氣概幹翻這個修羅場,一人一刀、一人一炮,不管向你衝過來的是金人鐵騎還是美軍戰機,照樣拼這條命把你挑落。
最後,看看《金剛川》裡的這片主戰場,看著像哪裡?
有沒有一點《繡春刀2:修羅戰場》開頭薩爾滸的感覺?
同樣是崇山峻岭,雖然一個是朝陽初升,一個是夕陽西下,但都給人一股壓迫的冷冽感。
用這樣的氛圍,來襯託這兩場分別決定國運的戰爭。只不過,兩場戰爭的結局是徹底相反的的。在這個朝陽初升的戰場上,大明精銳喪盡,遼西盡失,從此日薄西山,直至崇禎自縊,神州陸沉;而在這個夕陽西下的戰場裡,初生的人民共和國,用一場場偉大的勝利,站穩了在修羅場裡的腳跟,打出了長達數十年的和平,打出了欣欣向榮的國運。
大人,時代變了。
二、郭帆:飽和、自立與共同體
郭帆導演的作品有很多,早年比較知名的就有《李獻計歷險記》、《同桌的你》,但我相信,能讓郭導參與拍攝《金剛川》,還是因為《流浪地球》的緣故。
而《流浪地球》給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麼?除了巨大的行星發動機、領航員空間站、機械外骨骼以外,我認為還有導演想在影片中傳達的中國式價值觀,比如飽和式救援、為了集體利益而付出的個體犧牲,以及命運共同體理念。
在《流浪地球》裡,「飽和式救援」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可以說是那時的人類得以維繫的一條非常重要的機制保障。所以我們在影片裡才會看到,當由於地震導致多座行星發動機受損時,全世界各個國家的救援隊會迅速出動,豁出性命也要把附近的發動機修復,為此很多英勇的救援隊員犧牲在了冰天雪地裡。
同樣,這一理念在《金剛川》裡也有貫穿始終的呈現。橋被炸了,工兵連盡全力在最短的時間內修復,再炸,再修,再炸,再修……每一次修橋,工兵連都是飽和式的,不計成本,不畏生死,不惜一切代價。
最為震撼的一幕發生在美軍的喪門神投下燃燒彈後,當硝煙散去,我們看到牆上定格著兩個燒焦了的身影,一個是李九霄飾演的劉浩,他還保持這生前扛著木頭的姿勢杵在原地,另一個是魏晨扮演的閆瑞,他死後的遺體跪在橋上,脖子上還掛著修橋用的鐵鏈。
飽和式,就是郭帆指導的這兩部電影中的一大共性,修橋如此,修復地球亦如此。
事實上,《流浪地球》之所以在我國國內獲得了來自官方和民間一致的交口稱讚,除了細節上的考究、在忠實於原著的基礎上進行了非常合理的豐富和細化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這部中國式科幻大片真正把「中國式」三個字做到了精準的展現。
環顧全球的科幻電影,人類未來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是一大共同的主題。在同樣的命題作文下,各國的答題思路是不一樣的:
前提設置類似的《星際穿越》,貫穿全篇的線索就是,人類怎麼才能大量移民到外太空;《獨立日》裡,面對打不透的外星飛船,人類最後的辦法是,駕駛外星人的飛船混進母船讓它感染病毒;《後天》和《2012》裡,面對殺死半個世界生命的末日浩劫,人類選擇了坐以待斃,靜靜等待這場上帝之怒退去再重建家園;英國拍的《末日侵襲》裡,面對一場席捲全英的病毒,英國人的做法是把病毒重災區蘇格蘭全面封鎖,一隻狗都不放出來,任裡面的人自生自滅,說實話,回想起這部電影,今年英國面對新冠疫情選擇躺平的集體免疫就不難理解了。
英國電影《末日侵襲》,看完對英國熱衷於「群體免疫」也就不難理解了
但郭帆的《流浪地球》不一樣,面對太陽逐漸衰亡的滅頂之災,人類沒有拋棄地球,沒有期待來自外星人的幫助和天啟,也沒有選擇坐以待斃,等待上帝的懲戒過去,而是給地球裝上了1萬臺行星發動機,駕駛著地球尋找新的港灣。
這是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安土重遷,這是中國人對家園的留戀,但也是中國人與天鬥其樂無窮的基因。
《金剛川》中依然。面對藍星上戰力最強的美國,初生的人民共和國沒有請求國際調停,沒有寄希望於列強出手,「打得一拳開,免得萬拳來」。
既然家園恐再次陷於地獄,那就讓我在家門外抵擋地獄。
沒有空軍,那就靠我們自己,用高炮把喪門神打下來。
高炮只有兩臺,那就不打交叉,單槍匹馬。
要隱藏實力,那就先讓我暴露。
看《金剛川》中戰士們的眼神和表情會發現,他們與《八佰》裡的中國軍人不同。《八佰》裡的謝晉元團長,眼神中儘管也滿是堅毅,但難掩落寞,這是對祖國命運無法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悲哀。
謝團長的眼神,讓人心疼,一言難盡啊
但《金剛川》則不同,儘管同樣面對著一場死亡率極高(電影中)的惡戰,但志願軍將士的眼神裡,有光。那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可以靠自己的血肉之軀,捍衛祖國的命運。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靠自己,一樣贏。
中國,前進三!
前進!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
最後,在郭帆導演的《流浪地球》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刻畫。尤其是在影片接近尾聲的時候,世界各地的救援隊員都趕來支援中國的CN171-11救援隊,這世界人民大團結的一幕讓人鼻子一酸。
這是我在《流浪地球》裡最喜歡的情景之一
看《金剛川》的時候我就在想,郭帆導演怎麼也得把自己在《流浪地球》裡的這一幕煽情大場面搬到《金剛川》裡呀。
於是我就看到了這一幕:
這一幕直接淚奔
影片在這一段是沒有現場音的,世界瞬間靜謐了下來,耳邊響起的只有用鋼琴彈出的《我的祖國》。眼眶突然一熱,太好哭了!
三、管虎:決鬥與衝鋒
在《金剛川》上映前,導演管虎就鬧出不少爭議,事實上,本不太想討論他了。但管虎對這部片子的架構和精神內核,是有著最大的影響力的,這就決定了要討論這部片子就繞不開他。
其實不用我說,大家都能發現《金剛川》裡有很多《八佰》的影子:同樣是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中國軍人,操著南腔北調的口音;同樣是一匹奔跑在戰場裡的大白馬(有網友覺得這就是直接從《八佰》片場順手帶來的);
甚至直接把《八佰》裡的魏晨、歐豪等演員搬了過來。
魏晨演技越來越好了,尤其是演硬漢的時候
但我想說的不是這些,管虎導演的近年來幾部代表作的深處,有著更多共通的地方。
一個是對「決鬥」的刻畫。
我們發現,在管虎導演近年的幾部代表作《老炮》、《八佰》、《金剛川》裡,都有一幕展現對立雙方的「決鬥」,而決鬥在影片中,對情節的推進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電影《老炮》裡,決鬥即高潮。
在《八佰》裡,決鬥承接了此前的高潮。
在《金剛川》裡,決鬥則將情節推向最後的高潮。
另一個是對衝鋒的執著。
我發現管虎的電影,特別喜歡在電影結尾處展現衝鋒的畫面,尤其是一群男人的衝鋒。這種力量感和荷爾蒙迸發的氣息,配合著管虎電影裡常用來作為背景音樂的鼓點,讓戛然而止的電影有了逼格滿滿的尾音。
這是《老炮》最後的衝鋒。
這是《八佰》最後的衝鋒。
這是《金剛川》最後的衝鋒。
說實話,看了《老炮》和《八佰》的結尾,我真害怕《金剛川》的結尾也是在這衝鋒中戛然而止,然後踩著最後的鼓點蹦出片名「金剛川」三個大字。
還好不是。
總之,《金剛川》這部片子儘管細節有瑕,但大節無虧。幾位導演都在影片裡將自己的標誌性元素盡情展現了出來,而三人的合作又讓人看不出痕跡。
匆匆上馬之作,能有這樣的效果,中國電影工業未來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