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孔三維立體捲曲纖維用噴絲板的製作方法
2023-04-28 20:56:56 2
專利名稱:七孔三維立體捲曲纖維用噴絲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紡制化纖用的噴絲板。
現有技術中,中國專利局1993年10月13日公告了名稱為「高中空度三維立體捲曲纖維噴絲板」(專利號92244356.4)的實用新型專利,其噴絲孔截面形狀是同心單開口圓環狀,也稱為C字形,所製成的中空纖維只有中間一個孔,由於其中空度高達25%-35%,在做成踏花被或枕芯之後,受壓容易壓扁,使用一段時間後蓬鬆性變差,保暖性也相應變差。另外噴絲板的加工難度較高,使得噴絲板的成本很高,使用壽命也不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製作壓縮回彈性好的纖維的七孔三維立體捲曲纖維用噴絲板。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本實用新型是七孔三維立體捲曲纖維用噴絲板,噴絲板上的噴絲孔呈環狀分布,噴絲孔是由導孔和噴絲毛細孔組成,所述的噴絲毛細孔的截面形狀是由六個C形孔組成,該六個C形孔呈環狀排列。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用本技術方案後,可製成七孔纖維。當成纖高聚物從噴絲孔中噴出時,由於高聚物表面的張力作用,C形孔出來的化纖會在開口處閉合或與相鄰的孔壁粘連形成封閉的孔,使得一根纖維沿圓周有六個相隔離的孔,而噴絲板的中央部沒有孔,使得六個孔壁的內半邊連結後再形成一個孔,共七個孔。這樣,纖維的保暖性和回彈性都較好,同時由於是C形孔,故加工噴絲板的工藝要求低,噴絲板的強度也較好。與對比文件中的工形孔相比較,更能保證相鄰孔的纖維的粘連,使各孔之間不連通。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附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附圖2為附
圖1的A-A方向剖視圖(放大後);附圖3為第一實施例在附圖2的B-B方向剖視圖(放大後);附圖4為第二實施例在附圖2的B-B方向剖視圖(放大後);附圖5為第三實施例在附圖2的B-B方向剖視圖(放大後);附圖6為第四實施例在附圖2的B-B方向剖視圖(放大後);其中[1].噴絲孔;[2].噴絲板;[3].導孔;[4].噴絲毛細孔;[5].C形孔;[6].C形孔開口;[7].C形孔折角;[8].連通開口;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是一種七孔三維立體捲曲纖維用噴絲板,噴絲板[2]上的噴絲孔[1]呈環狀分布,噴絲孔[1]是由導孔[3]和噴絲毛細孔[4]組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噴絲毛細孔[4]的截面形狀是由六個C形孔[5]組成,該六個C形孔[5]呈環狀排列。參見附圖3,所述的C形孔[5]的C形孔開口[6]內包含相鄰的一個C形孔[5],當高聚物從C形孔[5]中噴出時,C形孔開口處的纖維孔壁與相鄰的C形孔的孔壁粘連;這種大開口的C形孔具有加工噴絲板的工藝要求低的優點,加工纖維的工藝要求也不高。參見附圖4,這是一種小開口的C形孔噴絲板,噴出的高聚物在開口處粘連,噴絲板加工方便,但與附圖3所示的結構相比,C形孔出來的高聚物不易在開口處粘連。參見附圖5,所述的C形孔[5]上帶有C形孔折角[7],從這種孔中噴出的高聚物由於折角處的張力大,因此高聚物在C形孔開口[6]處很容易與相鄰的C形孔出來的高聚物相粘連。參見附圖6,所述的相鄰的C形孔[5]部分相重疊,使相鄰的C形孔[5]相連通。所述的C形孔[5]上的C形孔開口[6]向外,每個C形孔[5]的內側也有連通開口[8]。這樣的C形孔中噴出的高聚物在C形孔開口[6]處和連通開口[8]處粘連閉合,形成七孔纖維,這種結構的噴絲板強度高,加工纖維的工藝要求簡單。
權利要求1.一種七孔三維立體捲曲纖維用噴絲板,噴絲板[2]上的噴絲孔[1]呈環狀分布,噴絲孔[1]是由導孔[3]和噴絲毛細孔[4]組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噴絲毛細孔[4]的截面形狀是由六個C形孔[5]組成,該六個C形孔[5]呈環狀排列。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七孔三維立體捲曲纖維用噴絲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的C形孔[5]的C形孔開口[6]內包含相鄰的一個C形孔[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七孔三維立體捲曲纖維用噴絲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的C形孔[5]上帶有C形孔折角[7]。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七孔三維立體捲曲纖維用噴絲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相鄰的C形孔[5]部分相重疊,使相鄰的C形孔[5]相連通。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七孔三維立體捲曲纖維用噴絲板,其特徵在於所述的C形孔[5]上的C形孔開口[6]向外,每個C形孔[5]的內側也有連通開口[8]。
專利摘要七孔三維立體捲曲纖維用噴絲板,噴絲板[2]上的噴絲孔[1]呈環狀分布,噴絲孔[1]是由導孔[3]和噴絲毛細孔[4]組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噴絲毛細孔[4]的截面形狀是由六個C形孔[5]組成,該六個C形孔[5]呈環狀排列。它加工方便,便於各孔壁之間粘連,使纖維的保暖性和回彈性較好。
文檔編號D01D4/02GK2310772SQ97242770
公開日1999年3月17日 申請日期1997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1997年11月26日
發明者劉兆峰, 胡祖明, 關桂荷, 陳自力 申請人:中國紡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