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退式密封打撈筒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20:31:21

本實用新型屬於石油、天然氣開採過程中打撈工具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可退式打撈筒,可以提高打撈效率。
背景技術:
油田進行打撈作業時,經常需要對套管或油管 的落魚進行打撈,現有的打撈工具僅能實現打撈,打撈中的密封性能不佳,對於管類落魚打撈時密封性不好影響循環鑽井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密封性能良好、結構和操作簡單的可退式密封打撈筒。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可退式密封打撈筒,所述打撈筒由下至上依次連接有引鞋、筒體和上接頭,筒體內壁設有螺紋內錐面,筒體內對應所述螺紋內錐面設置有籃狀卡瓦,所述籃狀卡瓦下方設置密封盤根A和銑鞋;所述籃狀卡瓦上方設置有密封盤根B和可沿筒體內壁移動至上接頭的保護套。
進一步的,所述筒體包括下筒體和上筒體。
進一步的,所述螺紋內錐面設置於下筒體內壁,所述銑鞋、密封盤根A、籃狀卡瓦、密封盤根B設置在下筒體內,所述保護套裝在上筒體內。
進一步的,銑鞋的鍵和下筒體的內孔槽配合,在引鞋的作用下被固定;密封盤根B和保護套配合,在上筒體作用下被固定。
進一步的,引鞋與下筒體螺紋連接,下筒體與上筒體螺紋連接,上筒體與上接頭螺紋連接。
進一步的,引鞋與銑鞋的連接處設有第一O型密封圈,下筒體與上筒體的連接處設有第二O型密封圈,上筒體和上接頭的連接處設有第三O型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 本實用新型與原有打撈筒相比具有結構先進,安全可靠,打撈效果顯著的優點。
(2) 本實用新型與原有的打撈筒相比具有打撈和封隔兩種功能。
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未工作狀態);
圖2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打撈工作狀態)。
附圖標記:
1.引鞋;2.第一O型密封圈;3.銑鞋;4.密封盤根A;5.籃狀卡瓦;6.下筒體;7.密封盤根B;8.保護套;9.第二O型密封圈;10.上筒體;11.第三O型密封圈;12.上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一種可退式密封打撈筒,所述打撈筒由下至上依次連接有引鞋1、筒體(上筒體10和下筒體6)和上接頭12,筒體內壁設有螺紋內錐面,筒體內對應所述螺紋內錐面設置有籃狀卡瓦5,所述籃狀卡瓦5下方設置密封盤根A4和銑鞋3;所述籃狀卡瓦5上方設置有密封盤根B7和可沿筒體內壁移動至上接頭12的保護套8。其中密封盤根A為形狀為字母A的密封盤根,密封盤根B為形狀為字母B的密封盤根。
所述筒體包括下筒體6和上筒體10。螺紋內錐面設置於下筒體6內壁,所述銑鞋3、密封盤根A4、籃狀卡瓦5、密封盤根B7設置在下筒體6內,所述保護套8裝在上筒體10內。密封盤根A和銑鞋設置於下筒體與引鞋的連接處,所述密封盤根B設置於上筒體與下筒體的連接處。
銑鞋3的鍵和下筒體6的內孔槽配合,在引鞋1的作用下被固定;密封盤根B7和保護套8配合,在上筒體10作用下被固定。
引鞋1與下筒體6螺紋連接,下筒體6與上筒體10螺紋連接,上筒體10與上接頭12螺紋連接。
引鞋1與銑鞋3的連接處設有第一O型密封圈2,下筒體6與上筒體10的連接處設有第二O型密封圈9,上筒體10和上接頭12的連接處設有第三O型密封圈11。
工作原理:
未工作狀態如圖1所示,工作狀態如圖2所示(保護套8上行),可退式密封打撈筒接近井下套管或油管時,一邊慢慢右旋,一邊下放工具,井下套管或油管通過引鞋1進入籃狀卡瓦5。籃狀卡瓦5先被上推,後被脹開讓套管或油管通過。套管或油管通過籃狀卡瓦5後,繼續上行推動密封盤根B7和保護套8,使密封盤根B7實現密封,保護套8頂著上接頭12,完成抓撈。完成抓獲之後,上提管柱,籃瓦籃狀卡瓦5咬住井下套管或油管不動,筒體上行使籃狀卡瓦5與筒體的螺紋錐面貼合。上提負荷越大,籃狀卡瓦5咬得井下套管或油管越緊。同時,密封盤根B7內徑封住套管或油管外徑,密封盤根B7外徑封住筒體內壁,從而分隔了套管或油管的外循環空間。根據施工的需要,如果須退回工具,釋放被抓住的井下套管或油管,只要狠狠下擊,然後慢慢右旋,上提工具管柱,即可退回工具,下擊的目的是使卡瓦螺紋錐面脫離筒體螺紋內錐面。右旋的目的是利用卡瓦與井下套管或油管之間的摩擦力,使卡瓦始終處於脹大狀態,便於退出井下套管或油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