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室殼體內油道的製作方法
2023-05-21 07:26:26 1
油室殼體內油道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油室殼體內油道,包括油室殼體(1),所述的油室殼體(1)的內腔形成油室(1.1),所述的油室(1.1)的內壁上設有內油道(1.2),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內夾角(a)為81.5~83度,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外夾角(b)為79.5~81度。該油室殼體內油道可有效增大油量。
【專利說明】油室殼體內油道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力緩衝器【技術領域】,具體講是一種油室殼體內油道。
【背景技術】
[0002]對於重型卡車的下坡減速,常通過汽車制動安全輔助裝置來進行減速,該裝置的核心部件即為液力緩衝器,通過該液力緩衝器可使重型卡車主軸車速降低,從而達到下坡減速的目的。
[0003]目前,該液力緩衝器主要包括油室殼體、分別裝於油室殼體兩端面的熱交換器和工作腔殼體,其中油室殼體內腔形成油室,而同時為使油室內油在高壓氣體的壓力作用下進入到工作腔殼體的進油口內,油室殼體的油室內又設有內油道。而目前,對於在又長又陡的坡上下行的重型卡車,因液力緩衝器的油從油室進入到內油道後,油量降低,進入到工作腔殼體的進油口內的油量不足以供液力緩衝器強而有力的及時控制整個汽車主軸車速降低,影響液力緩衝器的使用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有效增大油量的油室殼體內油道。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包括油室殼體,所述的油室殼體的內腔形成油室,所述的油室的內壁上設有內油道,所述的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內夾角為81.5?83度,所述的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外夾角為79.5?81度。
[0006]所述的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連接。
[0007]所述的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內夾角為82度,所述的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外夾角為80度。
[0008]本實用新型的油室殼體內油道通過將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內夾角設計為81.5?83度,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外夾角設計為79.5?81度,這樣相比現有技術,內夾角和和外夾角角度相應的得到增加,而增加後的內夾角和外夾角相比現有技術而言,油在內油道內流通得非常順暢,且油量也顯著增加,這樣工作腔殼體進油口的油量得到了有效補償,油量的增加有效保障了液力緩衝器的制動效果,使重型卡車的液力緩衝器有足夠的動力來及時有效降低主軸車速。
[0009]進一步地,所述的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連接,採用圓弧過渡連接,使連接處圓潤度增加,便於油的流通,使油留得更加順暢無阻。
[0010]進一步地,所述的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內夾角為82度,所述的內油道的首段與末段的外夾角為80度,82度和80度為優選度數值,是經過多次反覆試驗而得出的最佳度數值,可使油的流暢程度得到最優體現。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附圖是本實用新型油室殼體內部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12]本實用新型圖中所示:1油室殼體,1.1油室,1.2內油道,1.21首段,1.22末段,a
內夾角,b外夾角。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0014]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油室殼體內油道,包括油室殼體1,所述的油室殼體I的內腔形成油室1.1,所述的油室1.1的內壁上設有內油道1.2。
[0015]與現有技術不同的是,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內夾角a(詳見附圖)可以為81.5?83度,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外夾角b (詳見附圖)可以為79.5?81度。
[0016]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內夾角a為82度,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外夾角b為80度,該度數值可使油量流通順暢程度達到最佳狀態,可有效提高內油道內油量。
[0017]另外,為進一步使油流通順暢,提高油量,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連接,且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連接處也為圓弧過渡連接。
[0018]其次整個內油道內壁整體非常光滑,且內油道內壁上還設有一層改善內壁表面光滑度的潤滑油層(圖中未示出),該潤滑油層的厚度達到了 2?3mm。
[0019]該潤滑油含有靜電釋放的PTFE(聚四氟乙烯)亞微細粒和可溶解的鉬化合物,在物質表面懸浮和分散,可直接外購。
【權利要求】
1.一種油室殼體內油道,包括油室殼體(I),所述的油室殼體(I)的內腔形成油室(1.1),所述的油室(1.1)的內壁上設有內油道(1.2),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內夾角(a)為81.5?83度,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外夾角(b)為79.5?81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室殼體內油道,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連接,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室殼體內油道,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內夾角(a)為82度,所述的內油道(1.2)的首段(1.21)與末段(1.22)的外夾角(b)為80度。
【文檔編號】F16D57/00GK204239533SQ201420734705
【公開日】2015年4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28日
【發明者】李維彪, 袁可定, 朱召虎 申請人:寧波華盛汽車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