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的製作方法
2023-05-16 19:09:27

本發明屬於汽車發電機用的單向耦合減震皮帶輪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
背景技術:
汽車發電機單向離合皮帶輪已經被世界上一些高檔汽車廣泛應用。此產品最大的優點在於,在皮帶傳送裝置工作的時候,可以減少震動和起伏,特別是在轉速改變的時候,減少通過皮帶聯接附件工作時的噪音,延長皮帶壽命,減少皮帶系統產生的震動,減少電流波動,延長發電機調節器的壽命。它可以使發電機(附件傳動系統中質量最大的)在曲軸減速時(可能只有千分之幾秒)從扭轉振動中解除出來,從而使轉矩下降。
在現有技術中,如申請號為201110262126.2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耦合調諧皮帶輪,皮帶輪同心地套裝在芯軸上,左支撐軸承和右支撐軸承安裝在皮帶輪兩端且其外圈分別與皮帶輪過盈配合、其內圈與芯軸過盈配合,內扭矩彈簧套裝在芯軸上,外扭矩彈簧套裝在內扭矩彈簧上,保持架套裝在芯軸上,保持架與皮帶輪過盈配合或通過花鍵聯接,保持架與芯軸間通過內外扭矩彈簧傳遞扭矩,芯軸上具有定位凸肩,內扭矩彈簧和外扭矩彈簧位於保持架與定位凸肩之間,保持架和定位凸肩的端面均有用於保持內扭矩彈簧和外扭矩彈簧的內扭矩彈簧保持結構和外扭矩彈簧保持結構,內扭矩彈簧和外扭矩彈簧旋向相反。該皮帶輪雖然能降低起停一體機的振動,由於外扭矩彈簧反覆將動力傳遞給皮帶輪,存在容易損壞,使用壽命短等不足,從而影響整個耦合調諧皮帶輪的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
為了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包括皮帶輪轂和單向耦合機構,單向耦合機構設於皮帶輪轂的內部,所述單向耦合機構包括外曲面芯輪、減震彈簧、減震滑動圈、軸承套、滾柱、軸承一、扁彈簧,外曲面芯輪包括螺紋芯軸和外曲面套管,螺紋芯軸沿長度方向分為左段、中間段和右段,左段與中間段的連接處設一凸環,凸環朝向右側的側面上形成一臺階;螺紋芯軸的中間段從左往右依次外套減震彈簧和減震滑動圈,減震彈簧的兩端分別抵靠於螺紋芯軸的凸環和減震滑動圈,減震滑動圈固定於外曲面套管內孔,外曲面套管的外壁形成多個凸起,每個凸起的兩側面與外曲面套管的外圓周間分別以直角和圓弧過渡,凸起的平面固接扁彈簧,扁彈簧的另一端與處於外曲面套管圓弧上的滾柱相連;外曲面套管的凸起外轉動式地套裝軸承套,軸承套的外壁與皮帶輪轂的內壁壓合;滾柱的兩端安裝軸承一,軸承一的內、外圈分別與外曲面套管外壁、皮帶輪轂內壁壓合。通過滾柱替代彈簧,具有結構穩定、減震效果好、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優選的,所述滾柱與軸承一之間設一滾柱墊片,防止滾柱與軸承接觸碰撞而損害,且具有減震的效果。
優選的,所述兩側的軸承一的外側分別安裝軸承二和軸承三,軸承二位於螺紋芯軸的左段上,軸承三位於螺紋芯軸的右段上,結構緊湊,軸承二和軸承三作為定位軸承使用。
優選的,所述螺紋芯軸的中間段與右段之間形成一圈凹形卡槽;螺紋芯軸中間段外套的減震滑動圈的右側面抵靠一卡簧,卡簧內徑卡緊於螺紋芯軸的凹形卡槽。通過卡槽固定減震彈簧的位置,使減震機構的結構更加穩定。
優選的,所述螺紋芯軸的凸環頂觸減震彈簧的一側面為螺旋面,與減震彈簧的螺旋面貼合,提升凸環與減震彈簧貼合的緊湊度。
優選的,所述減震滑動圈頂觸減震彈簧的一側面為螺旋面,與減震彈簧的螺旋面貼合,提升減震滑動圈與減震彈簧貼合的緊湊度。
優選的,所述凸起設於外曲面套管外壁的中部,且外曲面套管外壁中部的高度大於外曲面套管外壁中部兩側的高度,有利於受力時應力分散。
優選的,所述減震彈簧的斷面呈方形,方形彈簧具有彈性扭矩大、體積小的特點。
優選的,所述外曲面芯輪的外側面裝有保護蓋,能防止在工作條件下汙垢以及濺水影響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的工作性能。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具有傳動可靠、使用壽命長、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且滾柱的製造簡易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的結構意示圖。
圖2為本發明的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的結構側視圖。
圖3為本發明單向耦合機構結構側視圖。
圖4為本發明單向耦合機構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彈簧減震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彈簧減震結構側視圖。
圖7為本發明滾柱單向耦合彈簧減震機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螺旋芯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螺旋芯軸的結構側視圖。
圖10為本發明單向耦合外曲面套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單向耦合外曲面套管的結構側視圖。
圖12為本發明減震滑動圈的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減震滑動圈的結構側視圖。
圖14為本發明減震彈簧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本發明減震彈簧的結構側視圖。
圖16為本發明滾柱單向耦用扁彈簧的結構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滾柱單向耦用扁彈簧的結構側視圖。
圖18為本發明軸承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19為本發明軸承套的結構側視圖。
圖20為本發明滾柱墊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滾柱墊片的結構側視圖。
圖22為本發明軸承墊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23為本發明軸承墊片的結構側視圖。
圖24為本發明減震彈簧定位用卡簧的結構示意圖。
圖25為本發明減震彈簧定位用卡簧的結構側視圖。
圖26為本發明定位軸承的結構示意圖。
圖27為本發明定位軸承的結構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描述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27所示,本實施例的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包括皮帶輪轂14和單向耦合機構,皮帶輪轂14的圓周面上形成若干皮帶槽,單向耦合機構設於皮帶輪轂14的內孔,單向耦合機構包括外曲面芯輪、減震彈簧2、減震滑動圈3、軸承套5、兩片滾柱墊片6、兩片軸承墊片7、八根滾柱8、卡簧9、兩個軸承一10、八條扁彈簧12、軸承二11和軸承三13。外曲面芯輪包括螺紋芯軸1和外曲面套管4,螺紋芯軸1沿長度方向分為左段1-3、中間段1-4和右段1-6,左段1-3與中間段1-4的連接處設有螺旋面的凸環1-8,其螺旋面朝向另一側,該螺旋面上還形成一處臺階1-5;中間段1-4與右段1-6的連接處形成一圈凹形卡槽1-7,中間段1-4、右段1-6的直徑大於凹形卡槽1-7的內徑,左段1-3、右段1-6的直徑小於凸環1-8的直徑。螺紋芯軸1的中心通孔1-1與發電機軸固定連接。
螺紋芯軸1的中間段1-4處套入減震彈簧2,減震彈簧由具有方形鋼絲卷繞而成。減震彈簧2的一頭2-1抵靠於螺紋芯軸凸環1-8的螺旋面上,且減震彈簧2該頭的端面2-2頂於螺紋芯軸1的臺階1-5處;減震彈簧2的另一頭2-3安裝減震滑動圈3,減震滑動圈3外套於螺紋芯軸中間段1-4的右端。減震滑動圈3具有一個傾斜的螺旋面3-1,該螺旋面3-1與減震彈簧2的螺旋面2-4抵靠配合。減震滑動圈3還形成一處臺階3-2,其頂於減震彈簧端頭2-3的端面。減震滑動圈3的右側面抵靠於卡簧9,卡簧9內徑卡緊於螺紋芯軸1的凹形卡槽1-7內,形成減震機構。減震彈簧2在正常狀態下不凸出於凸環1-8和減震滑動圈3的外圍。
螺紋芯軸1的凸環1-5與減震滑動圈3之間套裝於外曲面套管4的內徑4-7,外曲面套管4的兩端分別抵靠於凸環1-5和減震滑動圈3,減震滑動圈3固定於外曲面套管4內孔,外曲面套管4的外壁均勻地形成八個凸起4-1,凸起4-1位於外曲面套管4外壁的中部上方,且外曲面套管4外壁的中部的高度大於外曲面套管4外壁中部的左側4-5與右側4-6的高度,有利於應力的分散。凸起4-1的兩側面分別為平面4-3和圓弧面4-2,平面4-3與外曲面套管4的外圓周間以直角形過渡,圓弧面4-2與外曲面套管4的外圓周間以偏心圓弧面4-4過渡。每一平面4-3上固定連接一根扁彈簧12,扁彈簧12的另一端與處於偏心圓弧面4-4上的滾柱8相連。外曲面套管2的八個凸起4-1的外端部轉動地套裝於軸承套5的內壁5-2,軸承套5外壁5-1與皮帶輪轂1的內壁壓在一起。滾柱8和軸承套5的兩端安裝滾柱墊片6,滾柱墊片6外面再裝配軸承一10,軸承一10與滾柱墊片6之間安裝有墊片軸承7,兩側的軸承墊片7分別與曲面套管4中部的兩端齊平,進一步提高減震效果。兩側的軸承一10的內圈分別裝配於外曲面套管4外壁中部的左側4-5與右側4-6,外圈與皮帶輪轂14的內壁壓在一起。
另外,兩側的軸承一10的外側分別安裝有軸承二11和軸承三13,軸承二11位於螺紋芯軸1的左段1-3上,軸承二11的左端與螺紋芯軸1的左端齊平,軸承三13位於螺紋芯軸1的右段1-6上,軸承二11和軸承三13的外徑與皮帶輪轂14的內徑精密配合,軸承二11和軸承三13的內孔與螺紋芯軸1的兩頭精密配合,用於支撐徑向載荷,還用於定位整個單向耦合機構,使結構更加穩定。外曲面芯輪的外側面裝有保護蓋15,保護蓋15能防止在工作條件下汙垢以及濺水影響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的工作性能,確保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穩定工作。保護蓋15是在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裝在發電機軸上之後卡入的。本實施例採用六角緊固將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安裝在汽車發電機軸上。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於:外曲面套管的外壁均勻地形成多個凸起,滾柱和扁彈簧的數量與凸起的數量一致,可根據滾柱式單向耦合的減震皮帶輪應用的場合設計相應的數量,其它結構參照實施例1。
以上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及原理進行了詳細說明,對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依據本發明提供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上會有改變之處,而這些改變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