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磁式雙電源自動轉換開關的電磁鐵線圈通電保護方法與流程
2023-04-29 04:41:06 2
本發明屬於雙電源自動轉換開關的控制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勵磁式雙電源自動轉換開關的電磁鐵線圈通電保護方法。
背景技術:
勵磁式雙電源開關採用的是電磁驅動機制,電磁鐵線圈通電瞬間吸合實現開關轉換,當轉換動作完成後電磁鐵線圈斷電。由於雙電源開關在轉換過程中,面對可能出現的機械結構轉換過程中卡死以及轉換位置檢測不到位等原因,會導致電磁鐵線圈通電時間過長,線圈過熱使得電磁鐵壽命大大減少甚至燒斷。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發明旨在提出一種勵磁式雙電源自動轉換開關的電磁鐵線圈通電保護方法,以解決上述問題的不足之處,有效限制電磁鐵線圈最大通電時間和單位通電次數,增加電磁鐵線圈壽命。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勵磁式雙電源自動轉換開關的電磁鐵線圈通電保護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首先控制器檢測常用電源側的電源故障信號;
B.若檢測到電源故障信號,將雙電源自動轉換頻率與設定的單位時間LIMIT_TIME內的轉換次數LIMIT_COUNT進行對比,
若所述雙電源自動轉換頻率超過LIMIT_COUNT,則所述控制器發出報警指示並結束操作,等待維修,
若未超過所述LIMIT_COUNT,則所述控制器發出轉換信號,使備用側電磁鐵線圈進行通電,所述電磁鐵瞬間吸合實現機械結構的轉換,繼而轉到步驟C;
C.檢測位置合閘到位信號,
若檢測到位置合閘到位信號,則所述控制器發出電磁鐵線圈斷電信號,並轉到步驟D,
否則,繼續判斷轉換時間是否超過設定的位置反饋信號轉換最大時間TW_MAX,若超過,則自動斷開電磁鐵線圈通電信號,並轉到步驟D,
若未超過所述TW_MAX,則繼續檢測位置合閘到位信號;
D.完成雙電源開關轉換流程。
相對於現有技術,本發明所述的勵磁式雙電源自動轉換開關的電磁鐵線圈通電保護方法具有以下優勢:
通過控制器限制電磁鐵線圈最大通電時間和單位通電次數,避免電磁鐵轉換超時,轉換頻率過快等問題,從而實現增加電磁鐵線圈壽命的目的。
附圖說明
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於解釋本發明,並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勵磁式雙電源自動轉換開關的電磁鐵線圈通電保護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衝突的情況下,本發明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徵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將參考附圖並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勵磁式雙電源自動轉換開關的電磁鐵線圈通電保護方法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所述勵磁式雙電源自動轉換開關的電磁鐵線圈通電保護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首先控制器檢測常用電源側的電源故障信號;
B.若檢測到電源故障信號,將雙電源自動轉換頻率與設定的單位時間LIMIT_TIME內的轉換次數LIMIT_COUNT進行對比,若所述雙電源自動轉換頻率超過LIMIT_COUNT,則所述控制器發出報警指示並結束操作,等待維修,若未超過所述LIMIT_COUNT,則所述控制器發出轉換信號,使備用側電磁鐵線圈進行通電,所述電磁鐵瞬間吸合實現機械結構的轉換,繼而轉到步驟C;
C.檢測位置合閘到位信號,若檢測到位置合閘到位信號,則所述控制器發出電磁鐵線圈斷電信號,並轉到步驟D,否則,繼續判斷轉換時間是否超過設定的位置反饋信號轉換最大時間TW_MAX,若超過,則自動斷開電磁鐵線圈通電信號,並轉到步驟D,若未超過所述TW_MAX,則繼續檢測位置合閘到位信號;
D.完成雙電源開關轉換流程。
本發明所述的實施例在開關控制器原有的控制方法的基礎上,新加了一些保護方法,該設計方案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一是限定位置反饋信號轉換最大時間,二是限制單位時間內的轉換次數。具體工作原理如下:
雙電源控制器在檢測到常用電源側電壓故障後,會發出指令給備用側電磁鐵線圈通電,電磁鐵瞬間吸合實現機構的轉換,轉換動作完成後控制器應當接受到微動開關的合閘到位信號,再發出電磁鐵線圈斷電信號,完成雙電源開關轉換流程;
由於機械結構卡死或者微動開關損壞等原因,控制器始終檢測不到合閘到位信號,認為機械結構還處於轉換過程中,就會一直給電磁鐵線圈通電,電磁鐵線圈通電時間越長發熱量越大,直到漆包線燒糊破損,造成短路,因此在控制器中限定一個位置反饋信號轉換最大時間TW_MAX,當控制器在轉換過程中超過TW_MAX時間後仍然檢測不到位置合閘反饋信號,則自動斷開電磁鐵線圈通電信號。
由於某些場合電網波動過大,導致雙電源自動轉換頻繁切換,也會減少電磁鐵線圈壽命,可以在控制器中限定在單位時間LIMIT_TIME內的轉換次數LIMIT_COUNT,超過該次數控制器自動斷開電磁鐵線圈通電信號,並報警指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