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坯帶節銑面機的製作方法
2023-04-28 09:50:56 1
專利名稱:竹坯帶節銑面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加工機械,更具體地說是一種竹坯帶節銑面機。
在炎熱的夏季,人們常用的竹涼蓆,是以天然毛竹作原材料加工製作的,尤其是較高檔的小塊狀線穿合保健竹蓆(俗稱「麻將」席),須經多道機加工序成型。其中的兩道工序是開坯與刮面,要求表面平整、光潔。現有的開坯機只裝有一把側刀開坯,一把面刀刮面,這樣加工出的坯料會出現一邊厚一邊薄的所謂三角坯、不方正不飽滿的缺角坯;對於帶有節的竹片來說,加工就更加困難,因為竹節部位跟竹片部位的硬度不同,開出的坯料會有大量的一頭厚一頭薄現象,而且在竹節部位出現凹形的挖勺,並在竹節之後的竹片上出現破損,拉出數量、長短、深淺、寬窄不等的溝槽,甚至無法出正品。對於生產「麻將」席而言,每小塊長、寬、高要求是一定的,而自然界毛竹竹筒的長短是無規律的,一般需要將竹節部分鋸掉,然後進行加工,這就造成原材料大量浪費,且生產效率極低,成本升高。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竹坯帶節銑面機,它能夠帶竹節銑面加工、使工件表面平整光潔、節約原材料,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的技術措施是該竹坯帶節銑面機包括電動機、傳動輪、傳動帶和工作檯架,其特徵在於,它還包括一把多刃滾銑面刀,套裝在一根轉動軸中間,兩側設連體調芯軸承支承,由螺栓緊固在工作檯架上,轉動軸伸出的一端套有傳動輪,由傳動帶與電動機轉軸上的傳動輪聯接,銑刀徑向兩側的餵料槽上方裝有十字架形壓腳,由帶有彈簧的螺栓在餵料槽兩側的臺階上固定,十字壓腳指向銑刀刃的一端留有斜坡。
斜坡的坡度為30~45度,斜坡面與刀鋒的垂直距離大於12mm小於15mm。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生產出帶節的小竹塊質地更緊硬、平整光潔、色澤更絢爛、立體感層次豐富;2、毛竹利用率提高20%,成本下降5%,工作效率提高35%,正品率達95%;3、結構簡單、操作容易、維修方便。
圖1是該銑面機的主視圖。
圖2是
圖1中銑刀的工作狀態側視圖。
圖3是
圖1中的工作檯面俯視圖。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在
圖1中,10是電動機,轉速經過變速應滿足銑刀每分鐘5千~6千轉的要求,9是傳動帶,1是傳動輪,2是轉軸,3是連體調芯軸承,4是套裝滾銑面刀,5是餵料槽的臺階,6是餵料槽,槽底截面略帶弧形,以便與竹坯皮面相配定位,7是竹坯工件,置於餵料槽中,銑刀固裝在轉軸上,轉軸兩端穿在軸承內,為緊配合,兩軸承由螺栓緊固在工作檯架8上,轉軸伸出的一端套裝傳動輪1,由傳動帶9聯接電動機轉軸上的傳動輪牽動。啟動電動機,轉軸和銑刀一起跟著旋轉。
圖2是
圖1中銑刀的工作狀態側視圖。2是轉軸,4是滾銑面刀,7是竹坯工件,8是工作檯架。銑刀的旋轉方向與坯料前進方向相對,如圖中箭頭方向所示,銑刀的線速度>竹坯工件的行進速度。竹坯是由前面的一道工序衝坯機連續推動的。11是固定壓腳的螺栓,12是彈簧,13是壓腳,壓力的大小可鬆緊螺母通過調節彈簧的壓力調整,6是餵料槽,竹坯工件由壓腳壓著置於餵料槽中。壓腳靠銑刀的一端留有斜坡14,斜坡的坡度為30~45度,坡面與刀鋒的垂直距離大於12mm小於15mm。距離過小,在坯料前進過程中遇有重疊容易損壞刀刃;距離過大,易造成竹坯工件表面不平。
圖3是
圖1中工作檯面的俯視圖。圖中,15是工作檯架面板,5是餵料槽的臺階,6是餵料槽,11是固定壓腳的螺栓,13是壓腳,壓腳為十字架形狀,與餵料槽同方向的一面其寬度比竹坯工件的寬度略窄2~3mm,十字架由壓腳固定螺栓11固定在餵料槽6兩側的餵料臺階5上。
權利要求1.一種竹坯帶節銑面機,它包括電動機、傳動輪、傳動帶和工作檯架,其特徵在於,它還包括一把多刃滾銑面刀,套裝在一根轉動軸中間,兩側設連體調芯軸承支承,由螺栓緊固在工作檯架上,轉動軸伸出的一端套有傳動輪,由傳動帶與電動機轉軸上的傳動輪聯接,銑刀徑向兩側的餵料槽上方裝有十字架形壓腳,由帶有彈簧的螺栓在餵料槽兩側的臺階上固定,十字壓腳指向銑刀刃的一端留有斜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竹坯帶節銑面機,其特徵在於斜坡的坡度為30~45度,斜坡面與刀鋒的垂直距離大於12mm小於15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竹坯帶節銑面機,主要由多刃滾銑面刀和傳動機構組成。它改變了竹坯加工中傳統的單刀刮面落後生產工藝,解決了竹坯不能帶節加工的難題,克服了傳統生產工藝存在的三角坯、不方正不飽滿缺角坯、破損坯多、正品率低等諸多缺點,使生產出帶節的小竹塊質地更堅硬、平整光潔、色澤絢爛、立體感層次豐富。該機結構簡單、操作容易、維修方便,使用它耗料少,毛竹利用率可提高20%,成本下降5%,工效提高35%,正品率達95%,適合生產竹涼蓆的廠家使用。
文檔編號B23C1/00GK2360196SQ9923081
公開日2000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1999年1月18日 優先權日1999年1月18日
發明者於小芳 申請人:於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