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除氧器乏汽回收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19 23:40:1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乏汽回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除氧器乏汽回收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熱力電廠及其他一些自建有鍋爐裝置的企業,對於鍋爐給水一般均採用熱力除氧方式,即向充滿一定溫度鍋爐給水的除氧器內通入蒸汽,加熱除氧器內的鍋爐給水,使溫度接近於飽和溫度,用以達到除氧的目的。但是排入大氣的含氧蒸汽不僅具有很高的熱量,而且該含氧蒸汽長時間放空也使企業損失了大量的水資源,同時排出的蒸汽及其凝結水對周圍的廠房鋼架結構和地面環境衛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現有的各種乏汽回收技術均有乏汽回收不徹底,能量利用率低,回收流程複雜等缺點,為此企業需要一種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除氧器乏汽回收工藝裝置系統。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除氧器乏汽回收系統。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除氧器乏汽回收系統,包括乏汽回收裝置、除氧器、除氧水箱、水泵和除鹽水箱;
所述除氧器通過管線與所述乏汽回收裝置相連,所述乏汽回收裝置通過管線與所述除鹽水箱相連,所述乏汽回收裝置與所述水泵的出水口管路中的一路相連,所述水泵的出水口管路的另一路與所述除氧器相連;
所述除氧水箱和所述除氧器相連。
可選地,所述乏汽回收裝置包括筒體,所述筒體的頂部設有排氣管,所述筒體的底部設有排水管,所述筒體的左側設有進汽管,所述筒體的右側設有進水管。
可選地,所述除氧器頂部設有第一閥門。
可選地,所述除氧器頂部設置的排汽口與所述乏汽回收裝置的進汽管設有第二閥門。
可選地,所述乏汽回收裝置的排水管與所述除鹽水箱之間設有第三閥門。
可選地,所述乏汽回收裝置的內部管道開有網孔。
可選地,所述除氧器乏汽回收系統的所有部件均採用不鏽鋼。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簡單易行,能夠將除氧器排出的蒸汽質量和熱量同時回收並且能夠改善除氧器周邊環境。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除氧器乏汽回收系統的工藝流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除氧器乏汽回收系統的乏汽回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除氧器乏汽回收系統,參見圖1,包括乏汽回收裝置1、除氧器5、除氧水箱6、水泵7和除鹽水箱8。
除氧器5通過管線與乏汽回收裝置1相連,乏汽回收裝置1通過管線與除鹽水箱8相連,乏汽回收裝置1與水泵7的出水口管路中的一路相連,水泵7的出水口管路的另一路與除氧器5相連。
除氧水箱6和除氧器5相連。
在本實施例中,參見圖2,乏汽回收裝置1包括筒體101,筒體101的頂部設有排氣管105,筒體101的底部設有排水管103,筒體101的左側設有進汽管102,筒體101的右側設有進水管104。
具體地,除氧器5的排汽口通過管線與乏汽回收裝置1的進汽管102相連,乏汽回收裝置1的進水管104與水泵7的出水口管路中的一路相連,水泵7的出水口管路的另一路與除氧器5的進水口相連,乏汽回收裝置1的排水管通過管線與除鹽水箱8相連。
在本實施例中,除氧器5頂部設有第一閥門2,該第一閥門2在系統啟用後關閉以免除氧器乏汽外洩。
在本實施例中,除氧器5頂部設置的排汽口與乏汽回收裝置1的進汽管102之間設有第二閥門3,乏汽從除氧器5頂部管道經第二閥門3進入乏汽回收裝置1,與從水泵7進來的除鹽水混合之後自流到除鹽水箱8,同時,本回收系統發生故障時,可關閉第二閥門3將本回收系統和除氧水箱6分離開。
在本實施例中,乏汽回收裝置1的排水管103與除鹽水箱8之間設有第三閥門4。
具體地,在初次接入除氧器乏汽回收系統時,首先將第三閥門4關閉,當乏汽回收裝置1的液位達到內部管道網孔以上後,開啟第三閥門4同時關閉第一閥門2,乏汽回收裝置1中的除鹽水經傳熱傳質交換後靠自身重力流入除鹽水箱8中,而不凝性氣體從乏汽回收裝置1頂部的排氣管105排出。
在本實施例中,乏汽回收裝置1的內部管道開有網孔。
具體地,進汽管102底部開高度20cm、直徑為5mm的網孔,以消除噪音,進汽管102、排水管103以及進水管104通過焊接法蘭與管道連接,或者直接與管道焊接。
在本實施例中,除氧器乏汽回收系統的所有部件均採用不鏽鋼,以免除鹽水對管道產生腐蝕,造成除鹽水中鐵離子的超標,避免對除鹽水水質的影響。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