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石蒜為什麼叫彼岸花(紅花石蒜彼岸花)
2023-04-19 19:29:04 3
作者簡介
黃文軍,高校教師,專欄作者,知名雜誌名譽編輯,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會員。
作品入選《2008年最值得珍藏的童話》、《流金歲月》等等。發表的連載系列故事有《紫薇小學故事》、《豆豆的生活故事》、《博學的爺爺》、《魔蝦傳奇》、《顫慄的土豆》、《神秘飛蝶》等,出版國學、園藝、兒歌等圖書多本。(本文經作者授權)
電影中,無論是廠花飾演的胡八一,還是安貝貢獻生涯最佳演技的丁思甜,乃至公主專業戶劉奶奶,都管這種妖豔如血的花叫彼岸花。
劉奶奶這麼叫,可以理解,畢竟在本片中,她飾演的大反派有日本背景,受過日本文化的影響,可其他人就講不通了,在中日建交之前,在那個特殊時期,即便他們知道這種花的別名,也不敢大聲叫出來吧,這種行為簡直是:茅房裡點燈籠——找shi嘛!太不合情,也太不合理了。
唯一的解釋是,彼岸花聽上去更具美感一些吧!
日本人把春分的那一周叫做春彼岸,又把秋分的那一周叫做秋彼岸,前者類似中國的清明,後者類似中國的中元,都是與祭祀相關的日子。紅花石蒜恰好在秋彼岸時怒放,便被稱為彼岸花。
略知日本文化的人,應該都知道,在日本,關於祭祀的節日實在不勝枚舉。國畫大師傅抱石的女兒傅益瑤曾留學日本,師從日本繪畫巨匠平山鬱夫,並用水墨的方式記錄了日本的諸多節日。她的日本祭繪畫展也在多地舉辦過。
下圖為她的《端午祭》。
回歸話題。
在《尋龍訣》電影中,所有人都相信,彼岸花是種神奇的花,可以打破生與死的界限,這其實也是出自日本人的某種認知。
日本人相信,春分和秋分兩天,晝夜時間等長,因此,陰陽兩隔的世間人和逝去的靈魂可以相互交流。
這種思想,在電影《你的名字》中也有體現。日本人同樣認為,黃昏時分,太陽將落而未落之際,也是人與靈魂的溝通之時。
這種想法,其實由來已久,古早時期的《萬葉集》中,便有一首叫《黃昏》的和歌隱約提及。
誰彼(たそかれと)
我莫問(われをな とひそ)
九月(ながつきの)
露沾乍(つゆにぬれつつ)
君待吾(きみまつわれを)
錢稻孫曾將其翻譯為一首絕句,意境頗為到位:
長月黃昏後,
佇立露沾身,
莫問我為誰,
我自待伊人。
然而,傳說畢竟只是傳說,電影中的各路角色,沒有一個最終能實現自己那荒謬的野心。
其實,紅花石蒜還有一個名字,叫曼殊沙華,這明顯是梵語manjusaka的音譯,和曼陀羅華(梵語mandarava,即曼陀羅花)一樣,皆代表「天界之花」。這種叫法出自佛教《法華經》,解釋為「赤團華」,即一團紅色火焰般的花,形容得很是貼切。
說起曼殊沙華,不得不提山口百惠的那首同名歌曲。1980年,她在巔峰時期隱退時,就唱了這首歌。這首歌后來又被梅豔芳翻唱過,極為走紅。
其實,紅花石蒜這種花,早在唐朝的典籍裡,便有提及,那時,它還叫金燈花。這本書很有名,叫《酉陽雜俎》,它的作者段成式絕對是個怪才,他時而是個法布爾式的昆蟲學家,時而又寫小篇幅的玄幻故事,他觀察動植物有時候很仔細,有時候卻純是瞎掰,腦洞開到了月球上。大家如若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翻翻這本書。當然,推薦翻譯後的白話文版,原文太難懂了。
段成式與當時的世人顯然不喜歡這種花,說:「金燈之花與葉不相見,人惡種之,謂之無義草。」
紅花石蒜有一個親姐妹,叫黃花石蒜,也叫忽地笑。這花型,也確實像極了雙手託腮而笑。
不知為什麼,我特別喜歡「忽地笑」這個名字,也更喜歡黃色與綠色的輝映。
紅花石蒜這種花,紅得畢竟還是太濃烈了。
想當小記者採訪大作家?想在第一時間讀到作家們的新作?想和自己喜愛的作家對話?想鍛鍊自己的口才?想跟著作家一起去旅行?快來報名參加我們的童書旅行團吧!(偷偷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如果你想親耳聽新月姐姐講故事的話,不妨關注一下微信公眾號新月姐姐講故事。)
感謝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新月志願服務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