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自吸儲水功能的水泵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04:09:56
本實用新型水泵,具體為一種帶自吸儲水功能的水泵。
背景技術:
水泵是輸送液體或使液體增壓的機械。它將原動機的機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傳送給液體,使液體能量增加,主要用來輸送液體包括水、油、酸鹼液、乳化液、懸乳液和液態金屬等,也可輸送液體、氣體混合物以及含懸浮固體物的液體。水泵性能的技術參數有流量、吸程、揚程、軸功率、水功率、效率等;根據不同的工作原理可分為容積水泵、葉片泵等類型。容積泵是利用其工作室容積的變化來傳遞能量;葉片泵是利用迴轉葉片與水的相互作用來傳遞能量,有離心泵、軸流泵和混流泵等類型。
傳動水泵容易出現吸不上水和電動機過熱的現象,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效率,同時對水泵的維修帶來不便,也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消耗,同時傳統水泵在運行前需要像泵體加罐大量的水來排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帶自吸儲水功能的水泵,能夠實現高效率和不間斷引水功能,實現不需要人工引水排空,並且通過儲水箱的水源可以對裝置進行冷卻降溫。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一種帶自吸儲水功能的水泵,包括泵體、泵體冷卻腔、葉輪、泵軸、驅動電機、驅動電機冷卻腔、進水管、出水管、儲水箱、膠管、排空單向閥、排空管、排空泵裝置、出水單向閥,所述泵體內部設有泵體冷卻腔,並且泵體內置葉輪,所述葉輪 通過泵軸與驅動電機連接,所述驅動電機內置驅動電機冷卻腔,驅動電機冷卻腔通過出水管與泵體冷卻腔連接,所述驅動電機冷卻腔通過連接管與儲水箱連接,並且儲水箱通過進水管與泵體冷卻腔連接,所述泵體一端設有膠管,所述膠管設有排空單向閥,所述排空單向閥通過排空管與排空裝置連接,所述泵體的出水口設有出水單向閥。
進一步的,所述排空裝置為旋片式真空泵,並且排空泵裝置設有排空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新型一種帶自吸儲水功能的水泵,一方面避免了因底閥故障造成的缺水,另一方面避免底閥的維修,大幅減輕了機修的工作量,實現了高效率和不間斷引水功能,利用壓力差從河道裡吸取水源,同時可以對整個裝置進行儲水冷卻,極大地提高了持續工作時間,結構組成簡單,建造成本低,節約了大量的引水時間,引水效率高。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1、泵體,2、泵體冷卻腔,3、葉輪,4、泵軸,5、驅動電機,6、驅動電機冷卻腔,7、進水管,8、出水管,9、儲水箱,10、膠管,11、排空單向閥,12、排空管,13、排空泵裝置,14、出水單向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如圖1所示一種帶自吸儲水功能的水泵,包括泵體1、泵體冷卻腔2、葉 輪3、泵軸4、驅動電機5、驅動電機冷卻腔6、進水管7、出水管8、儲水箱9、膠管10、排空單向閥11、排空管12、排空泵裝置13、出水單向閥14,所述泵體1內部設有泵體冷卻腔2,並且泵體1內置葉輪3,葉輪3帶動液體運動,所述葉輪3通過泵軸4與驅動電機連接5,所述驅動電機5內置驅動電機冷卻腔6,對驅動電機5進行冷卻,驅動電機冷卻腔6通過出水管8與泵體冷卻腔2連接,所述驅動電機冷卻腔6通過連接管與儲水箱9連接,儲水箱9可以在水泵停止工作後繼續對裝置進行冷卻,並且儲水箱9通過進水管7與泵體冷卻腔2連接,所述泵體1一端設有膠管10,所述膠管10設有排空單向閥11,所述排空單向閥11通過排空管13與排空裝置13連接,所述泵體1的出水口設有出水單向閥14;排空裝置13為旋片式真空泵,並且排空泵裝置13設有排空口,用於排出水泵內的空氣。
具體工作過程:當裝置工作時,驅動電機5,驅動泵軸4轉動,時候泵軸4驅動排空泵裝置13工作,此時排空單向閥11處於打開的狀態,將膠管10腫的空氣抽出,由於泵體1中形成負壓,將水源抽入泵體1中,之後水源會進入排空單向閥11,由於水的浮力會使排空單向閥11關閉,在葉輪3的工作下,水源會進入出水單向閥14,出水單向閥14在浮力的作用下打開,同時水源會依次通過泵體冷卻腔2、進水管7、儲水箱9、驅動電機冷卻腔6以及出水管8,最後回到泵體冷卻腔2,實現冷卻。
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於上述示範性實施例的細節,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徵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範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範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並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