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水產品沉礁養殖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3 01:46:01 2
專利名稱:底棲水產品沉礁養殖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底棲水產品人工增養殖用裝置,尤其是一種利於底棲水 產品生長、可避免養殖水產品被天敵捕食、逃遁和便於採捕的底棲水產品沉礁養殖裝置。
技術背景目前,底棲水產品(扇貝、海參、鮑魚、海膽等)的人工增養殖方法大多都是先育 苗,然後再將苗種播撒到適宜其生長底質的自然水體中生長,以強化此品種在這一海域的 生物種群密度達到增殖的目的,養成後採用拖網或潛水員潛水捕撈。現有育苗方式有如下 兩種一種是採集優質親體,在人工水池內經過人工催卵、受精、培育,獲得幼體,在將幼體 培育成增養殖苗種,還有一種在水產品資源量較豐富的地區且在繁殖季節,採集其在自然 水體中繁育出的幼體,再將其幼體在人工水池內培育成苗種。現有播撒增養殖方法存在如 下問題1.向自然水體播撒育成的幼體一方面會受到天敵的捕食(有研究表明,每個海星 每天可捕食6 10個扇貝),另一方面由於長時間生存在人工營造的「舒適」環境中,適應 能力較弱,均導致幼苗的成活率較低。2.拖網捕撈存在著對底質破壞較嚴重和對養成水產品破損率較高且回捕率較低 的問題;潛水員潛水採撈雖然避免了對底質的破壞和水產品的破損率高的問題,但採捕效 率也不高,不適合大規模的生產需要且潛水採捕受季節(水溫)和潛水深度的制約。3.養殖海域必需是適合底棲生物生存的底質(泥底),養殖規模受到限制;由於在 開闊的海域進行養殖,存在著養殖水產品逃遁的情況,使養殖企業造成損失。為此,也有少量使用吊籠或穿耳增養殖的方法,但是卻改變了底棲水產品的底棲 習性,又由於上層海水光線和溫度波動較大,加之營養鹽也不如底層豐富,不利於底棲水產 品的生長。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利於底棲水產 品生長、可避免養殖水產品被天敵捕食、逃遁和便於採捕的底棲水產品沉礁養殖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底棲水產品沉礁養殖裝置,有中空的礁體,在 礁體上有窗口,網框置於窗口上並通過固定裝置與礁體相接。所述固定裝置是在礁體上設有門鼻,在網框上設有門鼻相配的門鼻銷。所述礁體是六面體,所述窗口分別設置在頂面及四個側面上。在所述礁體上設有吊耳。本實用新型是採用易於沉於海底的礁體,並在礁體上設有窗口、網框,即使在不適 合底棲生物生存的底質(泥底)也可進行增養殖,具有避免養殖水產品被天敵捕食、逃遁和 便於採捕等優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局部剖示圖。圖3是網框固定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所示礁體1採用 混凝土製成,可為中空的各種形狀並在其上開有窗口 2,最好採用立方體形狀,窗口 2開在 頂部和四個側面上,即形成一水平四向和頂部分別開有窗口的立方框架結構。將養殖用網 固定在防腐蝕的框上形成網框3,網框3置於窗口 2上並通過固定裝置與礁體1相接。固 定裝置可採用多種形式,最好是設置與礁體1上一體結構的門鼻4,在網框3上設有與門鼻 4相配的門鼻銷5,從門鼻4種取出門鼻銷5,可將網框3取下;插緊門鼻銷5,則將網框固定 在礁體1的窗口 2上。為方便吊裝系纜用,在所述礁體1上設有吊耳6。使用時先將纜繩系在吊耳6上,將礁體1沉入海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浸泡後,將混 凝土礁體1中的有害物質浸出,並使礁體1附著一定量的藻類;由潛水員攜帶底棲水產品苗 種潛入水下,取下門鼻銷5,打開網框3,將苗種置於礁體1內,關上網框3,插上門鼻銷5,進 行養殖;當水產品養成後,將礁體1從水下吊出,收穫成品即可。
權利要求一種底棲水產品沉礁養殖裝置,其特徵在於有中空的礁體(1),在礁體(1)上有窗口(2),網框(3)置於窗口(2)上並通過固定裝置與礁體(1)相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底棲水產品沉礁養殖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裝置是在 礁體⑴上設有門鼻(4),在網框⑵上設有與門鼻⑷相配的門鼻銷(5)。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棲水產品沉礁養殖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礁體(1)是 六面體,所述窗口(2)分別設置在頂面及四個側面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棲水產品沉礁養殖裝置,其特徵在於在所述礁體(1) 上設有吊耳(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利於底棲水產品生長、可避免養殖水產品被天敵捕食、逃遁和便於採捕的底棲水產品沉礁養殖裝置,有中空的礁體(1),在礁體(1)上有窗口(2),網框(3)置於窗口(2)上並通過固定裝置與礁體(1)相接。
文檔編號A01K61/00GK201577408SQ20092028765
公開日2010年9月15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14日 優先權日2009年12月14日
發明者劉永虎, 戰玉志, 王剛, 田濤, 陳勇 申請人:大連水產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