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管切開管的製作方法
2023-05-20 15:43:26 1
專利名稱:氣管切開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的是氣管切開管,更詳細地說涉及的是患者能夠發出聲音的氣管切開管。
背景技術:
一般利用氣管切開管進行的人工呼吸是將頸部的氣管切開,把帶有氣囊的管放入到氣管中,並且與人工呼吸器連接起來,通過與氣囊內連通的管,向氣內送入空氣等,使氣囊與氣管的內壁壓接、貼緊,使氧氣或空氣不會流入到口腔中,而用人工呼吸機將氧氣或空氣送入。
使用這種方法時,通過一直使氣囊膨脹,封閉氣管和管之間的空隙,從而使呼出、吸入的空氣只在人工呼吸器和肺部之間來往。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則送入空氣時,大多數空氣不能到達肺部,而是漏到口腔中,就不能進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如上述所述,如果使用現有的氣管切開管,空氣只在人工呼吸器和肺部之間來往。由於聲帶位於氣管和口腔之間,所以使用現有的氣管切開管,不能將空氣送到聲帶,患者就不能發出聲音。
發明內容
本發明就是考慮到上述情況而發明的。本發明的目的就是提供患者能夠發出聲音的氣管切開管。
按照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課題,提供的氣管切開管的特徵是具有設置在氣管內的內側管部分、與人工呼吸器連接的外側部分、以及設置在內側管部分外側的整個圓周面上的氣囊,該氣囊安裝在該內側管部分的外側,並且該氣囊的內側與外側不能連通,該內側管部分具有使該內側管部分的內側與該氣囊的內側連通的孔。
本發明的氣管切開管能夠在吸氣時、即人工呼吸器將空氣送入時,通過設置在內側管部分上的孔,將來自人工呼吸器的空氣送到氣囊的內側,氣囊膨脹,封閉氣管和管之間的空隙、使從人工呼吸器送入的空氣沒有漏出地流向肺部。呼氣時、即吐出氣體時,由於氣囊內側的空氣通過設置在內側管部分上的孔回到內側管部分的內側,氣囊縮小至原來的大小,使氣囊與內側管部分的外壁接觸,所以在管和氣管之間產生空隙,一部分吐出的氣體通過聲帶流向體外。這樣患者就能夠說話。
圖1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的氣管切開管在吸氣狀態下的簡略圖。
圖2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的氣管切開管在呼氣狀態下的簡略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圖2表示的是設置在患者的氣管10內的、根據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的氣管切開管12。圖1表示的是吸氣狀態,圖2表示的是呼氣狀態。
該氣管切開管12通過連通管14與人工呼吸器16相連。
氣管切開管12具有設置在氣管內的內側管部分18,與人工呼吸器16相連的外側管部分20,以及設置在內側管部分外側的整個圓周面上的氣囊22。
氣囊22以內側與外側不能連通的方式,例如用粘合劑等安裝在氣囊22的上下部分處的內側管部分18的整個圓圓周面上的外壁上。
內側管部分18具有使內側管部分18的內側與氣囊22的內側連通的孔24。該孔24由各種形狀的孔、切口、網眼、柱狀構造的開口部分等形成。
人工呼吸器16以一定的周期反覆進行吸氣、呼氣的循環動作,吸氣時,在一定壓力下排出指定量的氧氣或空氣,呼氣時,使氣管切開管12的內部與大氣連通,或者通過處理的壓力吸引氣管切開管12內部的氣體。
由於氣體切開管12具有上述結構,吸氣時,在氧氣或空氣通過人工呼吸器16被送入到氣管切開管12內的情況下,空氣通過內側管部分18的孔24送入氣囊22的內側,氣囊22膨脹,氣囊22的外表面與氣管10的側面接觸,封閉了氣管的肺部一側與氣管的口腔一側之間的連通。這樣,就有效地將氧氣或空氣送入患者的肺部。
呼氣時,由於氣囊22內側的空氣通過內側管部分18上設置的孔24返回到內側管部分18的內側,氣囊22與內側管部分18的外壁接觸地縮小到原來的大小,所以氣管切開管12與氣管10之間產生空隙,一部分呼出的氣體通過聲帶流向體外。這樣,患者就能夠說話了。
權利要求
1.一種氣管切開管,其特徵是具有設置在氣管內的內側管部分、與人工呼吸器連接的外側管部分、以及設置在內側管部分外側的整個圓周面上的氣囊,該氣囊安裝在該內側管部分的外側,並且該氣囊的內側與外側不能連通,該內側管部分具有使該內側管部分的內側與該氣囊的內側連通的孔。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患者能夠發出聲音的氣管切開管。具有設置在氣管內的內側管部分、與人工呼吸器連接的外側部分、以及設置在內側管部分外側的整個圓周面上的氣囊,該氣囊安裝在該內側管部分上,並且該氣囊的內側與外側不能連通,該內側管部分具有使該內側管部分的內側與該氣囊的內側連通的孔。
文檔編號A61M16/04GK1433817SQ0310173
公開日2003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21日 優先權日2002年1月21日
發明者野守裕明 申請人:野守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