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體內表面自動清理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17:17:41 2
專利名稱:筒體內表面自動清理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清理機構,尤其涉及一種筒體內表面自動清理機構。
背景技術:
設備長期在系統中工作,會有殘餘顆粒物堆積在筒體內表面上,堆積時間很快,如果不對其進行清理,在短時間內,就會對筒體造成堵塞,影響整個系統的正常工作;而筒體處於系統或設備的內部,在系統工作時無法在外部對其進行清理,系統的工作時間較長,人工對設備進行拆卸清理不符合系統工作要求,也極大影響了系統的穩定性和經濟成本。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筒體內表面自動清理機構,旨在解決上述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實用新型包括一根長軸蝸杆;所述的長軸蝸杆兩端通過其嚙合部位與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分別固定在第一蝸輪箱和第二蝸輪箱內;所述的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軸上的一端分別通過螺栓固定第一鉸鏈;所述的第一蝸輪軸上的第一鉸鏈的另一端與一連杆的一端相連;所述的第二蝸輪軸上的第一鉸鏈的另一端和第二鉸鏈相連;所述的第二鉸鏈的另一端通過開口銷與所述連杆的另一端相連,組成轉動副;在所述的連杆的中間區域安置刮片;在所述的連杆的另一端還安置一限位塊;所述的限位塊與連杆的銳角為18度;在所述的刮片一側還安置與內筒體表面接觸的滾輪。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刮片清理機構能在筒體內表面作周期清理運動,保持筒體內部通暢,增加了設備在系統中的使用壽命。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機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局部示意圖。圖3是圖I中第一鉸鏈與刮片之間的運動示意圖。圖4是刮片的形狀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由圖I、圖2、圖4可見本實用新型包括一根長軸蝸杆2 ;所述的長軸蝸杆2兩端通過其嚙合部位與第一蝸輪3和第二蝸輪10分別固定在第一蝸輪箱I和第二蝸輪箱12內; 所述的第一蝸輪3和第二蝸輪10軸上的一端分別通過螺栓固定第一鉸鏈7 ;所述的第一蝸輪3軸上的第一鉸鏈7的另一端與一連杆6的一端相連;所述的第二蝸輪10軸上的第一鉸鏈7的另一端和第二鉸鏈9相連;所述的第二鉸鏈9的另一端通過開口銷8與所述連杆6的另一端相連,組成轉動副;在所述的連杆6的中間區域安置刮片5 ;在所述的連杆6的另一端還安置一限位塊11 ;所述的限位塊11與連杆6的銳角為18度;在所述的刮片5 —側還安置與內筒體表面接觸的滾輪4。第一鉸鏈一端固定在蝸輪上,作整周運動,第二鉸鏈分別與連杆和第二蝸輪軸上的第一鉸鏈另一端連接。連杆的中間為刮片。蝸杆為動力源,帶動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作同步運動;通過第一鉸鏈帶動第二鉸鏈一端運動,第二鉸鏈另一端受到連杆上的限位塊影響, 只能作18度以內銳角擺動(限位塊與連杆的銳角為18度);如圖3所示,當第一鉸鏈由A 點到BC段運動時,刮片作提升運動,第一鉸鏈到達C點位置時,刮片上的滾輪碰到軌道(或筒體表面),連杆受到第二鉸鏈上的拉動,帶動刮片作直線進給運動,第一鉸鏈到達A點時, 連杆受到限位塊影響,帶動刮片被第二鉸鏈提起,開始作提升運動。這樣刮片始終作周期運動,達到清理筒體表面的目的。
權利要求1.一種筒體內表面自動清理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一根長軸蝸杆;所述的長軸蝸杆兩端通過其嚙合部位與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分別固定在第一蝸輪箱和第二蝸輪箱內;所述的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軸上的一端分別通過螺栓固定第一鉸鏈;所述的第一蝸輪軸上的第一鉸鏈的另一端與一連杆的一端相連;所述的第二蝸輪軸上的第一鉸鏈的另一端和第二鉸鏈相連;所述的第二鉸鏈的另一端通過開口銷與所述連杆的另一端相連,組成轉動副;在所述的連杆的中間區域安置刮片;在所述的連杆的另一端還安置一限位塊;所述的限位塊與連杆的銳角為18度;在所述的刮片一側還安置與內筒體表面接觸的滾輪。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筒體內表面自動清理機構,包括一根長軸蝸杆;長軸蝸杆兩端通過其嚙合部位與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分別固定在第一蝸輪箱和第二蝸輪箱內;第一蝸輪和第二蝸輪軸上的一端分別通過螺栓固定第一鉸鏈;第一蝸輪軸上的第一鉸鏈的另一端與一連杆的一端相連;第二蝸輪軸上的第一鉸鏈的另一端和第二鉸鏈相連;第二鉸鏈的另一端通過開口銷與所述連杆的另一端相連,組成轉動副;在連杆的中間區域安置刮片;在連杆的另一端還安置一限位塊;限位塊與連杆的銳角為18度;在刮片一側還安置與內筒體表面接觸的滾輪;刮片清理機構能在筒體內表面作周期清理運動,保持筒體內部通暢,增加了設備在系統中的使用壽命。
文檔編號B08B9/38GK202343526SQ20112047225
公開日2012年7月2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4日
發明者徐建波, 趙建軍 申請人:啟東金匙環保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