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繁育養殖技術大全(大鱗副泥鰍規模化繁育技術)
2023-04-24 01:56:43
大鱗副泥鰍規模化繁育技術
基金項目:廣西創新驅動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廣西優勢特色水產良種現代繁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桂科AA17204094)所屬課題「大鱗副泥鰍規模化繁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桂科AA17204094-8)。通信作者:王大鵬。
目前,泥鰍養殖方興未艾,特別是稻漁綜合種養在我國大力推廣後,泥鰍苗種需求量逐漸增高。本文根據項目研究和生產實踐,歸納總計了大鱗副泥鰍規模化繁育技術,達到量產泥鰍苗種的要求,為泥鰍規模化養殖提供良好鋪墊。
一、親鰍選擇和強化培育
1.親本培育池塘
土塘,有獨立進排水口,排灌方便,面積500~1200 米2 ,水深 1~1.2 米,淤泥厚度小於25釐米。進水口設80~100目過濾袋網,排水口設防逃濾網。池塘頂部用防鳥網進行覆蓋,預防鳥類捕食。池塘配備納米增氧設施。
2.親本選擇
雌性體長17釐米以上,體重50克以上;雄性體長15釐米,體重40克以上。雌雄比例為3∶1。放養密度為8000~12000尾/畝。
3.強化培育
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餌料均衡投喂。在每年的2-3月,水溫15℃以上時,通過投餵蛋白質含量36%以上、營養全面的人工配合飼料,搭配豆渣、玉米粉、花生麩等植物性餌料,添加魚粉、動物內臟等動物性餌料,同時在餌料中補充維生素E等,促進親鰍性腺發育。投餵次數每天兩次,分別為上午8-9時和下午6-7時,日投餵量為親鰍總體重的3%~5%。在親鰍強化培育過程中,要保持良好的水質環境,每隔10天更換1次新水,換水量為池塘水體的1/4,更換水體等過程中,還可通過流水刺激促進親鰍性腺同步發育。定期檢查雌鰍腹部的飽滿度和生殖孔顏色變化,為親本人工繁殖做好準備。成熟的雌性親本表現為腹部膨大、飽滿、有彈性,生殖孔變紅及外翻。
二、人工催產
1.產前準備
選擇面積10米2 ,水深30~50釐米的小水泥池作為大鱗副泥鰍人工繁殖池。催產前1天,挑選成熟度高的大鱗副泥鰍親本,放入池中進行暫養。準備大鱗副泥鰍規模化人工催產和脫黏孵化用的藥物、試劑、孵化設施、苗種培育池、增氧設備、抽水機等。
2.人工催產
大鱗副泥鰍親本人工催產的藥物:催產藥物為 絨 毛 膜 促 性 腺 激 素 (HCG) 和 馬 來 酸 地 歐 酮(DOM),確保藥物在有效期內。催產劑量:HCG用量為每千克雌鰍使用5000~8000單位,DOM用量為每千克雌鰍使用10~15毫克,用生理鹽水將HCG和DOM配置後充分混勻,每尾雌鰍注射0.5毫升,雄鰍使用劑量減半。注射方法:採用肌肉注射方法進行注射,注射部位為親鰍背鰭的兩側,進針深度0.2~0.4釐米。催產後將親鰍放回原池,等待催產藥物的效應,觀察發現親鰍發情後,將雌、雄泥鰍分開收集,為泥鰍的人工擠卵和人工授精做準備。
三、人工授精
1.效應時間
在水溫 22~28℃時,催產效應時間為 10~14小時,效應時間隨溫度升高而縮短。達到效應時間後,待出現雄鰍追逐雌鰍的現象時,馬上檢查雌鰍,若發現可擠出卵粒,即刻將全部親本撈出,用於人工擠卵。
2.人工授精
用毛巾包裹親鰍頭部,露出尾部,輕按雌鰍腹部將卵子擠到乾淨的瓷盤中,收集一定數量的卵子後,擠壓雄鰍腹後部,用注射器收集雄鰍精液。將收集的精子混勻到卵子中,同時逐漸加入生理鹽水,用羽毛輕輕混勻1分鐘,然後進行脫黏3~5分鐘,期間用羽毛輕柔攪動受精卵,然後用自來水將受精卵衝洗數次後放入孵化桶進行孵化。整個人工授精操作過程應在室內進行,避免風吹和陽光直射。
四、孵化管理
1.孵化設施準備
設置若干個孵化桶和孵化池,每個孵化桶對應1個孵化池。孵化池面積10~30米2 ,有獨立的進排水口。孵化池有一定斜度,底部設有收苗口方便收苗。孵化桶為圓柱形,體積1~1.5米³,位於孵化池內。孵化桶底部設有閥門,可將受精卵排到孵化池中。孵化池和孵化桶安裝有增氧設施,孵化過程中全程增氧。
2.孵化管理
孵化用水事先抽到別的孵化池中,全程曝氣,用抽水機將水體源源不斷抽到孵化桶中,控制加水力度,保持受精卵始終處於懸浮狀態,但不冒出孵化桶外。每個孵化桶可孵化受精卵2~4 千克,可孵化出泥鰍卵黃苗 200 萬~400 萬尾,達到規模化孵化目的。孵化過程中安排專人24小時管理,避免出現斷水、斷電和斷氧等情況,避免造成重大損失。水溫在23~28℃時,28~36小時可孵化出鰍苗,通過虹吸和孵化桶的閥門將鰍苗排放到孵化池中,進入苗種培育階段。
五、苗種培育
1.培育前準備
培育分為培育池培育和池塘培育。苗種培育池為水泥池,池高40~80釐米,面積10~30米2 ,池底向排水口略斜,方便收苗。在培育前用濃度為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進行消毒,確保池子乾淨衛生。培育池塘提前用生石灰進行清塘消毒,殺滅池塘中的野雜魚、大型水生昆蟲、蝌蚪、蜻蜓幼蟲等對鰍苗危害大的生物。估計好下塘時機,在放苗前約7天將水培好,以黃綠色水體、池塘中出現大量輪蟲等浮遊生物時為最佳放苗時機。
2.培育方法
通過分級培育方法進行培育,首先將大鱗副泥鰍卵黃苗在孵化池中培育,培育密度約5萬尾/米2 ,期間投餵培育的生物餌料及蛋黃,每天投餵4次,投餵量為體重的3%~4%,通過4~6天的培育,可將鰍苗培育至全長1釐米以上,得到一級鰍苗。一級鰍苗可分置到第二培育池繼續培育,投餵的餌料主要為輪蟲、豐年蟲、蛋黃和花生麩等,投餵量為體重的4%~5%,培育8~10天得到全長2釐米以上的二級鰍苗。二級鰍苗直接下塘,培育密度為30萬~50萬尾/畝,投餵的餌料為水蚯蚓、鰻魚料、花生麩和人工配合飼料,投餵量為總體重的5%,培育15天後,可得到全長4~5釐米的鰍種。
3.培育管理
在培育池培育過程中,每天虹吸池中的殘餌及汙物,保持培育池內微流水狀態。通過分級培育方法將大鱗副泥鰍卵黃苗依次在培養池進行一、二級培育後,苗種分別生長到全長1釐米和2釐米以上,此時的苗種已能夠自由捕食和避免敵害。在培育池培育階段還可很好地規劃好下塘時機,池塘的培水條件合適就適時下塘,能夠顯著地提高苗種的生長速度和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