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便器節水閥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12:14:46 1
專利名稱:座便器節水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抽水馬桶的衝洗閥門,更具體地指座便器節水閥。
節水在節能中是一個永恆的主題。衛生潔具用水又是節水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現在市場上出售的座便器基本上都是在如廁後,一次就將座便器的水箱內的水全部抽盡,無論是大便還是小便之後。顯然這是一種浪費。據說現在為了節約用水,將原來座便器的水箱的容積從9升改為了7升。但這仍然沒有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在小便之後,用7升的水來衝洗,應該說還是浪費,關鍵還是能有一種閥門,當這種閥門用於座便器後,可根據人們的需要來控制座便器的放水量,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座便器的節水問題。
為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座便器節水閥,以徹底解決座便器的節水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座便器節水閥包括排水閥體、閥蓋、閥蓋開啟鏈、溢水管,排水閥體有進水口和排水口,閥蓋樞設於閥體上並蓋合於排水閥體的進水口,閥蓋開啟鏈與閥蓋相連,溢水管也有進水口和放水口,排水閥體與溢水管相通,所不同的是,該節水閥還進一步包括有一擋板,擋板設於溢水管上。
由於本實用新型在原有的座便器閥門的溢水管上增設了一擋板,當將蓋合於排水閥體的進水口的閥蓋打開時,由於擋板的作用,使得閥蓋與排水閥體的進水口之間所打開的角度受到限制,當將該節水閥置於座便器的水箱後,只要控制閥蓋與排水閥體的進水口之間打開角度時間的不同,即可控制座便器水箱中的水從排水閥體流出的水量,從而控制了排水量,以適應不同的需要進行衝洗座便器。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一詳細地說明
圖1為現有座便器排水閥門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節水閥(關閉)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節水閥的擋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節水閥打開時的結構狀態示意圖。
請先參閱
圖1所示,現有的座便器排水閥門包括排水閥體1、閥蓋2、閥蓋開啟鏈3、溢水管4,排水閥體1有進水口11和排水口12,閥蓋2樞設於閥體上1並蓋合於排水閥體1的進水口11,閥蓋開啟鏈3與閥蓋2相連,溢水管4也有進水口41和放水口42,排水閥體1與溢水管4相通,均通到座便器內,在該排水閥門置於座便器的水箱後,若需要衝洗座便器時,只要通過座便器的開關將閥蓋開啟鏈3向上提起時,閥蓋2也向上提起,座便器的水箱內的水從排水閥體1的進水口11進入,並從排水口12流入座便器,由於水流的作用,閥蓋2一直處於與排水閥體1進水口11打開的狀態,只有待水箱內的水流完後,閥蓋2才蓋合排水閥體1,因此,這種排水閥門的排水量無法控制。
請繼續參閱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節水閥的結構與現有傳統的排水閥的結構一樣,在此就不重複說明,所不同的是,該節水閥還進一步包括一擋板5,擋板5設於溢水管4上。擋板5含有套置部51和擋部52,套置部51與擋部52為一體結構,擋板5通過套置部52套置於溢水管4上,在套置部51上還開設有緊固螺孔53,以便於套置溢水管4後,用螺釘緊固。擋板5套置在溢水管4的高度一般來說在溢水管4的下部,擋板5在閥蓋2被打開後,使閥蓋2與水平線的夾角約45度左右。在該節水閥裝入座便器的水箱中,當使用者將閥蓋開啟鏈3向上提起時,閥蓋2隨之與排水閥體1的進水口11打開,此時,水箱內的水就會從進水口11中流入再從排水口12排出對座便器進行衝洗,由於擋板5的作用,閥蓋2不會開啟很大,若使用者不需要衝洗時,閥蓋2又會自然將排水閥體1的進水口11蓋合,而不會像現有傳統的閥門那樣非等水箱內的水全部放完後,閥蓋2才將進水口11蓋合。顯然,這樣的節水閥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要來進行控制其放水量。
權利要求1.一種座便器節水閥,包括排水閥體、閥蓋、閥蓋開啟鏈、溢水管,排水閥體有進水口和排水口,閥蓋樞設於閥體上並蓋合於排水閥體的進水口,閥蓋開啟鏈與閥蓋相連,溢水管也有進水口和放水口,排水閥體與溢水管相通,其特徵在於該節水閥還進一步包括有一擋板,擋板設於溢水管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便器節水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擋板含有套置部和擋部,套置部與擋部為一體結構,擋板通過套置部套置於溢水管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便器節水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擋板套置部上開設有緊固螺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座便器節水閥,包括排水閥體、閥蓋、閥蓋開啟鏈、溢水管,該節水閥還進一步包括有一擋板,擋板設於溢水管上。當將蓋合於排水閥體的閥蓋打開時,由於擋板的作用,使得閥蓋與排水閥體的進水口之間所打開的角度受到限制,當將該節水閥置於座便器的水箱內後,只要控制閥蓋與排水閥體的進水口之間所打開不同的時間,即可控制座便器水箱中的水從排水閥體流出的水量,以適應不同的需要進行衝洗座便器。
文檔編號E03D1/14GK2412933SQ00216138
公開日2001年1月3日 申請日期2000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2000年1月13日
發明者閻永齡 申請人:閻永齡, 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