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克的石頭能有多大(見過人能推得動的200噸石頭嗎)
2023-04-20 14:00:58
風也未動,幡也未動,是人心自己在動。
人在茫茫宇宙面前總是微不足道,每個人都會努力尋找一套試圖去解釋世界的方法,有人看到精彩,有人看到幻滅。所有鏡頭指向的任何環境,沙漠也好、茅屋也好、都不會是背景,而是故事中必不可少的符號。
就像這塊號稱天下第一奇的石頭---東山風動石。
風動石是由於第四世紀海侵時期,海浪沿著花崗巖的紋理裂隙,劇烈衝刷,月久年深,逐漸漸擴大兩塊巖石的距離,最後只剩寸見方的接觸點支撐著,其餘懸空而形成的。而其重心恰好落在下巖石的接觸點上,因接觸面小,石危勢險,搖搖欲墜,古詩云:「風吹一石萬斤動」。東山風動石以其「大」、「奇」、「險」的特點,作為風動石的代表被選入了《中國地理之最》。
早在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地心說的創立者託勒密就曾提到過風動石,並宣稱這種石頭用一柄水仙花的莖輕觸便可使之搖晃。在我國風動石的最早見諸文獻記錄的是《漢書·郊祀志下》「石閭者在泰山下祉南方,方士言仙人閭也。」風動石古稱「石閭」、「石社」、「笏石」、「石天」、「石棚」等,不過在很多情況下是隨形賦名,根據神話或民間傳說賦以稱呼,如「蛤蟆石」、「三疊石」、「觀音石」、「怕癢石」、「指動石」以及「仙人跳」等。
明代張岱《夜航船·荒唐部》:「漳州鶴鳴山上,有石高五丈,圍一十八丈,天生大盤石閣之,風來則動,名風動石。」這可能是東山風動石最早的文獻記載。
200噸重的石頭,安靜地立於另一塊更巨大的石墩上面。那種感覺,有點像一位站在海邊的可頂天可立地的漢子。奇妙之處在於它前後左右重量平衡極佳,大風吹來時,石體左右晃動,但傾斜到一定角度就不會再動了。而人力也能晃動風動石。如果找來瓦片置於石下,選擇適當的位置,一個人就能把這碩大的奇石輕輕搖動起來。此時,瓦片「咯咯」作響,頃刻化為齏粉。
兩次記載的歷史事件:
一、1918年2月13日,東山島發生7.5級地震,山石滾落,屋倒人亡,可風動石卻安然無恙。
二、「七七事變」後,日軍企圖搬走風動石,日艦「太和丸」用鋼絲索繫於風動石上,開足馬力,可多條鋼絲索被拉斷了,風動石卻紋絲未動,最後日軍只得放棄這一企圖。
石體正面,因文革特殊時期為保護風動石,由沈振東老師將原先「銅山三忠臣」改為「銅山風動石」大字,筆力雄渾遒勁。在風動石前的一塊方石碑上刻有明朝督撫程朝京的詩:「造化原來一隻丸,東封幽谷萬層巒,天風吹向關中墜,海飈還得逐勢轉。五丁欲舉難為力,一卒微排不飽餐。鬼神呵護誰能測,動靜機宜在此觀。」
風動石周邊如畫的風景
明朝修築的銅山古城,駐紮著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水軍戰隊
周圍有很多小島嶼,遙遠的,模糊的,就是一個小嶼。
綠色植物
沿岸有很多大船隻,是集裝運輸or捕魚作業。
剪瓷雕屋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