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式筆記本型電腦散熱墊的製作方法
2023-04-28 09:06:41 3
專利名稱:簡易式筆記本型電腦散熱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有關一種筆記本電腦的散熱配件,特別是關於一種簡易式筆記 本型電腦散熱墊。
背景技術:
近年來筆記本型電腦已真正具有重量輕、體積小、續航力長、攜帶方便等 特性,又因無線上網普及化之增強,故非常適合攜帶至任何處所使用,因此已 廣受電腦使用者青睞,但受限於筆記型電腦的組織結構因素,使其散熱效果遠 不及PC個人電腦或伺服電腦等信息設備。一般筆記本型電腦背面接近硬碟機、中央處理器及電源供應器處,屬較易 發熱部位,通常筆記本型電腦使用時皆將其直接置放於桌面上,據此最易發熱 部^f分即直"l妻貼近桌面,因此有蓄熱效應產生。為解決此問題,業界推出了各式材質、型式大小與筆記本型電腦相若的筆 記本型電腦散熱基座,以供筆記本型電腦置放其上進行輔助散熱,但該筆記本 型電腦散熱基座是按筆記本型電腦面積大小而製作,故其散熱基座面積或體積 通常皆較筆記型電腦大,其除了體積過大及結構複雜外,散熱基座上並設有散 熱風扇,其須額外供電才可供啟動使用,因而隨筆記型電腦攜帶使用時顯得不 方便,且其製造成本及售價也隨之升高。發明內容鑑於傳統筆記型電腦散熱基座的缺點,發明人據以研發出簡易型的簡易式 筆記本型電腦散熱墊,以解決其體積大攜帶不便和成本高外表不美觀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散熱墊包含兩枚相同或對稱的墊塊,包含兩枚相同或對稱的 墊塊,該兩枚墊塊的組合面上設有複數個卡掣塊及與卡掣塊對稱的複數個卡掣 孔,其中一墊塊以其上的卡掣塊及卡掣孔與另枚墊塊的卡掣孔與卡掣塊相互卡 掣組合成一球形或其它成一整體的擺飾品,或將該兩枚對稱的墊塊分開,並以
其組合面朝下置於筆記型電腦前緣下方,以作為筆記型電腦散熱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分解開用於筆記本時,能將筆記型電腦的前 緣墊高,以供部份空氣流通,防止蓄熱並達到適當的散熱效果。不用時,可以 將墊片組合,構成外表美觀的飾品供擺設,並且組合成一整體也便於攜帶。
圖1為本實用新型分解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組合剖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分解立體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於筆記型電腦使用的實施例立體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於筆記型電腦使用的實施例立體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於筆記型電腦使用的實施例側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 2-墊塊;11、 21-組合面;12、 22-卡掣塊;13、 23-卡掣孔。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由兩枚對稱的墊塊1、墊塊2組成"簡 易式筆記本型電腦散熱墊",該兩枚墊塊l、 2可為相同的墊塊或對稱的墊塊, 將兩枚相同或對應墊塊組成一實用的散熱墊,兩枚墊塊1、 2的組合面11、 21 上設有複數個卡掣塊12、 22及與卡掣塊對稱的複數個卡掣孔13、 23。如圖1及圖2所示,上述該其中一墊塊1可以其上的卡掣塊12及卡掣孔13 與另枚墊塊2的卡掣孔23與卡掣塊22相互卡掣組合成一球形或其它成一整體 的擺飾品。參閱圖4至圖6所示,上述兩枚對稱的墊塊l、 2可將其分開,並以其組合 面11、 21朝下置於筆記型電腦3前緣下方,用以將筆記型電腦3前緣墊高,以 供部份空氣流通,防止蓄熱並達到適當的散熱效果。本實用新型以圓球型為實施例進行說明,附圖亦以球形為例,但要說明的 是,利用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結構實施的圓球形以外的長方體、斜錐體或多面 體等散熱墊,皆會落入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 一種簡易式筆記本型電腦散熱墊,包含兩枚相同或對稱的墊塊(1)、(2),該兩枚墊塊(1)、(2)的組合面(11)、(21)上設有複數個卡掣塊(12)、(22)及與卡掣塊對稱的複數個卡掣孔(13)、(23),其中一墊塊(1)以其上的卡掣塊(12)及卡掣孔(13)與另枚墊塊(2)的卡掣孔(23)與卡掣塊(22)相互卡掣組合成一球形或其它成一整體的擺飾品,或將該兩枚對稱的墊塊(1)、(2)分開,並以其組合面(11)、(21)朝下置於筆記型電腦(3)前緣下方,以作為筆記型電腦(3)散熱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墊,其特徵在於,所述兩枚相同或對稱的墊 塊(1)、 (2)相互組合成長方體、斜錐體或多面體的整體形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專供筆記本型電腦使用的散熱墊,包含兩枚相同或對稱的墊塊,該兩枚墊塊的組合面上設有複數個卡掣塊及與卡掣塊對稱的複數個卡掣孔,其中一墊塊以其上的卡掣塊及卡掣孔與另枚墊塊的卡掣孔與卡掣塊相互卡掣組合成一球形或其它成一整體的擺飾品,或將該兩枚對稱的墊塊分開,並以其組合面朝下置於筆記本型電腦前緣下方,以作為筆記本型電腦散熱墊。該兩枚對稱墊塊分開時可供筆記本型電腦防滑墊高,達到適當散熱效果,不用或外出攜帶時可將其組成一球體或其它形狀當作擺飾品或隨筆本記型電腦一起攜帶使用。
文檔編號G06F1/20GK201215647SQ20082011731
公開日2009年4月1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2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2日
發明者黃承宇 申請人:黃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