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四川方言的電視劇有哪些(這四部川味經典方言電視劇)
2023-07-16 01:12:55 1
四川方言劇輝煌的年代,是八零後最珍貴的記憶之一,那個時候,重慶還沒有成為直轄市。
其實四川雖然有峨眉電影製片廠,但是四川本土拍攝的電影電視劇,在八九十年代稍有精品,大概是地域文化的限制,有一些通過錄像帶的形式發行,但是今天你再拿出來看非常雷人。
尤其是一些效仿港臺武俠的電視劇,比如《對眼神功》又叫《嬉笑神功》,比如男主角叫李小剛和女主角叫向春花的《江湖恩仇錄》,今天這兩部武俠片都成了我們滿滿的回憶,雖然依然有種說不出來的烤火感覺,所謂烤火如同今天談的雷人的意思,但是它們就這樣毫無徵兆的在那個時代誕生了。
當然四川製作這些電視劇的單位,應該以四川電視臺和重慶電視臺為主,還有其他沒有我也不清楚,反正你一看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川味麻辣氣質。
不過今天江陽沽酒客想給大家聊的是四川方言劇,今天四川也好,重慶也好,兩者都暫時沒有優質方言劇貢獻了,但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方言劇卻非常流行。儘管今天四川臺、成都臺、重慶臺都有自己的方言短劇欄目,甚至各個地方臺都喜歡拍這種地方方言劇,但是製作粗糙,不經打磨應付了事的頗多,要說如今的四川方言劇能全國播放還不被語言限制的,真的找不出來了。
不過當年四川的方言劇卻出了很多經典,江陽沽酒客就給大家總結四部四川人必看的方言劇,雖然有時代的局限性,但是依然是了解我們巴蜀風土人情,以及川人骨子裡的幽默和有趣的第一手資料。
方言電視劇應該是脫胎於方言小品,而四川則脫胎於王永梭的諧劇,在民國時期還有話劇《抓壯丁》更是經典,1963年拍成了電影。但是後來很長時間,四川方言版的電影和電視基本上看不見。
1988左右,四川電視臺準備拍攝四川著名作家李劼人的《死水微瀾》,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第一次全部用四川方言來拍攝的電視劇,因為資料有限,當年還有一部劉德一的《凌湯圓》也是同期推出的。
這個版本其實是1987開始拍攝的,裡面有王熙鳳的扮演者鄧婕,還是當時未成名的張國立,不過他們兩個並不是賣點,北京演員張曉敏扮演了女主角鄧么姑,山東演員劉信義扮演了羅歪嘴,按照現在的慣例,今天宣傳得靠張國立夫婦的影響力來說這個電視劇了。但是我實在覺得沒必要。
之所以把它排在川味方言劇第一位,因為它不是一部喜劇或者鬧劇,而是一部正劇,並且通過一個女人與三個男人的故事, 形象地再現清王朝行將崩潰的年代裡發生在中國腹地一個小鎮上的社會活史,狀寫出在東西方文化背景交相衝撞下人們靈魂的劇烈顫動及命運的悲劇性結局,是一部活生生的「華陽國志」。
要想看到當年的四川人情民俗,以及今天變化中的四川人所保留的一些前人習慣,這部電視劇一定不能錯過。
這部電視劇拍攝於80年代晚期,年輕的觀眾知之甚少,嚴格的說來,由於那個時代對經典作品的過分敬畏,導致了其情節拖沓,節奏緩慢,很難引起當今觀眾的注目。不過如果你有耐心或者想了解更多巴蜀文化,千萬不要錯過,對了一定要找川話配音版,普通話版本失色一半。
《凌湯圓》笑中有淚的川商辛酸史這是劉德一的電視成名作,有人說《凌湯圓》是四川方言電視劇的鼻祖,更是所有方言電視劇的鼻祖。這也是沽酒客一直矛盾的地方,不知道它和《死水微瀾》誰先誰後。姑且寫下來吧。
在那個四川拍攝方言劇還重視劇本和人才濟濟的年代,四川方言劇第一人劉德一橫空出世,今天大家知道堅守本土方言而出名的四川藝人以李伯清最出名,但是在劉德一的時代,李伯清比起他來簡直不是一個檔次,當然二人的文藝類型不同,不必對比,後來他和沈伐、李伯清結拜,也算四川方言表演者的一段佳話。
今天表現川商的電視劇鳳毛麟角,可以說我們自己對自己的過去歷史重視的人少之又少,不曉得怎麼搞,難道前輩川人就不出人才嗎?還是重視問題。感謝當年劉德一他們的付出,給我們呈現了目前我個人感覺唯一一部表現川商的電視劇,後來什麼《桐籽花開》、《酒巷深深》之類都是披著四川的外衣講述北方人感覺的商戰電視感覺,很難引起共鳴。
這部戲資源不好找,不過應該還能看到,主要是畫面沒有修復,但是值得一看。而且這部戲有很多亮點和逝去的巴蜀民俗文化的展現,今天你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找來看絕對不後悔。
《傻兒師長》三部曲,雖然一部不如一部,今天依然難得要說四川方言劇的巔峰非劉德一演的《傻兒師長》不可,還記那首川味的主題歌:爬不完,爬不完的,坡坡坎坎,走不盡,走不盡的坑坑窪窪。人生路不平啊,世道多變換。哭時臉帶笑,笑時又把淚撒呀。生活就象那一呀嗎一臺戲呀 真的真來,假的假。呆的呆來,傻的傻。
第一部讓人百看不厭。三十年代,川東一帶出了一個傻兒。傻兒出身豪門,自幼不喜讀書,卻喜歡吃喝玩樂,舞槍弄棒。傻兒經指點,進入袍哥會,他劫富濟貧,處處冒著傻氣,深得眾兄弟喜愛。後竟出人意料的將無惡不作、強姦婦女的崔一洞殺死,做了舵把子。
隨著袍哥會的壯大,國民黨將其收編,傻兒榮任團長,當了國軍。傻兒自有傻智,他辦了傻事,反而歪打正著,步步高升,沒幾年當了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傻兒的部隊要開赴前線,川人出徵的悲壯與情懷並沒有在搞笑的電視劇情中被瓦解,反而讓我們看到很多真實的一面。
第二部《傻兒軍長》也算可以,畢竟原班人馬,第三部《傻兒司令》就是注水豬肉,那個時候也是方言電視劇下坡路的時候,劉德一也見證了它的輝煌和低谷了。雖然還有劉德一和樊寶還在,並且沈伐客串,但是第三部那個導演和編劇顯然是有些急功近利般的浮躁,不夠精煉。
不過今天看來第三部如果刪減那些拖沓的情節,濃縮成十來集還是可以的。這部系列要是沒看過,除非你是95後出生的,絕對是四川人最大的遺憾。如果今天推薦的四部,只選擇一部的話,沽酒客就推薦這部了。
《山城棒棒軍》不起眼的群體的酸甜苦辣這部山城棒棒軍,迄今為止,是最接地氣的一部川味方言劇,也是重慶拍的最好的一部方言劇。改革開發以來,數十萬山鄉農民手持一根竹杆湧進山城,幫助市民負重,肩挑背扛,爬坡上坎,給這個城市帶來了活力和喧囂。這支「棒棒軍」無序的勞動構成了特殊的打工階層,方便了市民,也給城市帶來了麻煩,沒有豪華的場景和深刻的經濟改革活動,但卻又實實在在地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湧動和變化。「棒棒軍」隨著改革的速度進終要消失,但卻無法迴避地給山城的改革留下重重的一筆。
劇中人物個個出彩有深度,比如梅老坎:他身上體現了中國農民的精明與世故;毛子:他和老坎是鮮明對比,傻得可愛;愛做白日夢,但是又不得不幹活。巴倒燙:背負著龐大家庭的生意人,其實內心不壞。當然還有很多人物比如餘芳、蠻牛,這部電視劇之所以爽的地方,還有就是重慶人的那種性格鮮明,霸道火辣讓人喜歡。
以上四部錯過就遺憾了,當然還有什麼《唐肥腸傳奇》、《胖哥逗人愛》、《三喜臨門》之類還是可以看看,不過我覺得更遺憾的是,如今川味方言劇一部也沒有值得推薦的,巴蜀地域文化難道就無法呈現了嗎?讀者朋友你覺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