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輪懸掛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3 16:34:51 2
專利名稱:後輪懸掛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輛懸掛系統,尤其涉及多連接類型(multi-link type)的車輛後輪懸掛系統。
背景技術:
通常,在常規的車輛後輪懸掛裝置中,多個橫向臂(transverse arm)的端部都連接到託架(carrier),車輪連接到所述託架,而多個橫向臂的另一端都連接到輔助框架(auxiliary frame),所述輔助框架在車輛橫向方向上延伸。縱向臂(longitudinal arm)的一端連接到託架,而縱向臂的另一端連接到車體。另外,提供彈簧和減震器組件,其中彈簧和減震器形成為整體。彈簧和減震器組件的下部連接到託架的上部,而其上部固定到輪罩(wheel house)。
然而,在常規的車輛後輪懸掛裝置中,在路面上驅動的車輛產生的震動集中在安裝支柱(mounting strut)上,在這裡產生極大的反作用力。因此,安裝支柱必須設計成具有足夠的結構整體性。
另外,用於傳遞振動的路線集中在安裝支柱上,所以難以有效地阻止震動傳遞給乘員車廂。而且,彈簧和減震器組件伸入車輛內部,使車輛難以在乘員車廂和行李箱中產生平而寬的內部空間。
本發明背景技術部分內公開的信息只用於增強對本發明背景的理解,而不應該作為確認或任何形式的暗示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這個信息形成已經公知的現有技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後輪懸掛裝置,其中減震器和彈簧分開安裝,通過調節橫向臂的幾何尺寸來使振動特性得以改善,並且更容易獲得寬乘坐空間和寬行李箱空間。
在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中,車輛後輪懸掛裝置包括託架,車輪安裝到所述託架上;多個臂,包括橫向下臂、橫向補償臂、橫向上臂、以及縱向臂,所述橫向下臂把所述託架連接到支框架(sub-frame);彈簧,用於提供彈力;以及減震器。所述橫向上臂位於所述橫向下臂之前。所述彈簧位於所述橫向下臂上。所述減震器的下固定孔在低於所述託架和所述橫向下臂之間連接點的位置上連接到所述託架。所述減震器的上部連接到車輛框架的側部。
優選地,所述減震器的上部連接到所述車輛框架側部的傾斜部分上,並且所述下固定孔連接到所述託架的下部。優選地,所述下固定孔被定位成比所述託架和所述橫向下臂之間連接點低25mm以上。
優選地,所述縱向臂的第一端連接到所述託架,而所述縱向臂的第二端可旋轉地連接到車體。
所述後輪懸掛裝置還可以包括伸入支框架前部的穩定器(stabilizer)。所述穩定器通過導向器固定到所述支框架,並且所述穩定器的兩端都連接到所述託架。
可選擇地,所述後輪懸掛裝置還可以包括伸入支框架後部的穩定器。所述穩定器通過導向器固定到所述支框架,並且所述穩定器的兩端都連接到所述橫向下臂。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車輛後輪懸掛裝置包括託架,車輪安裝到所述託架上;多個臂,包括橫向下臂、橫向補償臂、橫向上臂、以及縱向臂,所述橫向下臂把所述託架連接到支框架;彈簧,用於提供彈力;以及減震器。所述橫向下臂的內連接點和外連接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一距離,所述橫向上臂的內連接點和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內連接點之間的中心點與所述橫向上臂的外連接點和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外連接點之間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二距離,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之比確定為約在0.55和0.65之間。所述託架的中心點和所述橫向下臂的外連接點與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外連接點之間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一距離,所述託架的中心點和所述橫向上臂的外連接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二距離,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之比確定為約在0.9和1.1之間。所述橫向下臂的外連接點和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外連接點之間的中心點、與所述橫向下臂的內連接點和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內連接點之間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一距離,所述橫向上臂的外連接點和內連接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二距離,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之比確定為約在0.7和0.9之間。所述橫向下臂的外連接點在縱向上位於所述橫向下臂的內連接點之前,或者在縱向上與所述橫向下臂的內連接點處於相同水平。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外連接點在縱向上位於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內連接點之後,或者在縱向上與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內連接點處於相同水平。所述橫向下臂的外連接點被定位成不高於所述橫向下臂的內連接點。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外連接點被定位成不高於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內連接點。
包含在本說明書中並構成本說明書一部分的附圖,圖解本發明的實施例,並且連同說明書一起用來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其中圖1是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後輪懸掛系統的透視圖;圖2是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後輪懸掛系統的頂視圖;圖3是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後輪懸掛系統的側視圖;圖4是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後輪懸掛系統的後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將在下文中參考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
如圖1-4中所示,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後輪懸掛裝置包括橫向下臂2、橫向補償臂9、橫向上臂6和縱向臂15。
橫向上臂6位於橫向下臂2之前,並且橫向下臂2、橫向補償臂9和橫向上臂6各自的一端都連接到託架19。如圖3中所示,縱向臂15可旋轉地連接到支架18,所述支架18固定到車體。因此,縱向臂15可旋轉地連接到車體。根據車體形狀可以排除支架18,並且也可能縱向臂15可以直接連接到車體。
車體由彈簧組件5和減震器12支撐。彈簧組件5的下部位於橫向下臂2上,而彈簧組件5的上部由蓋罩(未圖示)容納。
減震器12的下部連接到託架19。減震器12的上部通過螺栓和螺母或支架連接到車體框架25的側部。
減震器12的下部可以連接到託架19的下部。減震器12的下固定孔14被定位成比託架19和橫向下臂2之間的連接點4更低。
通過把減震器12的上部連接到框架25的側部,並把減震器12的下部連接到託架19的下部,可以防止減震器12伸入外殼上部,以便可以減少外殼尺寸。
具體地說,如圖3中所示,一個實施例設有傾斜部分31,它從框架25的側部向下傾斜。通過把減震器12的上孔13連接到傾斜部分31,並把減震器12的下孔14連接到託架19的下部,減震器12的下孔14被定位成比託架19和橫向下臂2之間的連接點低25mm以上。因此,能夠獲得寬的乘客空間。
橫向下臂2、橫向上臂6和橫向補償臂9都連接到沿著車輛寬度延伸的支框架22上。穩定器20的兩端沿著車輛後部延伸,並且連接到橫向下臂2。另外,穩定器20通過導向器21固定到支框架22。當穩定器20的兩端伸入支框架22的前部內時,穩定器20的兩端可以連接到託架19。
將在下文中詳細說明橫向臂2、6和9的位置。橫向下臂2的內連接點3和外連接點4之間的距離為(b),橫向上臂6的內連接點7和橫向補償臂9的內連接點10之間的中心點與橫向上臂6的外連接點8和橫向補償臂9的外連接點11之間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為(a),這兩個距離之比(a/b)優選地確定為約在0.55和0.65之間。
另外,橫向下臂2的外連接點4優選地在縱向上位於內連接點3之前,或者在縱向上與內連接點3處於相同水平,並且橫向補償臂9的外連接點11優選地在縱向上位於內連接點10之後,或者在縱向上與內連接點10處於相同水平。
託架19的中心點、和橫向下臂2的外連接點4與橫向補償臂9的外連接點11之間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為(d),託架19的中心點和橫向上臂6的外連接點8之間的距離為(c),這兩個距離之比(c/d)優選地確定為約在0.9和1.1之間。
橫向下臂2的外連接點4和橫向補償臂9的外連接點11間的中心點、與橫向下臂2的內連接點3和橫向補償臂9的內連接點10間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為(f),橫向上臂6的外連接點8和內連接點7之間的距離為(e),這兩個距離之比(e/f)優選地確定為約在0.7和0.9之間。
橫向下臂2的外連接點4被定位成不高於其內連接點3,並且橫向補償臂9的外連接點11被定位成不高於其內連接點10。
通過對後輪懸掛幾何結構的優化,可以獲得不受外界幹擾影響的線性穩定性,例如,由於驅動狀態的變化,例如撞擊、側傾、剎車和加速時輪端的特性(toe characterristics),並且通過設定側力駕駛特性以形成適當的前束轉向,同時獲得轉向穩定性以便在轉向期間可以產生優化不足轉向。另外,在依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後輪懸掛裝置中,通過增加外傾變化特性(camber change characteristics)來提高側傾特性(roll characteristics),並且也能通過降低螺紋變化來獲得乘坐舒適性。
根據上述後輪懸掛系統,減震器和彈簧被分開,減震器的下固定孔和託架之間的連接點被定位成低於橫向下臂和託架之間的連接點,並且減震器的上安裝支柱連接到框架的側部,而不是連接到輪罩。因此,後輪懸掛變得緊湊,並且可以防止後輪懸掛裝置伸入車輛後座,以便可以獲得寬乘坐空間和寬行李箱空間。
儘管在上文中已經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但應該清楚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這裡講述的基本發明原理作出許多變化和/或修改,正如附屬權利要求書中所限定的,所述變化和/或修改仍將落在本發明的本質和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後輪懸掛裝置,包括託架,車輪安裝到所述託架上;多個臂,包括橫向下臂、橫向補償臂、橫向上臂、以及縱向臂,所述橫向下臂把所述託架連接到支框架;彈簧,用於提供彈力;以及減震器,其中所述橫向上臂位於所述橫向下臂之前,所述彈簧位於所述橫向下臂上,所述減震器的下固定孔在低於所述託架和所述橫向下臂之間連接點的位置上連接到所述託架,所述減震器的上部連接到車輛框架的側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減震器的上部連接到所述車輛框架側部的傾斜部分上,其中所述下固定孔連接到所述託架的下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後輪懸掛裝置,其中所述下固定孔被定位成比所述託架和所述橫向下臂之間連接點低25mm以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縱向臂的第一端連接到所述託架,而所述縱向臂的第二端可旋轉地連接到車體。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還包括伸入支框架前部的穩定器,其中所述穩定器通過導向器固定到所述支框架,並且所述穩定器的兩端都連接到所述託架。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還包括伸入支框架後部的穩定器,其中所述穩定器通過導向器固定到所述支框架,並且所述穩定器的兩端都連接到所述橫向下臂。
7.一種車輛後輪懸掛裝置,包括託架,車輪安裝到所述託架上;多個臂,包括橫向下臂、橫向補償臂、橫向上臂、以及縱向臂,所述橫向下臂把所述託架連接到支框架;彈簧,用於提供彈力;以及減震器,其根據兩個距離之比來定位所述橫向上臂。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橫向下臂的內連接點和外連接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一距離,所述橫向上臂的內連接點和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內連接點之間的中心點,與所述橫向上臂的外連接點和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外連接點之間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二距離,這兩個距離之比確定為約在0.55和0.65之間。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託架的中心點,和所述橫向下臂的外連接點與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外連接點之間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一距離,所述託架的中心點和所述橫向上臂的外連接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二距離,這兩個距離之比確定為約在0.9和1.1之間。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橫向下臂的外連接點和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外連接點之間的中心點,與所述橫向下臂的內連接點和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內連接點間的中心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一距離,所述橫向上臂的外連接點和內連接點之間的距離為第二距離,這兩個距離之比確定為約在0.7和0.9之間。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橫向下臂的外連接點在縱向上位於所述橫向下臂的內連接點之前,或者在縱向上與所述橫向下臂的內連接點處於相同水平。
12.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外連接點在縱向上位於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內連接點之後,或者在縱向上與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內連接點處於相同水平。
13.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橫向下臂的外連接點被定位成不高於所述橫向下臂的內連接點,並且其中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外連接點被定位成不高於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內連接點。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橫向下臂的外連接點被定位成不高於所述橫向下臂的內連接點,並且其中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外連接點被定位成不高於所述橫向補償臂的內連接點。
15.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其中所述縱向臂的一端連接到所述託架,而所述縱向臂的另一端可旋轉地連接到車體。
16.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還包括伸入支框架前部的穩定器,其中所述穩定器通過導向器固定到所述支框架,並且所述穩定器的兩端都連接到所述託架。
17.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裝置,還包括伸入支框架後部的穩定器,其中所述穩定器通過導向器固定到所述支框架,並且所述穩定器的兩端都連接到所述橫向下臂。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車輛後輪懸掛裝置,包括託架,車輪安裝到所述託架上;多個臂,包括橫向下臂、橫向補償臂、橫向上臂、以及縱向臂,所述橫向下臂把所述託架連接到支框架;彈簧,用於提供彈力;以及減震器。所述橫向上臂位於所述橫向下臂之前。所述彈簧位於所述橫向下臂上。所述減震器的下固定孔在低於所述託架和所述橫向下臂之間連接點的位置上連接到所述託架。所述減震器的上部連接到車輛框架的側部。
文檔編號B60G13/08GK1636774SQ200410101659
公開日2005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30日
發明者金赫 申請人: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