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雙活動底板集薯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6 13:34:21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活動底板集薯裝置,屬於現代農業裝備領域。
背景技術:
馬鈴薯是糧、菜、飼、加工兼用型作物,適應性廣,豐產性好,營養豐富,經濟效益高,已成為世界上繼水稻、小麥和玉米之後的第四大糧食作物,素有「地下蘋果」和「第二麵包」之稱。2010年,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超過667萬畝,總產量約為7500萬噸,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種植範圍遍及全國,目前我國種植面積達1.5億畝。其次,馬鈴薯具體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理作用。馬鈴薯也是所有糧食作物中維生素含量最全的,其含量相當於胡蘿蔔的2倍、大白菜的3倍、番茄的4倍,B族維生素更是蘋果的4倍。中醫認為馬鈴薯「性平味甘無毒,能健脾和胃,益氣調中,緩急止痛,通利大便。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腸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暢的患者效果顯著。現代研究證明,馬鈴薯對調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臟病患者的良藥及優質保健品。因此,發展馬鈴薯產業對於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和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
在馬鈴薯機械化生產的各個環節,如在挖掘、揀拾、土薯分離、運輸、裝箱、儲存等過程中,馬鈴薯與機械之間的摩擦碰撞、馬鈴薯與馬鈴薯之間的摩擦碰撞都將會造成馬鈴薯的損傷,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以至於牽連到整個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通過對薯塊跌落撞擊進行了試驗,試驗結果表明造成薯塊損傷的眾多因素中,撞擊主要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導致不同品種的薯塊衝擊破壞關鍵因素是自由落體高度,因此,針對傳統集薯裝置跌落高度不可調,造成薯塊嚴重損傷的現狀,本發明設計一種雙活動底板集薯裝置,實現了薯塊跌落高度保持不變,減少損傷,並可實現側倒。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集薯裝置箱底不可調,薯塊落入集薯裝置的跌落高度不可調,造成嚴重的薯塊損傷現狀,本發明設計了一種雙活動底板集薯裝置,可實現薯塊跌落高度保持不變,薯塊側倒。
實現上述技術方案的雙活動底板集薯裝置,由上層底板1、卸料板2、下層底板3、液壓油缸4、液壓缸固定座5、V型槽6、加強筋7、液壓缸固定梁8、薯箱固定座9組成;其特徵是:所述的上層底板1與下層底板3之間用液壓油缸4連接,下層底板3通過液壓缸固定座5外接一液壓油缸與機架連接;所述的上層底板1與下層底板3均有加強筋7,以增加強度;所述的卸料板2與集薯箱側壁鉸接,可繞鉸接點上下翻轉;所述的薯箱固定座9與機架鉸接,集薯箱可繞鉸接點側翻,薯箱固定座9與卸料板2設置在同側;所述的V型槽6分別對稱布置在與卸料板2非對稱的兩個集薯箱側壁上,數量為四個。
本發明公開的雙活動底板集薯裝置有以下特點:(1)設有兩個活動底板,既可實現薯塊跌落高度固定,減少了薯塊損傷,又可實現薯塊側倒,側倒由液壓裝置完成,方便簡單;(2)薯箱側壁設有四個V型槽,防止了上層底板上下移動時的不平行而出現的卡槽現象。
附圖說明
圖1是雙活動底板集薯裝置正面示意圖
圖2是雙活動底板集薯裝置俯視示意圖
附圖中各圖例標記分別表示的意義如下:
1-上層底板,2-卸料板,3-下層底板,4-液壓油缸,5-液壓缸固定座,6-V型槽,7-加強筋8-液壓缸固定梁,9-薯箱固定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具體的實施例。
本發明是一種雙活動底板集薯裝置,由上層底板1、卸料板2、下層底板3、液壓油缸4、液壓缸固定座5、V型槽6、加強筋7、液壓缸固定梁8、薯箱固定座9組成;具體如圖1和圖2所示。經試驗研究,假設馬鈴薯跌落的安全高度為H,因此工作時,當薯塊開始跌落進入薯箱的位置到上層底板1表面的高度應保持為H。開始工作時,卸料板2與下層底板3相扣,使得薯箱封閉,在液壓油缸4的作用下,將上層底板1向上推起,使其表面到薯塊跌落點的距離為H,隨著薯塊的收集,薯塊漸漸接近箱口時,再在液壓油缸4的作用下,將上層底板1向下落H的距離,依次類推,薯塊收集過程中跌落的高度保持H不變,減少了薯塊損傷,挽回經濟損失,在升降上層底板1時,由於有四個V型槽6的限位作用,使得升降平穩,避免了卡死現象;當上層底板1落到最低點,也就是說薯箱集滿薯塊,這時,上層底板1停止工作,在下層底板3下液壓油缸的作用下,整個薯箱會繞著與卸料板2安裝在一側的薯箱固定座9翻轉,實現薯箱側翻,打開卸料板2,可實現薯塊側倒,完成整個集薯與側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