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鏡頭組件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18:46:56
專利名稱:光學鏡頭組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光學鏡頭領域。
背景技術:
光學鏡頭廣泛的應用於數位相機、監控系統、視頻會議、聊天以及影像手機等中。隨著光學鏡頭生產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光學鏡頭由最初的玻璃材質球面提升到了塑料材質的非球面鏡片,這不僅可以使鏡頭的影像質量提升,更提高了生產效率和降低了生產成本。
現有的採用塑料鏡片的光學鏡頭的結構如圖1所示,該光學鏡頭包括塑料鏡片9及安裝座8,該鏡片9固定於該安裝座8內。然而,該種結構的光學鏡頭存在如下缺點光學鏡頭需要拍攝就必須與外界直接接觸,而塑料鏡片會因為直接裸露在外而吸附灰塵,當擦拭清潔鏡片時很容易刮傷鏡片,從而影響整個鏡頭的成像質量。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有效保護成像鏡片的光學鏡頭組件。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該光學鏡頭組件包括座體及安裝於該座體內的成像鏡片,其還包括透明的防護鏡片,該防護鏡片設於座體的前端並位於成像鏡片前方。
所述的防護鏡片為平面鏡片或透鏡。
所述的防護鏡片為透鏡,該透鏡的左、右表面的曲率半徑同為正值或同為負值。
所述的透鏡的左、右表面的曲率半徑的差異小於10%。
所述的座體上設有定位槽,防護鏡片卡設於該定位槽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通過防護鏡片的設置,可以在不影響鏡頭成像質量的前提下起到保護成像鏡片的作用,從而當有灰塵吸附時,只需清潔防護鏡片的表面,避免了成像鏡片被刮傷。
圖1是現有光學鏡頭的結構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光學鏡頭組件的結構圖。
圖3及圖4是本實用新型光學鏡頭組件的兩種防護鏡片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3,本實用新型光學鏡頭組件包括座體及安裝在該座體內的成像鏡片4。座體包括相互連接(如螺紋連接)的第一座體1及第二座體2,該第一、第二座體1、2均為中空構造,且該兩者的中空部分11、21相互貫通。其中,第一座體1與第二座體2之間設有卡槽,且第一座體1的外側壁上具有螺紋12。成像鏡片4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由兩個或多個鏡片組成的鏡片組。該成像鏡片4固定於所述的卡槽內,當然,各鏡片也可按設定的中心距分別固定在第一、第二座體內。成像鏡片可以採用塑料鏡片或玻璃鏡片,在實際生產中,為了保證鏡片的產出效率、成本及品質,一般採用塑料鏡片。該成像鏡片一般為非球面透鏡,其結構和成像原理如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
該光學鏡頭組件還包括透明的防護鏡片5,該防護鏡片5安裝於座體的前端並位於成像鏡片4的前方,即防護鏡片5相較於成像鏡片4更加靠近所需成像的物體。防護鏡片5安裝於座體內部或套設於座體最前端的外側壁上。在本實施方式中,該防護鏡片5安裝於該座體內,為了固定該防護鏡片5,座體還設有與第二座體2連接的中空的第三座體3,該第三座體3套設於第二座體2前端,且該第三座體3靠近第二座體2的位置設有凸起31,從而於該凸起31和第二座體2之間形成一定位槽32,防護鏡片5即卡入該定位槽32中。當然,也可不設置第三座體,而直接於第二座體上設置卡槽,將防護鏡片直接卡入該卡槽內。防護鏡片可以為平面鏡片或透鏡,其材質可以為塑料或玻璃。當防護鏡片採用凸透鏡5或凹透鏡6時,其具有左表面51、61和右表面52、62,且左、右表面的曲率半徑同為正值或同為負值,該兩左、右表面的曲率半徑的差異小於10%,該防護鏡片的直徑和厚度則根據該光學鏡頭組件的要求(如鏡頭的整體高度)而具體設計。
通過防護鏡片的設置,可以在不影響鏡頭成像質量的前提下起到保護成像鏡片的作用,從而當有灰塵吸附時,只需清潔防護鏡片的表面,避免了成像鏡片被刮傷。
權利要求1.一種光學鏡頭組件,包括座體及安裝於該座體內的成像鏡片,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透明的防護鏡片,該防護鏡片設於座體的前端並位於成像鏡片前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光學鏡頭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防護鏡片為平面鏡片或透鏡。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光學鏡頭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防護鏡片為透鏡,該透鏡的左、右表面的曲率半徑同為正值或同為負值。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光學鏡頭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透鏡的左、右表面的曲率半徑的差異小於10%。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光學鏡頭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座體上設有定位槽,防護鏡片卡設於該定位槽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光學鏡頭組件包括座體及安裝於該座體內的成像鏡片,其還包括防護鏡片,該防護鏡片設於座體的前端並位於成像鏡片前方。防護鏡片為透鏡,該透鏡的左、右表面的曲率半徑同為正值或同為負值,且左、右表面的曲率半徑的差異小於10%。通過防護鏡片的設置,可以在不影響鏡頭成像質量的前提下起到保護成像鏡片的作用,從而當有灰塵吸附時,只需清潔防護鏡片的表面,避免了成像鏡片被刮傷。
文檔編號H04N5/225GK2758800SQ20042010523
公開日2006年2月15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17日 優先權日2004年11月17日
發明者鄧利 申請人:邱菊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