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地磚模具硬質合金側板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20:20:41 1
專利名稱:牆地磚模具硬質合金側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牆地磚幹坯成型模具的零部件,特別是一種新穎和有推廣價值的側板結構。
牆地磚幹坯成型模具由底板、推頂板、下模座、下模芯、上模芯、模框及模框的側板(或稱襯板、鑲條)等零部件裝配而成。牆地磚幹坯粉料在成型過程中受上模芯的高壓作用,當上模芯升起後幹坯產生膨脹力,該膨脹力通過幹坯的周邊作用在模框的側板上,推頂板將幹坯頂出時,幹坯周邊就與側板工作面產生很大的摩擦力。使用次數多了,側板工作面就會磨出弧狀凹坑,整個側板報廢。為提高側板的耐磨性,目前國內外大多採用Cr12、Cr12MOV等優質耐磨鉻鋼材加工成側板,但這種鋼材側板仍存在以下缺陷1、使用壽命不長,最長壽命為壓幹坯七十萬次;且受鉻鋼材質量不穩定影響,有的壽命僅七萬次,2、材料價格昂貴,市場價為15元/Kg,3、加工成本高,生產周期長,4、不能多次翻新、修復,增加了模具的生產成本和維修費用。現有技術中也有採用陶瓷體作側板,儘管其耐磨性、可翻新性較好,但卻容易因碰撞等損壞,理論上的使用壽命與實際相差很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使用壽命長、可多次翻新修復、加工周期短的牆地磚模具硬質合金側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牆地磚模具硬質合金側板,圍繞於模芯四周,包括有金屬基體及形成磚坯側邊的工作面,特別之處是金屬基體的內側開有凹槽,凹槽內嵌固有耐磨硬質合金體,硬質合金體的外輪廓加工成磚坯側邊的成型工作面。進一步地,硬質合金體的厚度為5~20mm,高度為4~40mm,長度則與模芯相適應。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實施例一參照
圖1,本實施例中,牆地磚模具總成結構與現有技術相同,包括有鋼基貼膠下模芯4、鋼基貼膠上模芯5和側板金屬基體1。
首先將由YG系列硬質合金粉料燒製成的耐磨硬質合金體2初步磨成厚約6mm,高約20mm的硬質合金條,將側板金屬基體1加工出凹槽3,凹槽3比硬質使金體2寬0.05-0.1mm,凹槽3深度比硬質合金體2厚度小0.2-0.3mm。然後用無機(或有機)粘結劑將硬質合金體2平整、牢固地粘在金屬基體1的凹槽3中。在磨床上將粘好的硬質合金體2和金屬基體1磨至所需的形狀和尺寸,使硬質合金體2具有形成磚坯側邊的階梯狀工作面6。最後將嵌好硬質合金體2的金屬基體1按尺寸要求、形位公差裝配在模框上,與貼膠上模芯5、貼膠下模芯4一起對粉料加壓成型。
實施例二參見圖2,本實施例的組成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只是將金屬基體1加工出燕尾槽7,硬質合金體2也加工至與燕尾槽7套嵌的形狀和盡寸,厚度約10mm,高度約7mm,硬質合金體2套嵌入燕尾槽7內,再由粘合劑粘固,從而使硬質合金體2更牢固地嵌接於金屬基體1上,不易脫落。
實施例三參見圖3,本實施例的組成也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只是在實施例一粘固的基礎上通過螺栓8將厚度為18mm、高35mm的硬質合金體2緊固於金屬基體1的凹槽3內,使硬質合金體2更牢固,以適應大規格磚坯的模壓。
應用有硬質合金體的側板,具有如下優點1、側板的耐磨損性特強,使用壽命可達350萬次,減少了因側板磨損而更換模具的次數,減輕了維修的勞動強度,降低了模具維修和側板更換的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2、側板上的硬質合金體可更換,能多次翻新修復,節省大量鉻鋼材料;3、縮短了加工側板的周期,減短了模具待修時間;4、克服了模具因側板材料質量不穩定而造成的模具質量的波動。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解決了傳統鉻鋼側板存在的問題,是一種新穎、富創意、實用的牆地磚模具側板。
權利要求1.牆地磚模具硬質合金側板,圍繞於模芯四周,包括有金屬基體及形成磚坯側邊的工作面,其特徵在於金屬基體的內側開有凹槽,凹槽內嵌固有耐磨硬質合金體,硬質合金體的外輪廓加工成磚坯側邊的成型工作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板,其特徵是所述的凹槽為燕尾槽,硬質合金體套嵌入燕尾槽內,並通過粘合劑粘固。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板,其特徵是硬質合金體通過螺栓緊固於金屬基體的凹槽內。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側板,其特徵是硬質合金體的厚度為5~20mm,高度為5~40mm,長度則與模芯相適應。
專利摘要一種牆地磚模具硬質合金側板,屬陶瓷模具零部件的領域,本實用新型圍繞於模芯四周、以形成磚坯側邊,包括有金屬基體及工作面,改進之處在於金屬基體上開有凹槽,凹槽內嵌固有耐磨硬質合金體,且其外表加工成具有形成磚坯側邊的工作面。這樣的新結構,使側板的使用壽命可達壓坯350萬次,而且能多次翻新修復,大大減少了模具更換的總次數,節省了昂貴的鉻鋼材料,降低了生產成本。
文檔編號B28B7/00GK2317064SQ98202368
公開日1999年5月5日 申請日期1998年3月20日 優先權日1998年3月20日
發明者霍景泉 申請人:霍景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