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胃腸病的藥物及其製造方法
2023-05-19 00:17:11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胃腸病的藥物及其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胃腸病的藥物,具體地說是由家傳秘方結合二十多年來的臨床實踐經驗方劑,對胃腸病有奇特效果,在當地有口皆卑。本發明產品特別是一種止瀉01號,用於慢性久治不愈的腹瀉、腹脹、腹痛有98%以上的治療效果。
胃腸道疾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一般在急性期處理不當,久而轉為慢性病程,西藥治標,用藥即愈,停藥復發,久而久至,將有癌變的可能性。本類疾病老年人發病率最高,隨著年華的流失,身體機體免疫力功能降低,各器官功能開始退化,多出現便稀或大便乾結症狀。另外服用的各類食物不能完全吸收,身體營養元素缺乏,致此造成多種疾患。通過臨床觀察發現,胃腸道病由老齡逐漸向年輕段轉移,這多於現代化的快節奏生活有直接關係,例如1、由於社會的進步,落後就要「挨打」,人們整日不休忙於工作,使大腦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憂思傷脾,脾主運化穀物,脾虛將導致消化不良,出現腸吸收減少,代謝紊亂,營養缺乏,久而慢性腹瀉。2、食不節制,暴飲暴食,由於社會穩定,人類的交往相對增加,朋友聚在一起抽菸喝酒已成便事,吃的多、喝的多,直接損傷脾胃,長久造成脾胃的功能失調。3、飲食生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動物類食品增加,致此要配合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如辣子等,直接損傷胃腸道,產生慢性炎症。因此,這種習慣對整個機體的胃腸道造成了嚴重後果。
目前雖然也有一些治療腸道疾病的藥物,但多屬急性期處理,如氟哌酸、瀉痢停等,中藥類藥物極少,西藥副作用較大,很難被患者接受,尤其是慢性遷緩性腸道疾病患者,損壞極高。本發明的純中藥治療腸道病藥物,通過中醫辨證,將藥物有機結合,扶正固本,治根而不傷正的原則,得以數萬人患者認可。本發明藥劑,通過查古閱今,挖掘中醫學寶庫中遺產,進行大量科學試驗,終於研製成功,有條件進入市場。
本品採用藥物均屬藥典良藥,結合實踐經驗配伍,符合中醫藥學要求。例如炙黃芪味甘性微溫,具有補中益氣。用於內傷勞倦,脾虛洩瀉,脫肛,氣溫血脫及一切氣衰血虛之證。烏梅味酸,性平,人肝脾大腸經,具有收斂生津作用,用於久瘧,久瀉,痢疾等。黨參性平、味甘、無毒,具有補中、益氣、生津。用於脾胃虛弱,氣血兩虧,體倦乏力,久瀉、脫肛等。白朮性味苦甘,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胃、燥溼、和中。治脾胃氣弱,不思飲食,倦怠少氣,虛脹、洩瀉、痰飲、小便不利等。
本發明的積極效果是1、本品藥物真對治療腸道慢性疾病,具有專一性,實屬空白;2、本產明胃腸病的藥劑屬純中藥製劑;無任何副作用;3、本品服用簡便,價格低,原料豐富,符合國家衛生法規定。綜上所述,開發應用本發明藥物是完全可行的,是有極為廣闊的社會效益和治療疾病重要意義。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胃腸病的藥物,其特徵在於它是由下述藥物配比的原料製成的藥劑。黨參 火參 烏梅 白芨 白朮 泡江 山精 黃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胃腸病的藥劑,其特徵在於其中各原料的重量配比是黨參20g火參10g烏梅25g白芨15g白朮20g泡江10g山精20g黃芪20g
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治療胃腸病的藥劑,其特徵在於所說的藥劑是任何一種藥劑學上所說的劑型。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治療胃腸病的藥劑,其特徵在於所說的藥劑是顆粒劑、片劑、膠囊劑、丸劑。
5.一種製備上述治療胃腸病的藥物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把上述8種中藥,經過挑揀篩選,恆溫乾燥後,粉碎至120目篩細粉,攪拌均勻,製成粗製品鬆散粉劑,在100-110℃溫度下進行熟化、滅菌處理。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製備胃腸病藥物的製造方法,其中熟化滅菌操作是採用分段階梯式降溫熟化法,把溫度迅速升到110℃,然後分段降到100℃,滅菌處理10-30分鐘。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製備胃腸病藥物的製造方法,其中熟化滅菌操作是將混合好的散粉在110℃下保護10分鐘,再降到105℃維持5分鐘,再降到100℃保護15分鐘。
8.根據權利要求5、6、7所述製備胃腸病藥物製造方法,可採用中藥提取工藝,提出有效藥物成份,而後乾燥粉碎,勾兌輔料,製造精品藥。
9.根據權利要求5、6、7、8所述製備胃腸病藥物,細粉散劑,加入粘合劑製成片劑,加入輔料製成顆粒劑、丸劑,灌裝入藥用膠囊後製成膠囊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胃腸病的藥物,它是以中藥白朮、泡江、白芨、山精、黃芪等數種植物中藥為原料,根據每味中藥的不同特性加以調配,經過粉碎提取後,再經熟化、滅菌製成藥劑,特別是一種——止瀉01號。本品具有健脾理氣、除溼止瀉之功,本藥劑經過二十多年來臨床無數次反覆實踐,使用後能根治胃腸道疾病,尤其是久瀉久痢、腹脹腹痛、腸鳴、大便稀薄、粘液便等失去信心的患者頑疾。本發明藥物,效果奇特,填補臨床對慢性胃腸道疾病無鞏固藥可選空白,效益巨大。
文檔編號A61P1/04GK1293046SQ0010802
公開日2001年5月2日 申請日期2000年6月12日 優先權日2000年6月12日
發明者顧懷玉 申請人:顧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