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升降車位的框架體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17:53:06

本實用新型涉及立體車庫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升降車位的框架體。
背景技術:
移動立體車庫與地下車庫相比可更加有效地保證人身和車輛的安全,人在車庫內或車不準停位置,由電子控制的整個設備便不會運轉。應該說,機械車庫從管理上可以做到徹底的人車分流。在地下車庫中採用機械存車,還可以免除採暖通風設施,因此,運行中的耗電量比工人管理的地下車庫低得多。機械車庫一般不做成套系統,而是以單臺集裝而成。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其用地少、可化整為零的優勢,在住宅區的每個組團中或每棟樓下都可以隨機設立機械停車樓。這對眼下車庫短缺的小區解決停車難的問題提供了方便條件。
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作為家庭進入小康社會的標誌之一的汽車,也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轎車的年產量和社會保有量分別以12.55%和12%的速度增長。發展固然可喜,但是由此帶來的負面問題必須加以重視,並及早採取措施,例如城市停車問題,目前像我國的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的停車問題日益嚴重,機動車輛的保有量與停車位之比不足5∶1,從而出現大量的路邊隨意停車,按國際城市建設經驗來看,城市車位與車輛較為合理的比例應該為1.2∶1(100%的基本停車位和20%的公共停車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的時間裡,城市(包含中等城市)停車將面臨更加困難的局面。
現有技術的移動立體車庫升降車位的框架體存在升降不平穩的現象,會產生晃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的可升降車位的框架體。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含框架體、第一定滑輪、第二定滑輪、第一鋼絲繩、第二鋼絲繩、曳引輪、導輪、對重、曳引機;所述的框架體的四角分別連接有兩根第一鋼絲繩和兩根第二鋼絲繩,第一鋼絲繩依次繞過第一定滑輪、第二定滑輪、曳引輪和導輪後與對重連接,第二鋼絲繩依次繞過第二定滑輪、曳引輪和導輪後與對重連接;所述的曳引機與曳引輪驅動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第一定滑輪替換為水平定滑輪,框架體的上方設置有有軸,軸上設置有水平定滑輪,第一鋼絲繩和第二鋼絲繩依次繞過水平定滑輪、第二定滑輪、曳引輪和導輪後與對重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水平定滑輪設置在框架體的一端中部上方。
本實用新型操作時,當曳引機驅動曳引輪旋轉,帶動第二鋼絲繩和第一鋼絲繩使框架體與對重作上下運動,起吊方式是四點起吊,四根鋼絲繩連接在框架體的四個角。
採用上述結構後,本實用新型產生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可升降車位的框架體,與單點起吊相比,可以使得框架體在提升的時候比較平穩,避免產生晃動,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設置合理、製作成本低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框架體1、第一定滑輪2、第二定滑輪3、第一鋼絲繩4、第二鋼絲繩5、曳引輪6、導輪7、對重8、曳引機9、水平定滑輪10、軸11。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參看如圖1——圖2所示,本具體實施方式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含框架體1、第一定滑輪2、第二定滑輪3、第一鋼絲繩4、第二鋼絲繩5、曳引輪6、導輪7、對重8、曳引機9;所述的框架體1的四角分別連接有兩根第一鋼絲繩4和兩根第二鋼絲繩5,第一鋼絲繩4依次繞過第一定滑輪2、第二定滑輪3、曳引輪6和導輪7後與對重8連接,第二鋼絲繩5依次繞過第二定滑輪3、曳引輪6和導輪7後與對重8連接;所述的曳引機9與曳引輪6驅動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第一定滑輪2替換為水平定滑輪10,框架體1的上方設置有有軸11,軸11上設置有水平定滑輪10,第一鋼絲繩4和第二鋼絲繩5依次繞過水平定滑輪10、第二定滑輪3、曳引輪6和導輪7後與對重8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的水平定滑輪10設置在框架體1的一端中部上方。
本具體實施方式操作時,當曳引機9驅動曳引輪6旋轉,帶動第二鋼絲繩5和第一鋼絲繩4使框架體1與對重作8上下運動,起吊方式是四點起吊,四根鋼絲繩連接在框架體1的四個角。
採用上述結構後,本具體實施方式產生的有益效果為:本具體實施方式所述的一種可升降車位的框架體,與單點起吊相比,可以使得框架體在提升的時候比較平穩,避免產生晃動,本具體實施方式具有結構簡單、設置合理、製作成本低等優點。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以及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範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