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基氯化苯硝化反應釜的製作方法
2023-05-14 00:14:21 3
專利名稱:硝基氯化苯硝化反應釜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硝化反應釜,具體地說是一種適用於硝基氯化苯進行硝化反應的反應釜。
背景技術:
現有的一種用於硝基氯化苯硝化反應的反應釜的基本結構為立式筒體外側圍有筒狀夾套,夾套與筒體外壁間形成空腔,夾套上接有與該空腔相通的進水管和出水管,筒體內設有兩組以上呈盤繞狀的冷卻管,筒體上接有與冷卻管相通的進水管和出水管,筒體上部設有進料口、出料口,筒體的上端安裝有攪拌裝置,攪拌裝置的攪拌組件伸入至筒體中。 上述這種反應釜在使用中存在欠缺是冷卻水通過筒狀夾套與筒體外壁間的空腔時,冷卻水的通流截面較大、流速較低,熱交換效果欠佳;筒體降溫較慢,硝化反應的溫度較高,使得反應產物中酚與多硝基化合物的含量較高,因而增加了分離反應產物的難度,並增加生產成本。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硝基氯化苯硝化反應釜,該硝化反應釜的熱交換效果好、反應溫度底。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方案硝基氯化苯硝化反應釜,筒體內設有兩根以上呈盤繞狀的冷卻管,筒體上接有與冷卻管相通的第一進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筒體上部設有進料口、出料口,筒體的上端安裝有攪拌裝置,攪拌裝置的攪拌軸伸入至筒體中, 在筒體的外側上呈螺旋狀盤繞有管狀夾套,管狀夾套的橫截面為缺圓狀,管狀夾套的開口側與筒體的外側固定,管狀夾套的下端接有第二進水管、上端接有第二出水管。由上述方案可見,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硝基氯化苯硝化反應釜在使用時,使冷卻水由第二進水管進入管狀夾套內、並從第二出水管流出,實現對筒體的冷卻,冷卻水進入呈螺旋狀盤繞的管狀夾套內後,管狀夾套可強制冷卻水沿筒體的外壁流動,且沒有流動死區;由於管狀夾套的通流截面較小,因而,提供冷卻水的能耗小,冷卻水的流速快,換熱效率高,筒體的冷卻效果好,硝化反應的溫度低。另外,管狀夾套盤繞在筒體上,實際增強了筒體的強度,因此,可使筒體的壁厚大幅減小,節約筒體的耗材。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可靠,它具有換熱效率高、能耗小、反應效果好、材料成本少的特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以下結合實施例及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參見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硝基氯化苯硝化反應釜具有一筒體3,筒體3內設有兩根以上呈盤繞狀的冷卻管12,筒體3上接有與冷卻管12相通的第一進水管4和第一出水管11。筒體3上部設有進料口 5、出料口 10及檢修人孔14,筒體3的上端安裝有的攪拌裝置具有電機1、減速器2和攪拌軸13,電機1的轉軸與減速器2的輸入軸聯接,攪拌軸13與減速器2 輸出軸聯接,攪拌軸13伸入筒體3中。攪拌軸13上裝有攪拌器9,攪拌器9為2 3層,攪拌器9為葉輪推進式。在筒體3的外側上呈螺旋狀盤繞有管狀夾套7,管狀夾套7的下端接有第二進水管8、上端接有第二出水管6。管狀夾套7為兩根,兩根管狀夾套7呈雙頭螺旋結構在筒體3的外側上盤繞。參見圖2管狀夾套7的橫截面為缺圓狀,管狀夾套7的開口側與筒體3的外側固定。且兩管狀夾套7相互貼靠。管狀夾套7焊接在筒體3上,它對筒體3的強度有加強作用,由此, 可減小筒體的壁厚,以簡約用材。為進一步節約成本,本實施例中,筒體3的筒壁為雙層,其內層3b為不鏽鋼板、外層3a為普通碳鋼板。
權利要求1.硝基氯化苯硝化反應釜,筒體內設有兩根以上呈盤繞狀的冷卻管,筒體上接有與冷卻管相通的第一進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筒體上部設有進料口、出料口,筒體的上端安裝有攪拌裝置,攪拌裝置的攪拌軸伸入至筒體中,其特徵在於在筒體的外側上呈螺旋狀盤繞有管狀夾套,管狀夾套的橫截面為缺圓狀,管狀夾套的開口側與筒體的外側固定,管狀夾套的下端接有第二進水管、上端接有第二出水管。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硝基氯化苯硝化反應釜,其特徵在於管狀夾套為兩根,兩根管狀夾套呈雙頭螺旋結構在筒體的外側上盤繞,且兩管狀夾套相互貼靠。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硝基氯化苯硝化反應釜,其特徵在於筒體的筒壁為雙層,其內層為不鏽鋼板、外層為普通碳鋼板。
專利摘要硝基氯化苯硝化反應釜,筒體內設有冷卻管,筒體上接有與冷卻管相通的第一進水管和第一出水管,筒體上部設有進料口、出料口,筒體的上端安裝有攪拌裝置,攪拌裝置的攪拌組件伸入至筒體中,在筒體的外側上呈螺旋狀盤繞有管狀夾套,管狀夾套的橫截面為缺圓狀,管狀夾套的開口側與筒體的外側固定,管狀夾套的下端接有第二進水管、上端接有第二出水管。冷卻水進入管狀夾套內後,管狀夾套可強制冷卻水沿筒體的外壁流動,且沒有流動死區;由於管狀夾套的通流截面較小,因而,能耗小,冷卻水的流速快,換熱效率高,筒體的冷卻效果好,硝化反應的溫度低。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可靠,它具有換熱效率高、能耗小、反應效果好、材料成本少的特點。
文檔編號B01J19/18GK202113863SQ20112017616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8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8日
發明者孫健, 李德昌, 桂躍 申請人:安徽八一化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