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充氣式浮選柱的製作方法
2023-05-11 13:17:01

本實用新型屬於礦物浮選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充氣式浮選柱。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應用的充氣式浮選柱對細顆粒礦物的捕收效果較佳,但對粗顆粒礦物的選別效果較差,回收率低下。所以其主要應用於精選作業,在粗選、掃選作業中使用效果不夠理想。因此設計一款既能保證細粒級選別效果又能強化粗顆粒捕收效果的新型浮選柱勢在必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能夠強化粗顆粒礦物捕收效果的充氣式浮選柱。
本實用新型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充氣式浮選柱,包括筒體、安裝於筒體上部的進料裝置、設置於筒體底部的尾礦排出管、以及設置於筒體下部的第一發泡器,還包括在筒體內腔、沿筒體軸向設置的兩端敞開的循環筒,以及可將礦漿通入循環筒內的循環管;
所述循環管的入管口位於筒體外部下端、高於尾礦排出管入口的位置;
所述循環筒的上端低於進料裝置,下端高於循環管的入管口;
所述循環管與循環筒連通,且循環管上設有第二發泡器。
上述方案中,第一次礦化篩選出大部分細顆粒後,通過設計循環系統,對粗顆粒礦物進行第二次礦化,礦化泡沫進入專門的循環筒上浮,能夠很好的捕收粗顆粒礦物。
進一步的,所述循環管包括與筒體外部下端連接的第一管、與第一管垂直連接並連通的第二管、與第二管連通且環繞筒體外壁布置的環形礦管、垂直於環形礦管的至少一根第三管;
所述第三管豎直設置,第二發泡器安裝於第三管上,第三管與循環筒相連通;
所述第一管的入口高於尾礦排出管入口,第一管與第二管連接處設有循環泵。
上述方案中,第三管可以設置多跟,根據實際需要而定。
優選的,所述第三管與循環筒的連接位置與循環筒上端之間的距離,佔整個循環筒長度的1/3~1/2。
進一步的,所述循環筒上端與進料裝置的噴出口錯開。錯開的目的是為了避開礦漿噴下的衝力,使得粗顆粒礦化泡沫容易上浮。
具體的,所述進料裝置包括進料管、礦漿噴頭支架、呈輻射狀安裝於礦漿噴頭支架上的多根噴管;
所述循環筒上端正對輻射狀噴管的中心。
由於噴管是輻射狀布置,所有噴管的中心是沒有礦漿向下噴出的,將循環筒正對中心位置,可與噴出口錯開。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發泡器為槍式發泡器,從上至下多層次間隔布置有多個。這樣能夠確保氣泡均勻分布於每個截面,可以有效地提高礦化效果,達到提高回收率的目的。
進一步的,還包括給第一發泡器和第二發泡器提供氣體的氣源裝置;
所述第二發泡器為管式發泡器,氣源裝置與管式發泡器之間通過氣管連通,且氣管的出氣口與管式發泡器管壁垂直相接。
上述方案中,管式發泡器內部礦漿流向與氣體流向垂直,在高剪切條件下氣體和礦漿混合,礦化效率高。
為防止礦漿進入氣管,所述管式發泡器的進氣口處設有單向閥。
本實用新型的顯著效果是:
1.浮選柱內部設有專門的二次礦化循環筒,粗顆粒礦物經由循環管二次礦化後,礦化泡沫進入專門的循環筒上浮,能夠很好的捕收粗顆粒礦物,從而篩選出粗顆粒礦物,達到提高回收率的效果。
2.管式發泡器內部礦漿流向與氣體流向垂直,在高剪切條件下氣體和礦漿混合,礦化效率高。
3.槍式發泡器、管式發泡器都是在線更換,維護方便。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浮選柱結構示意圖。
圖中:1-筒體,2-進料裝置,3-循環筒,4-第一發泡器,5-循環泵,6-第二發泡器,7-環形礦管,8-氣源裝置,9-尾礦排出管,10-第一管,11-入管口,12-第二管,13-第三管,14-氣管,21-進料管,22-礦漿噴頭支架,23-噴管。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充氣式浮選柱,包括筒體1、安裝於筒體1上部的進料裝置2、設置於筒體1底部的尾礦排出管9、以及設置於筒體1下部的第一發泡器4。
還包括在筒體1內腔、沿筒體1軸向設置的兩端敞開的循環筒3,以及可將礦漿通入循環筒3內的循環管。所述循環管包括與筒體1外部下端連接的第一管10、與第一管10垂直連接並連通的第二管12、與第二管12連通且環繞筒體1外壁布置的環形礦管7、垂直於環形礦管7的至少一根第三管13。所述第三管1豎直設置,第二發泡器6安裝於第三管13上,第三管13與循環筒3相連通。所述第一管10的入管口11高於尾礦排出管9入口,第一管10與第二管12連接處設有循環泵5。該循環筒3的上端低於進料裝置2,下端高於第一管10的入管口11。
一種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第三管13與循環筒3的連接位置與循環筒3上端之間的距離,佔整個循環筒3長度的1/3~1/2。
所述進料裝置2包括進料管21、礦漿噴頭支架22、呈輻射狀安裝於礦漿噴頭支架上的多根噴管23。
所述循環筒3上端正對輻射狀噴管23的中心,與噴管23的噴出口錯開。
所述第一發泡器4為槍式發泡器,從上至下多層次間隔布置有多個。
還包括給第一發泡器4和第二發泡器6提供氣體的氣源裝置8。所述第二發泡器6為管式發泡器。氣源裝置8與管式發泡器之間通過氣管14連通,且氣管14的出氣口與管式發泡器管壁垂直相接。所述管式發泡器的進氣口處設有單向閥。
該浮選柱工作過程為,經浮選藥劑處理後的礦漿從進料裝置2進入浮選筒體1,可浮性較好的礦物顆粒與槍式發泡器所產生的氣泡接觸,形成第一次礦化。礦化泡沫優先從筒體1頂部溢流出來,可浮性較差的尾礦進入筒體1底部。
循環泵5把尾礦通過第一管10泵送至環形礦管7,環形礦管7中的礦漿經壓力和自流進入管式發泡器,氣源裝置8中的氣體經氣管14進入管式發泡器內部的發泡孔,管式發泡器內部礦漿流向與氣體流向垂直,在高剪切條件下氣體和礦漿混合,礦化效率高。礦物經由管式發泡器二次礦化後,礦化泡沫進入專門的二次礦化循環筒3,避開下流礦漿的衝力,粗顆粒礦化泡沫上浮,直至從筒體1頂部溢出,而最終的尾礦通過尾礦排出管9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