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剪切裝置的用於汙泥水熱反應的臥式反應釜的製作方法
2023-05-19 11:14:0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反應釜領域,更具體涉及一種帶剪切裝置的用於汙泥水熱反應的臥式反應釜。
背景技術:
申請號為:CN200920292660.6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用於汙泥水熱反應的臥式反應釜,驅動裝置由電機連接減速裝置並通過皮帶輪和皮帶將轉動傳送給攪拌軸;出料閥和攪拌軸的密封裝置安裝在內筒體上,洩壓裝置安裝在內筒體上;內筒體蒸汽進口、進料閥安裝在內筒體上;夾套蒸汽進口、夾套蒸汽冷凝水出口安裝在夾套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由於採用了水平安裝的攪拌軸,可對加入內筒體中含水80%左右處於半固態的汙泥進行充分攪拌,使汙泥與加入內筒體中的加熱蒸汽充分接觸換熱,完成水熱反應。與現有立式反應釜相比,本實用新型不需將汙泥稀釋至含水90%左右成完全流動狀態,從而增加了反應釜的有效處理量,減少了加熱蒸汽的消耗量。
但是上述專利文件中,由於進料閥進入的汙泥是半固化的,有一定的粘性容易結塊,此時就無法有效的與高溫蒸汽進行混合,故需要一個汙泥剪切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對汙泥進行剪切細化,使汙泥能充分與高壓蒸汽充分接觸,提高生產效率的帶剪切裝置的用於汙泥水熱反應的臥式反應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帶剪切裝置的用於汙泥水熱反應的臥式反應釜,包括內筒體、進料閥和攪拌軸,內筒體上設置有內筒體蒸汽進口,所述內筒體的內壁上對應進料閥和內筒體蒸汽進口之間設置有擋板,所述擋板與攪拌軸同一軸線且與攪拌軸轉動配合,所述擋板覆蓋內筒體的橫截面積,所述擋板上開設有若干個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若干個通孔在擋板上均勻分布。
進一步的所述攪拌軸的圓周側壁上設置有若干個剪切刀片,所述剪切刀片的一側與擋板貼合。
進一步的所剪切刀片至少設置有四片,且均勻分布在攪拌軸的圓周側壁上。
進一步的所述剪切刀片的一端與內筒體的內壁牴觸。
本實用新型,當在進料閥通入汙泥的時候,由於擋板設置在進料閥和內筒體蒸汽進口之間,故汙泥需要先經過擋板,再通過內筒體蒸汽進口進行混合換熱,這樣汙泥首先被刮板推動到達擋板,需要通過擋板上的通孔,從而使結塊的汙泥被擠壓通過通孔,從而將結塊的汙泥細化,被細化後的汙泥再與蒸汽進行混合換熱,這樣提高了汙泥與蒸汽的換熱面積,提高了換熱效率,並且還解決了部分汙泥結塊無法與蒸汽充分混合的問題,提高生產效率,節約了蒸汽能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剪切裝置的用於汙泥水熱反應的臥式反應釜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帶剪切裝置的用於汙泥水熱反應的臥式反應釜的剪切刀片處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說明:1、內筒體蒸汽進口;2、通孔;3、進料閥;4、擋板;5、剪切刀片;6、攪拌軸。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和圖2對本實用新型一種帶剪切裝置的用於汙泥水熱反應的臥式反應釜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
一種帶剪切裝置的用於汙泥水熱反應的臥式反應釜,包括內筒體、進料閥3和攪拌軸6,內筒體上設置有內筒體蒸汽進口1,所述內筒體的內壁上對應進料閥3和內筒體蒸汽進口1之間設置有擋板4,所述擋板4與攪拌軸6同一軸線且與攪拌軸6轉動配合,所述擋板4覆蓋內筒體的橫截面積,所述擋板4上開設有若干個通孔2。
當在進料閥3通入汙泥的時候,由於擋板4設置在進料閥3和內筒體蒸汽進口1之間,故汙泥需要先經過擋板4,再通過內筒體蒸汽進口1進行混合換熱,這樣汙泥首先被刮板推動到達擋板4,需要通過擋板4上的通孔2,從而使結塊的汙泥被擠壓通過通孔2,從而將結塊的汙泥細化,被細化後的汙泥再與蒸汽進行混合換熱,這樣提高了汙泥與蒸汽的換熱面積,提高了換熱效率,並且還解決了部分汙泥結塊無法與蒸汽充分混合的問題,提高生產效率,節約了蒸汽能源。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述若干個通孔2在擋板4上均勻分布,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擋板4的面積,當汙泥通過擋板4後都能均勻的與內筒體蒸汽進口1進入的蒸汽混合,不會由於通孔2的分布不均勻導致,汙泥被混合的不均勻。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述攪拌軸6的圓周側壁上設置有若干個剪切刀片5,所述剪切刀片5的一側與擋板4貼合,通過上述方案,剪切刀片5不僅能將汙泥剪切成更加小的體積,能增加汙泥和蒸汽的接觸面積,從而使汙泥與蒸汽進行充分接觸混合,同時還能剪切混合在汙泥中的較大的固體顆粒,例如石塊,或者鐵塊等,避免擋板4上的通孔2堵塞。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剪切刀片5至少設置有四片,且均勻分布在攪拌軸6的圓周側壁上,這樣可以將汙泥切成較小的片狀,同時在通孔2處是間隔進出的能有效的使汙泥與內筒體蒸汽進口1進入的蒸汽進行混合,加大汙泥與蒸汽的接觸面積。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述剪切刀片5的一端與內筒體的內壁牴觸,通過上述方案,剪切刀片5在隨攪拌軸6旋轉的過程中,能覆蓋整個擋板4,從而能完整的將通過擋板4的汙泥完全剪切,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