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教你學會早教(45分鐘一節早教獨立課教會你如何做更好的父母)
2023-04-20 17:40:08 1
家長放手,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長!
作者:趙迪
周末陪快兩歲半的女兒去上早教課,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獨立課」,一節課下來,受益匪淺。
「獨立課,是早教課中不同於家長陪伴上課『親子課』的另一種上課形式,孩子沒有家長的陪伴,自己跟著老師在教室內上課。一般對兩歲半以上的孩子開放,目的是培養孩子獨立上課、交際能力,以及獨立解決問題或尋求幫助的能力和信心,有效緩解孩子入園焦慮症。」
真正能做到放手不打攪孩子的家長並不多,究竟是孩子做不到,還是我們家長放不開手?這節課的內容是讓孩子用冰棍棒在大白紙上拼貼成小汽車(老師已經事先把雙面膠貼在冰棍棒的一面上),然後給汽車的不同部位塗色。因為這次課大多是剛開始上獨立課年齡偏小的孩子,老師允許家長在教室內角落觀看。這時我就觀察到一些有意思的現象。
糖糖,兩歲五個月,小姑娘正在用手摳著雙面膠,可能那個頭不那麼好找,坐在身後的奶奶直接上去說道:「寶寶,來!奶奶幫你。」然後就自己把雙面膠的外層揭下來了,然後順勢就放在紙上,說:「現在你按吧。」
晨晨,三歲三個月,老師說黑色的顏料用來塗輪子、黃色的塗車身,小男孩兒塗輪子塗高興了,沾了黑色顏料的筆直接刷在車身上了。媽媽在後面小聲提醒了幾句無果,實在忍不住,上去攥住筆喊道:「不對,這只能塗輪子……」
安安,兩歲八個月,小姑娘特別可愛,看別的小朋友畫看出了神,媽媽捅捅她:「嘿嘿,你倒是畫呀!你看人家媛媛!」
早教老師很無奈,一直在提醒家長就當自己不在房間裡,不要去幹涉孩子。
我們為什麼就不能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呢?這樣做對孩子又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呢?孩子還小,他能行嗎?
我們總是擔心孩子還小,做不了、做不好。孩子還小的時候,渴了,我們給他倒水、餵水;餓了,給他餵奶、餵飯;冷了,給他穿衣服,想要什麼我們給他拿…慢慢這一切成了習慣,習慣性的認為孩子不具備能力。
父母應當明白,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種能力都是一點一滴學習、嘗試得到的。孩子學東西往往是一個「試誤」的過程,最開始的嘗試十有八九會失敗,但是孩子會在屢次的失敗中體會、練習和調整,最終成功並且得到能力上的提升。
如果因為怕孩子最不好,或者僅僅是覺得孩子最不好就總是不讓孩子去嘗試,那他哪裡來的嘗試的機會,又怎麼會成長?!
更重要的是,如果老是說孩子最不好,不讓他做,慢慢的孩子就會「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發現,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於是在籠子裡狂奔,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後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孩子天生就是積極的,喜歡嘗試的:他一睜開眼睛,就嘗試著到處看;當他能控制自己的動作時,就開始喜歡到處爬、到處摸……當然,因為是「第一次」,就會出錯很多。如果孩子的每一次嘗試成人都說「你不行,我來吧。」甚至大驚小怪的驚呼「危險!不要……」時,他就好像被電擊了一樣,久而久之,他對自己要做的事情變得不自信了,因為他可能認為自己真的不行,或者不知道做完了之後大人是不是又該大聲說「不」了。他可能就真的什麼都不嘗試了,「自卑」的種子就這樣深深地根植於心中。
有一種說法是要上早教一是要有錢,二是要有強大的內心。早教中心同齡孩子眾多,家長們在一起往往就會比較——「你家能吃200ml奶了?!你家一歲七個月就能說整句話了?!你看看人家孩子就能好好畫,我家的怎麼還老拿筆亂戳、還動不動就開始往手上抹…」
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並且經常因此焦慮甚至責備孩子。這其實是家長不自信和生活不滿意的一種表現。我們總是害怕自己做的不夠好,自己的孩子不優秀。我們對自己目前的工作和生活並不滿意,希望在孩子身上找到自我價值感。
其實這些都能被理解,但正如沒有一片樹葉是完全一樣的,每個孩子都是如此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有自己發展的節奏。只要都在正常範圍內快點慢點又有什麼呢?
總是在比家長會特別累,有時還會影響自己的情緒,然後就越看孩子越不好,可能還會批評他或者強迫他做一些事情。
我們是不是可以讓自己和孩子都放鬆些呢?在輕鬆的環境下生長的孩子身上都帶著自信、快樂和開放的氣質。
我們花了錢和精力帶孩子早教,希望他能收穫最大化,這無可厚非。可是早教本身更重要的並不是學一首歌或者畫出一副漂亮的畫,而是讓孩子都和社會接觸,見世面並學會規則,愉悅身心,當然在此同時也能學到一些技能。
如果我們總是按照大人功利的標準會衡量,有可能孩子並不能收穫他歲最需要的。
除了上面說到的,其實家長在獨立課上總是說話、幹擾老師的行為本身就不利於孩子體會課堂秩序和遇到困難時怎樣尋求老師的幫助。
我知道有的時候我們做父母的會忍不住衝上去,我也是一樣。為了我們的孩子,就讓我們退一點,再退一點。
作者簡介: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年外企經驗,家有一女寶,熱愛生活、關注心理、教育、讀書、藝術。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