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散熱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7 20:34:41 1
專利名稱:液冷散熱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散熱裝置,特別涉及一種以液體作為媒介的散熱裝置。
背景技術:
中央處理器等高功率電子元件在運行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量,如果這 些熱量不能被有效地散去,將直接導致溫度上升,而嚴重影響到電子元件的 正常運行。為此,需要散熱裝置來對電子元件進行散熱,傳統的散熱裝置為 單純風冷式,通常包括基座以及若干從基座頂部延伸出來的散熱鰭片。基座 用於與電子元件接觸,以吸收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並將熱量擴散至散熱鰭 片上,由散熱鰭片將熱量散發至環境空氣中。該散熱裝置在電子元件發熱量 不是很大的時候,可以滿足電子元件的散熱需求。然而,隨著電子技術的不 斷髮展,電子元件的數據處理速度越來越快,相應地,其產生的熱量也越來 越多,傳統的風冷散熱裝置也越來越無法滿足電子元件的散熱需求。
發明內容
有鑑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散熱效率較高的液冷散熱裝置。 一種液冷散熱裝置,用於散發一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其包括一殼體, 所述殼體內形成有一用於容納冷媒的腔室,所述殼體包括一吸熱部件、 一散 熱部件及一冷々某驅動部件,所述吸熱部件用於吸收所述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 所述冷^ 某驅動部件用於驅動所述冷々某於所述腔室內循環流動,以將所述吸熱 部件吸收的熱量傳遞給所述散熱部件,由所述散熱部件將熱量散發出去。
上述液冷散熱裝置與現有風冷散熱裝置相比,採用冷媒的對流來傳遞熱 量,能有效提高散熱效率。
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附困說明
圖l是本發明液冷散熱裝置一個實施例的分解圖。
圖2是圖l所示熱交換器的局部剖視圖。
圖3是圖l所示泵在葉輪朝上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
圖1所示液冷散熱裝置的組合圖。
圖5是圖4所示液冷散熱裝置的I-I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l至圖5示出了本發明液冷散熱裝置的一個實施例,該液冷散熱裝置 可用來散發諸如電腦中央處理器等電子元件(未圖示)產生的熱量,其主要 包括由吸熱部件IO、散熱部件20及冷媒驅動部件30構成的殼體,該殼體內 形成有用於容納冷々某的腔室40。吸熱部件IO用於吸收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 冷媒驅動部件30用於驅動冷々某於腔室40內循環流動,以將吸熱部件10吸收 的熱量傳遞給散熱部件20,由散熱部件20將熱量散發到環境空氣中,從而 實現電子元件的散熱需求。
如圖1及圖2所示,吸熱部件IO安裝在散熱部件20的底端,其在本實 施例中大體呈圓盤狀,並可採用諸如銅、鋁等導熱性能良好的材料一體製成。 吸熱部件IO的底部具有一平坦的吸熱面12,頂部形成一突起的熱交換面14。 熱交換面14呈突起設置可以提高吸熱部件IO與冷媒之間的熱交換率,熱交 換面周圍設置有若干扇形熱交換片16,相鄰熱交換片16之間形成冷i某通道 18,以進一步提高熱交換率。
散熱部件20在本實施例中大體呈圓柱狀,並包括一圓筒狀本體22,圓 筒狀本體22的外側壁上設置若干間隔排列的放射狀散熱鰭片24,內側壁向 心地延伸出若干間隔排列的內鰭片26,形成若干縱向溝槽。圓筒狀本體22 的底端與吸熱部件IO配合,頂端與冷々某驅動部件30配合,以形成腔室40。 為防止腔室40洩漏,還可在圓筒狀本體22與吸熱部件10和冷4某驅動部件 30之間設置密封圈80。
散熱部件20的圓筒狀本體22共軸地嵌置有一圓筒狀內筒體50,內筒體 50可以採用塑料、金屬等材料製成。內筒體50外徑最好與散熱部件20的圓 筒狀本體22內壁面的內鰭片26頂端圍成的圓筒的直徑相適應,以便內筒體 50能緊密地結合於腔室40內。當然,根據需要,也可以在內筒體50和/或散 熱部件20的圓筒狀本體22上設置卡扣結構,使內筒體50與圓筒狀本體22 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內筒體50的高度要小於散熱部件20的圓筒狀本體22的
高度,以使當內筒體50嵌置於圓筒狀本體22中時,在圓筒狀本體22的下端 留出空間給吸熱部件IO的熱交換片18,上端留出空間給冷媒驅動部件30的 葉輪31。
內筒體50嵌置在散熱部件20的圓筒狀本體22中以後,將腔室40分隔 形成一循環流道,該循環流道包括一由內筒體50的內壁面圍成的第一流道 42以及一由內筒體50的外壁面同散熱部件20的圓筒狀本體22的內壁面形 成的第二流道44。第一流道42和第二流道44的上端通過預留給冷媒驅動部 件30的葉輪31的空間連通,下端通過吸熱部件10的相鄰熱交換片16之間 冷Jf某通道連通。優選地,吸熱部件10位於第一流道42的正下方,且其熱交 換片16圍成的圓柱體的直徑與散熱部件20的圓筒狀本體22內壁面的內鰭片 26頂端圍成的圓筒的直徑相適應,頂端剛好與內筒體50的底端接觸,以使 /人第二流道44返回的冷:&某〗又通過p及熱部件10的冷:ft某通道18回流到第一流道 42中,以提高冷媒與吸熱部件IO之間的熱交換率。散熱部件20的圓筒狀本 體22的內鰭片26將第二流道44分隔成若干微流道,以提高冷媒與散熱部件 20之間的熱交換率,從而可以提高散熱效率。
在本實施例中,冷:&某驅動部件30為軸流泵,憑藉其葉輪31轉動,可以 將第一流道42底端的吸熱後的冷媒向上抽吸,抽到腔室40頂端後向四周分 配給第二流道44。為減少/防止葉輪31將冷^^某向第二流道44分配時部分冷媒 回流到第一流道42,在內筒體50頂部還設置一頂端蓋51,頂端蓋51中部形 成有一 圓形穿孔53,該穿孔53的孔徑小於所述葉輪31的直徑。
本實施例中,為了提高散熱效率,可在散熱部件20的頂部設置一風扇 60,以驅動散熱部件20的散熱鰭片周圍的環境空氣強制對流。為了可以固定 到,還在吸熱部件10上安裝一固定架70。
權利要求
1.一種液冷散熱裝置,用於散發一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其包括一殼體,所述殼體內形成有一用於容納冷媒的腔室,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包括一吸熱部件、一散熱部件及一冷媒驅動部件,所述吸熱部件用於吸收所述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所述冷媒驅動部件用於驅動所述冷媒於所述腔室內循環流動,以將所述吸熱部件吸收的熱量傳遞給所述散熱部件,由所述散熱部件將熱量散發出去。
2.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腔室內設置有 一內筒體,該內筒體將所述腔室分隔形成一循環流道。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循環流道包括 一由所述內筒體的內壁面圍成的第一流道以及一由所述內筒體的外壁面同所 述腔室的內壁面形成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上、下端分別與所述第二 流道的上、下端連通。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液冷敎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流道位於 所述吸熱部件的正上方。
5. 如權利要求2至4任一項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散 熱部件包括一與所述內筒體共軸的筒狀本體;所述筒狀本體的外側壁上設置 若干散熱鰭片,內側壁向心地延伸出若干間隔排列的內鰭片,這些內鰭片將 所述第二流道分隔成若干微流道;所述筒狀本體的底端設置所述吸熱部件, 頂端設置所述冷媒驅動部件。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冷媒驅動部件 為泵,該泵的葉輪伸入到所述腔室中。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葉輪位於所述 內筒體上方。
8.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內筒體具有一 中部形成有穿孔的頂端蓋,所述穿孔的孔徑小於所述葉輪的直徑。
9.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吸熱部件的底 部形成有一平坦的吸熱面,頂部形成一突起的熱交換面。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液冷散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吸熱部件的 熱交換面周圍設置有若干熱交換片,相鄰熱交換片之間形成冷媒通道。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液冷散熱裝置,用於散發一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其包括一殼體,所述殼體內形成有一用於容納冷媒的腔室,所述殼體包括一吸熱部件、一散熱部件及一冷媒驅動部件,所述吸熱部件用於吸收所述電子元件產生的熱量,所述冷媒驅動部件用於驅動所述冷媒於所述腔室內循環流動,以將所述吸熱部件吸收的熱量傳遞給所述散熱部件,由所述散熱部件將熱量散發出去。上述液冷散熱裝置與現有風冷散熱裝置相比,採用冷媒的對流來傳遞熱量,能有效提高散熱效率。
文檔編號H05K7/20GK101193527SQ20061015691
公開日2008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17日 優先權日2006年11月17日
發明者李冬雲 申請人:富準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準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