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針織品電子拉長儀的製作方法
2023-05-18 22:29:11 2
專利名稱:一種針織品電子拉長儀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針織品電子拉長儀。
背景技術:
針織品電子拉長儀用於拉伸被測試針織品的伸長率,為針織品在製成成品時提供 指標,現有針織品電子拉長儀,是採用垂直升降配重塊拉伸的方法,儀器笨重,自動化程度 不高,操作麻煩,而且,垂直拉伸的測試精度不如水平拉伸測試精度高。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存在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測試精度 高的針織品電子拉長儀。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具有檢測和控制電路、電子顯示裝置,還具有機 座、移動導軌、動夾頭、靜夾頭、刻度捲尺和傳動裝置;傳動裝置包括設置於機座的螺杆、螺 杆套和電機;螺杆由電機傳動控制連接,電機由檢測和控制電路電連接;移動導軌與螺杆 套固定、並由螺杆旋轉時由螺杆套帶動而沿機座上的滑槽移動,動夾頭隨移動導軌同步移 動,靜夾頭與機座固定;刻度捲尺的尺身設置於機座,刻度捲尺的刻度值通過機座上觀察窗 口觀察並使刻度尺連接移動導軌而構成拉伸觀察的結構。本實用新型,動夾頭和靜夾頭設置有夾杆和彈簧。本實用新型,機座為能內套螺杆的中空型材件。本實用新型,機座設置有左支座和右支座。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測試精度高的優點。下面實施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實施例的分件組裝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1實施例在後側觀察的分件組裝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1實施例的動夾頭和靜夾頭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中,1、電子顯示裝置;2、機座;3、移動導軌;4、動夾頭;5、靜夾頭;6、螺杆;7、螺 杆套;8、電機;9、滑槽;10、刻度捲尺;11、觀察窗口 ;12、夾杆;13、彈簧;14、左支座;15、右 支座。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4,本實施例包括檢測和控制電路、電子顯示裝置1、機座2、移動導軌 3、動夾頭4、靜夾頭5、刻度捲尺10和傳動裝置;傳動裝置包括設置於機座的螺杆6、螺杆套 7和電機8 ;螺杆6由電機傳動控制連接,電機8由檢測和控制電路電連接;移動導軌3與螺杆套7固定、並由螺杆旋轉時由螺杆套帶動而沿機座上的滑槽9移動,動夾頭4隨移動導軌 3同步移動,靜夾頭5與機座固定;刻度捲尺10的尺身設置於機座,刻度捲尺的刻度值通過 機座上觀察窗口 11觀察並使刻度尺連接移動導軌3而構成拉伸觀察的結構;動夾頭4和靜 夾頭5設置有夾杆12和彈簧13 ;機座2為能內套螺杆6的鋁質中空型材件;機座2設置有 左支座14和右支座15 ;用於固定。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電機8帶動螺杆6轉動,由於螺杆在螺杆套7中轉動,螺杆套 帶動移動導軌3移動,移動導軌3使動夾頭4移動,被拉伸的針織品由於被夾在動夾頭4與 靜夾頭5之間而被拉長,其拉伸值可通過機座上觀察窗口 11觀察;電子顯示裝置連接檢測 和控制電路,顯示有關伸長率數據,同時,檢測和控制電路在拉伸到最大值時也會反饋自動 停止電機。
權利要求1.一種針織品電子拉長儀,具有檢測和控制電路、電子顯示裝置(1),其特徵在於還 具有機座(2)、移動導軌(3)、動夾頭(4)、靜夾頭(5)、刻度捲尺(10)和傳動裝置;所述傳動 裝置包括設置於機座的螺杆(6)、螺杆套(7)和電機(8);所述螺杆(6)由電機傳動控制連 接,所述電機(8)由檢測和控制電路電連接;所述移動導軌(3)與螺杆套(7)固定、並由螺 杆旋轉時由螺杆套帶動而沿機座上的滑槽(9)移動,所述動夾頭(4)隨移動導軌(3)同步移 動,所述靜夾頭(5)與機座固定;所述刻度捲尺(10)的尺身設置於機座,所述刻度捲尺的刻 度值通過機座上觀察窗口(11)觀察並使刻度尺連接所述移動導軌(3)而構成拉伸觀察的 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針織品電子拉長儀,其特徵在於所述動夾頭(4)和靜夾頭 (5)設置有夾杆(12)和彈簧(13)。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針織品電子拉長儀,其特徵在於所述機座(2)為能內套 所述螺杆(6)的中空型材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針織品電子拉長儀,其特徵在於所述機座(2)設置有左支座 (14)和右支座(1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針織品電子拉長儀,具有檢測和控制電路、電子顯示裝置,還具有機座、移動導軌、動夾頭、靜夾頭、刻度捲尺和傳動裝置;傳動裝置包括設置於機座的螺杆、螺杆套和電機;螺杆由電機傳動控制連接,電機由檢測和控制電路電連接;移動導軌與螺杆套固定、並由螺杆旋轉時由螺杆套帶動而沿機座上的滑槽移動,動夾頭隨移動導軌同步移動,靜夾頭與機座固定;刻度捲尺的尺身設置於機座,刻度捲尺的刻度值通過機座上觀察窗口觀察並使刻度尺連接移動導軌而構成拉伸觀察的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測試精度高的優點。
文檔編號G01N3/16GK201852750SQ20102062945
公開日2011年6月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0年11月28日
發明者李榕健 申請人:李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