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14:54:26 2
專利名稱: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車輛制動控制系統中的液壓泵,特別是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
以往的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有出油聯接螺絲、泵體、進油聯接螺絲、進油座、進油管接頭、防塵罩、出油管接頭、堵頭、放氣螺釘與限位螺釘,泵體上設置兩個進油管接頭、進油座和進油聯接螺絲,並且同側位置,泵體內設置推桿、主活塞與右腔(F),右腔(F)之後有浮動活塞,右腔(F)上設置出油孔,浮動活塞之後有左腔(R),該腔上也設置出油孔,兩個進油座上分別都設置有進油孔與補償油孔。一般部是把兩個出油孔設在泵體左右腔的下部,但由於車輛駕駛室內安裝制動控制系統的各個部件位置尺寸都有限制,上述情況就對安裝總泵和其他裝置極為不利,維修起來也很不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改進原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中兩齣油孔的安裝位置,提供新穎的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減少安裝尺寸,方便安裝與維修。
本實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來完成的把總泵泵體上右腔的出油孔與左腔上的出油孔都橫向設置,且同側安裝。
右腔上的出油孔又分為豎向孔與橫向孔,豎向孔端部有螺釘密封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由於改變出油孔的安裝位置,即把原豎向設置改為橫向設置,使安裝尺寸減少,便於安裝與維修,而且出油管路排列整齊美觀,結構緊湊,體積小,制動力大,靈敏度高。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實施例。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左視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後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參照
圖1,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有出油聯接螺絲(1)、泵體(2),進油聯螺接絲(3)、進油座(4)、進油管接頭(5)、防塵罩(6)。
參照圖2,出油管接頭(7)兩個同側安裝。
參照圖8,是串列式雙腔制總泵的後視圖,有出油孔堵頭螺釘(8)、放氣螺釘(9)與限位螺釘(10)。
參照圖4,是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的剖視圖。泵體(2)右側伸出的是推桿(11),與其連接的是主活塞(12),其後是右腔(F),右腔(F)下部有出油孔(13),與主活塞(12)連接的有浮動活塞(14),其後是左腔(R),其端部設置有出油孔(15),橫向設置,右腔(F)上的出油孔(13)也橫向設置,且與左腔(R)上的出油孔(15)同側安裝。出油孔(13)分為豎向孔與橫向孔,豎向孔端部有堵頭螺釘(8)密封連接。在泵體(2)上部有進油孔(16)兩個,補償油孔(17)兩個。
當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推桿(11)推動主活塞(12)向左移動,當皮圈檔住補償油孔(17)時,右腔(F)產生壓力,制動液一方面由出油孔(13)經管路進入車輛後輪真空增壓器,另一方面推動浮動活塞(14)左移,使左腔(R)也產生壓力,制動液由出油孔(15)經管路進入車輛前輪真空增壓器,這瞬間過程是同步進行的。從而經兩個真空增壓器增壓後制動液進入前後輪制動器同時產生制動作用,形成雙管路制動系統。即使有一個內腔的管路失效,另一個內腔的管路仍然可產生壓力,這樣總能保持一個內腔的管路正常,使汽車安全制動。本實用新型出油管路排列整齊美觀,同時可分為與真空增壓器配合使用時,總泵不設殘留壓力閥;與真空加力器配合使用時,出油口設殘留壓力閥兩種形式。
本實用新型安裝於真空增壓器之前,用於國內輕型載貨車;也可安裝於真空加力器之後,可獲得較好的制動效果。還可用於特種專用車輛和中型客車,具有制動力大,靈敏度高的特點。
權利要求1.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有出油聯接螺絲(1)、泵體(2)、進油聯接螺絲(3)、進油座(4)、進油管接頭(5)、防塵罩(6)、出油管接頭(7)、堵頭(8)、放氣螺釘(9)與限位螺釘(10),泵體(2)上設置兩個進油管接頭(5)、進油座(4)和進油聯接螺絲(3),並且同側位置,泵體(2)內設置推桿(11)、主活塞(12)、右腔(F),右腔(F)之後有浮動活塞(14),右腔(F)上設置出油孔(13),浮動活塞(14)之後有左腔(R),該左腔(R)上也設置出油孔(15),兩個進油座(4)上分別都設置有進油孔(16)與補償油孔(17),其特徵在於右腔(F)上的出油孔(13)橫向設置,且與左腔(R)上的出油孔(15)同側安裝,出油孔(15)也橫向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說的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其特徵在於右腔(F)上的出油孔(13)分為豎向孔與橫向孔,豎向孔端部有堵頭螺釘(8)密封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於車輛制動控制系統中的液壓泵,特別是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主要解決出油孔的安裝位置,使駕駛室內安裝尺寸減少,方便安裝與維修。其特徵是在串列式雙腔制動總泵上將右腔上的出油孔橫向設置,且與左腔上同樣橫向設置的出油孔同側安裝,右腔上的出油孔分為豎向孔與橫向孔,豎向孔端部有螺釘密封連接。出油管路排列整齊美觀,用於國內輕型載貨車、特種專用車輛和中型客車,具有制動力大,靈敏度高的特點。
文檔編號B60T17/02GK2249710SQ9620223
公開日1997年3月19日 申請日期1996年1月8日 優先權日1996年1月8日
發明者陳可銀, 王松興, 陳明達 申請人:溫州廣銀集團公司